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1-06-03 08:44: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长期在外地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或者他乡由其他亲属或者邻居照顾的儿童。然而,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旨在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

1. 父母长期分离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这种长期的分离会让孩子感到失落和孤独,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通常比较不稳定。家庭成员的变动、亲人的生病或过世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3. 缺乏亲子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策分析

1. 加强亲子关系

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提供亲子辅导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鼓励父母尽量利用休假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提供心理辅导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3. 加强社区支持

社区组织可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加强亲子关系、提供心理辅导和加强社区支持等措施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二

引言: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旨在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

1. 感情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长期的感情缺失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 归属感缺失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异地环境中,与父母和家乡的联系变得薄弱。他们缺乏归属感,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困扰。

3. 心理压力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留守儿童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对策分析

1. 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应该尽量利用休假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供心理支持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3. 加强社区关爱

社区组织可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和加强社区关爱等措施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