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建筑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8-04-02 06:22: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 篇一:抗震鉴定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建筑抗震鉴定是指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安全等级的一项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抗震鉴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从抗震鉴定的意义、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抗震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抗震鉴定能够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参考,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抗震鉴定还能够为政府制定建筑抗震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抗震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资料鉴定、现场勘察和试验鉴定等。资料鉴定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的设计文件、施工记录和检测报告等资料,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现场勘察是通过实地考察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情况,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试验鉴定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模拟地震试验,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状况。这些方法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最后,抗震鉴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建筑工程领域,抗震鉴定可以为新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参考,确保其满足抗震要求。对于既有建筑物,抗震鉴定可以评估其抗震安全性,为改造和加固提供依据。此外,抗震鉴定还可以用于评估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抗震鉴定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抗震鉴定,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参考。抗震鉴定的方法多样,应用广泛。在未来的建筑工程中,抗震鉴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筑物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 篇二:抗震鉴定的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关注,抗震鉴定作为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本文将从抗震鉴定的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抗震鉴定的技术手段日益丰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抗震鉴定逐渐成为主流。通过建立建筑物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等计算机分析手段,模拟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评估其抗震性能。此外,非接触性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激光测距、红外线热像仪等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建筑物的结构参数和病害信息。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抗震鉴定更加科学、高效。

其次,抗震鉴定的发展趋势日益清晰。一方面,随着抗震鉴定的不断深入,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对地震荷载的准确预测、对结构体系的全面分析等。因此,未来的抗震鉴定将更加注重综合分析和多学科交叉。另一方面,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抗震鉴定将与地震监测相结合,形成闭环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和结构损伤,及时评估抗震性能,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总之,抗震鉴定作为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其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发展趋势日益清晰。数字化抗震鉴定和非接触性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抗震鉴定更加科学、高效。未来的抗震鉴定将更加注重综合分析和多学科交叉,与地震监测相结合,形成闭环系统。这些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抗震鉴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 篇三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

  1工程实例概况

  原建筑竣工于1984年,按7度(0.15g)抗震设防,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第4.0.3条规定,改造后的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鉴于医院实际需求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1.0.6条规定,该病房楼进行改造设计前需对原结构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a。

  2建筑现状调查

  抗震鉴定前应进行建筑现状调查,包括搜集勘察、施工及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

  2.1原始资料调查

  该住院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等原始资料均较齐全。

  2.2外观质量检查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检查结构构件的裂缝及劣化程度等。经检查个别框架柱及剪力墙表面存在蜂窝、麻面现象;少数框架梁存在梁底钢筋锈蚀现象;个别屋面板板底存在碱蚀、露筋现象。结构构件未发现明显开裂、较大变形等严重结构性损坏现象。

  2.3材料性能检测

  建筑结构的材料性能是结构安全的基本保证。本工程混凝土强度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现场取样检测,检测混凝土强度摘录如表1所示。现场采用钢筋探测仪对部分梁、板、柱、剪力墙的钢筋配置、分布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原图纸设计要求。

  3抗震鉴定

  3.1抗震鉴定原则

  本工程属于B类建筑,应进行两级鉴定。

  (1)第一级鉴定对现有房屋的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

  (2)第二级鉴定:对现有房屋进行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1)和(2)同时满足的建筑评定为满足抗震要求,可不进行加固处理;(1)满足而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0%,可不进行加固处理;(1)不满足而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1)和(2)均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3.2抗震等级确定

  本工程使用功能为病房楼,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第4.0.3条,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重点设防类(乙类)。依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2条规定,本楼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1条规定,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改造工程的抗震设防目标及抗震设防水准,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要求,结合其后续使用年限40年相协调,确定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3.3场地、地基和基础

  查阅原地勘报告,本楼建造于对抗震有利的地段,场地类别为II类,其地基主要受力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4.1条、4.2条规定,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同时也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3.4抗震措施鉴定(第一级鉴定)

  3.4.1结构高度

  本工程结构总高26.90m,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1.1条,7度框架-抗震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为120m的要求。

  3.4.2房屋的结构体系

  本工程为双向多跨框架-抗震墙结构,结构布置及框架梁、柱、剪力墙截面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2条房屋结构体系要求。本工程建筑平面形状为矩形,平面没有局部突出,立面没有局部缩进,均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1条房屋结构体系要求。楼层刚度大于其相邻上层刚度的70%,且连续3层总的'刚度降低小于50%,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1条房屋结构体系要求。首层个别框架柱轴压比为0.98,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1条框架-抗震墙柱(抗震等级三级)轴压比≤0.95的要求。

