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毕业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5-01-03 03:4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汉语言毕业论文 篇一:汉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篇论文将探讨汉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从语言起源、文字演变、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首先,汉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汉字作为汉语言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汉字体系。汉字的形态学特点使得汉语言变得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次,汉语言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古代经典文献到现代文学作品,汉语言一直是中国人民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等特点,使得汉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另外,汉语言的发展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中国曾经接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如印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等。这些外来文化对汉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汉语言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

最后,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新兴科技的发展也为汉语言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然而,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汉字的标准化等。

综上所述,汉语言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汉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为其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汉语言毕业论文 篇二:汉语言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越来越重要。本篇论文将探讨汉语言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全球汉语热、中国文化的传播、汉语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首先,全球汉语热的出现表明了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学习汉语产生了兴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汉语学习热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外交流搭建了桥梁。

其次,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如儒家思想、中国功夫等。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学习汉语成为了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另外,汉语教学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列为重要的外语教学内容,设立了汉语教学机构和汉语考试。汉语教学的推广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促进了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和应用。

然而,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汉语言的文字系统较为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对外国人来说是一大挑战。另外,方言的存在也给汉语教学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汉语言在当代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全球汉语热、中国文化的传播、汉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为其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汉语言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没有魏晋就不会有诗坛的辉煌而支撑魏晋文学并具备导引作用的人物必属三曹。但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却相当少,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而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本文以三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为视角来分析三曹诗歌,对进一步研究三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曹;建安风骨;情感表达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

  一、三曹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军人消极抗战的愤恨、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之感上的异同

  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政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政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军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军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军旅生活的军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军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政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政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军一展宏图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政治诗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些差异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不同。曹操所经历的时代,是汉、三国、魏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由动乱到局部安定,所看到的自然是社会的黑暗,人们的苦难。诗人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痛斥那些乱臣贼子的丑恶行径,为广大有志之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曹操的很多诗到末尾都申述自己的伟大抱负,其原因在于想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非一己之私,使得他的诗充满积极情怀。曹丕曹植虽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但是等他们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时候,社会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曹操定都邺下以后,他们兄弟虽然有时也随军征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诗酒宴饮,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虽然了解一些,但却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关于政治的诗歌也就甚少。

  二、关于慨叹岁月短促,表达对人生的忧虑方面

  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腐败使得当时文人对人生充满了种种忧虑。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人们面临各种生离死别的考验,因此他们开始感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促,想要更多的时间跟亲友团聚,享受人间的情与爱。自古至今,无数文人便将此寄托于自己的诗中,三曹也无不例外。

  曹操的《龟虽寿》描绘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但是《短歌行》中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成就了他诗歌史上的古直悲凉。身为皇帝的曹丕也有同样的感慨。《善哉行》中的“人生如寄”、“岁月如驰”表现了曹丕对时间的珍惜,具有着浓郁的时间意识。经历被父亲冷落、被兄长算计的曹植对这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

  三、关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情感的表露方面

  三曹诗里,自我形象塑造得最为完整鲜明的当数曹植。在曹植的诗里,可以找到他理想抱负的建立与幻灭和一生感情变化的轨迹,找到他各个时期不同的自我形象。《公宴诗》中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作者以“公子”自称,描写了贵族公子“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闲适生活。虽然不如曹植般完整,但是曹操的自我形象也塑造的极为鲜明。那是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仁者形象,是拯救全国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明君形象,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总体上讲,曹操是通过《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描述出自己既可以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又学富五车的能文能武形象。但是曹操的诗较难反映出他一生的情感变化。曹丕的诗只有《黎阳作诗》、《令诗》等稍塑其自我形象,多为代人之作。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文学素养。身为军人,曹操性情较为豪放,较少矫柔做作,所以他的诗多是真实感情的自我流露。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还有成为诗人的天分,只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感触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曹操的诗中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真实而又自然的。作为皇帝的曹丕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正所谓自古难两全,他的矫情自饰成就了他的皇帝伟业,然而人的有限的精力限制了他在诗歌上的长足发展,所以他的诗中只有少数塑造了他的寂寞孤独情怀,自我形象不甚完整。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中叙述了三曹在忧国情、叹世情、思乡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方面的情感,对于为数不多诗篇描绘的男女思慕情没有详述。但是,三曹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题材的鼻祖均始于三曹。而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方面、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而我们以后的探究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我相信,认真钻研“三曹”,我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2010—02

  [2]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3]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06

  [4]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2期

  [5]黄阿元。浅谈“三曹”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J]。 民营科技,2010年12期

  [6]王巍。论刘勰对三曹的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5期

汉语言毕业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