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5-08-02 02:31: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篇一

标题: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教育方法探究

导言:

良好的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品德教育方法,旨在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 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

2.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友善心和正义感。

3.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二、学校教育的作用:

1. 学校应制定系统的品德教育计划,包括校风建设、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等方面。

2.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师的角色:

1.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道德修养。

2. 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四、德育课程的设计:

1. 德育课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

3. 结合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结论: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学校和教师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品德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篇二

标题:小学品德教育中故事阅读的重要性

导言:

故事阅读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故事阅读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影响,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故事阅读方法。

一、故事阅读的价值:

1. 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道德情感。

2.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拓宽他们的视野。

3. 故事中的冲突和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故事阅读的方法:

1. 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2. 在故事中引入道德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利用多媒体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故事阅读,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三、故事阅读的教学策略:

1. 教师可以通过导读、问题引导和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意义。

2.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的再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利用丰富的故事资源,包括童话、寓言、传记等,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四、故事阅读的评价:

1. 故事阅读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 可以通过问答、写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论:

故事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故事的引导和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故事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篇三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课是以态度、情感和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对儿童进行德育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程度是其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下面小编带来是小学思品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言行,认识到想要和能要之间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点拨和激励,学生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以剧本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思维,超凡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利弊,社会上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能力,促进道德素质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人和事,对他人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应该,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工作岗位,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艰辛,激发对劳动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实践,就是“做中学”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激发他们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心情,即设计这样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灵活、直观、开放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