  3.4.3混凝土强度等级

  本工程混凝土强度实测结果,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3条梁、柱、墙实际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要求。

  3.4.4框架梁的配筋及构造

  本工程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大于2.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配筋量的比值不小于0.3;梁端箍筋实际加密区的长度大于梁截面高度的1.5倍,箍筋最小直径为8mm,满足要求。

  3.4.5框架柱的配筋及构造

  本工程框架柱实际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框架中柱、边柱和角柱均大于1.0%,满足要求。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为100mm,箍筋直径为φ8mm和φ10mm,满足要求。柱加密区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且每隔1根纵向钢筋在2个方向均有箍筋约束,满足要求。

  3.4.6框架节点核心区构造

  本工程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最大间距为100mm,最小直径为φ12mm,柱体积配箍率为1.6%~2.1%,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6条要求。

  3.4.7抗震墙的配筋及构造

  本工程抗震墙墙板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约为0.628%,均大于0.25%,最大间距为150mm,最小直径φ12mm,满足要求。抗震墙边缘构件的配筋,纵向钢筋配筋率为1.2%~2.0%,箍筋直径均为φ10mm,间距均为100mm,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7条要求。

  3.4.8填充墙

  本工程砌体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布置均匀对称,满足要求。砌体填充墙沿框架柱每隔500mm有2根φ6mm拉筋,拉筋伸入填充墙内长度700mm,满足三四级框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的要求。墙长度大于5m时,墙顶部与梁设有拉结措施,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3.9条要求。

  3.5抗震承载力验算(第二级鉴定)

  第二级鉴定是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可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分析。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混凝土结构鉴定加固》软件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在建立计算模型和选择计算方法时采取了如下处理。

  1)在PKPM软件计算中,依据原设计施工图、本次改造建筑图,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确定结构布置及荷载分布,建立计算空间计算模型

  2)抗震计算的有关参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0.30s;建筑场地类别:II类;地面粗糙类别:C类;框架抗震等级: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

  3)梁柱节点重合部分,梁端简化为刚域。

  4)考虑填充墙对于结构总体刚度的影响,计算时取周期折减系数为0.75。

  5)根据第一级鉴定结果,体系影响系数取0.95。经计算首层个别框架柱抗剪不满足要求,首层、2层部分框架梁、板承载力不满足要求,3层、5层改造为设备机房位置楼板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3.6抗震鉴定结论

  1)个别框架柱轴压比不满足要求;

  2)个别框架柱抗剪不满足要求;

  3)部分框架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4)部分楼板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4抗震加固设计

  4.1框架柱加固

  轴压比不足的框架柱采用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处理。该方法是在框架柱构件表面凿毛和清洁处理后用钢筋混凝土围套,围套内的纵向受力钢筋由计算确定,并与原框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共同工作。采用加大截面法不仅提高框架柱的承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加大截面的尺寸一般在100mm左右,采用混凝土加大截面,浇筑时很难振捣密实,加固质量难以保证。本工程采用高强灌浆料代替混凝土,保证了混凝土的密实度。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框架柱采用横向粘贴碳纤维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框架柱粘贴环向碳纤维箍,缠绕3圈且搭接长度应超过200mm。碳纤维箍外侧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高强度水泥砂浆,以满足防火及防护要求。框架柱顶部及底部设置4mm厚钢板封闭箍进行附加锚固。

  4.2混凝土梁加固

  混凝土梁采用型钢加固法。此方法适用于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型钢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四周包以型钢,型钢与被加固梁之间用聚合物砂浆或结构胶等方法黏结。型钢表面抹厚度不小于25mm的高强度水泥砂浆(应加钢丝网防裂)作防护层,具体做法

  4.3楼板加固

  楼板采用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碳纤维复合材加固混凝土结构,主要是利用纤维抗拉的高强度、高弹性模量、高应变性能及利用改性环氧树脂类胶结材料,使碳纤维与混凝土结构产生良好的黏结性,加固补强原结构受拉纵向钢筋和受剪、抗扭箍筋的不足,从而提高结构抗弯、抗剪、抗扭承载力。该方法用高性能黏结剂将碳纤维布黏贴在楼板表面(纤维粘贴方向应平行于构件的主受力方向),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楼板的抗弯承载力。为提高碳纤维布黏结加固耐久性,碳纤维表面采用压结钢片加射钉进行附加锚固,压结钢片长度宜为碳纤维布宽+60mm,射钉应不打穿碳纤维布。

  5结语

  1)抗震鉴定应根据结构形式、后续使用年限等因素,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采用逐级鉴定的方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

  2)抗震加固应综合分析建筑整体情况、现场检测结果、抗震鉴定结果,并结合建筑物的现状等,选择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加固方案。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