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2-08-06 03:41: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 篇一

在当代社会,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问题备受关注。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它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背景特点、职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认同的形成因素等方面对其职业认同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实习师范生作为一群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受到其专业背景的影响。教育实习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培训,这使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专业性有着清晰的认知。同时,教育实习师范生还需要通过实习经历去感受教育工作的现实情境,进一步巩固职业认同。

其次,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教育实习师范生在实习期间,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进而形成对教育工作的认同。同时,教育实习师范生也需要通过实习获得对自己职业能力的验证和认可,这也会对其职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的影响。社会环境对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具有引导作用。例如,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的认可程度,会对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他人的评价也会对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正面的评价会增强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负面的评价则可能导致他们对职业的犹豫和怀疑。

综上所述,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其专业背景、职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等。教育实习师范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认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 篇二

在当今社会,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问题备受关注。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它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认同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对其职业认同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对其职业认同起到重要影响。教育实习师范生作为一群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学生,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专业性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育技巧。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其次,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教育实习师范生在实习期间,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进而形成对教育工作的认同。同时,教育实习师范生也需要通过实习获得对自己职业能力的验证和认可,这也会对其职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他们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与优秀教育工作者交流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进一步巩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此外,教育实习师范生还可以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教育实习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其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认同的培养途径等。教育实习师范生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认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 篇三

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

  为了考察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作用,本研究在实习前期和实习后期,分别以274名和103名一般师范生为被试,采用王鑫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问卷,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按照分布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t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师范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实习显著降低师范生的职业意志水平,而在职业认同感整体及其他维度上,实习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感是由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

  目前国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归纳这些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构成及维度的探讨,如王鑫强等人。(2)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认为,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

  (3)调节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鉴于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职业热情和改善职业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实习支教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张冬梅 的追踪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干预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且研究对象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缺乏对于人数更为广泛的一般师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实习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探讨其对一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实际效果,以期明确实习的作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14年上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对沈阳师范大学的2012级(前测时属于大三年级,后测时升为大四年级)的师范生群体发放问卷。前测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为274人,有效率为85.4%。其中农村生来源172人(62.8%),城镇生来源102人(37.2%)。

  后测时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农村生来源81人(78.6%),城镇生来源22人(21.4%)。两次研究对象所涉及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15种专业。

  (二)调查工具

  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该量表由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在本研究中,两次测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类型相关理论,以及二阶聚类分析结果,认为4个类别的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因此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对选定的样本进行聚类,前测和后测分别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应的数据。将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各维度的Z分数中心点绘制柱状图如下,根据每个类别在各维度Z分数的不同特点,用词汇隐喻的方法对这些类别进行如下命名。

  1.“领头羊”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和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其他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价值,同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师,更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中典型的“领头羊”,其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1%和35.3%。

  2.“混饭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所有类型中是最低的,他们虽然也会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但对教师行业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职业,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从事教师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7.2%和19.6%。

  3.“羡鱼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虽然也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其价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一名教师,因而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这类师范生可能在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困难,其对教师职业有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该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2.8%和18.6%。

  4.“演员”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仅次于“领头羊”类型,他们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很有价值,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在学校里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和优秀,以符合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但其内心却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像演员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自己。这类师范生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1%和26.5%。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别上的分布及变化

  对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的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各类型人数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和“羡鱼者”。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四个分组的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实习对这四种类型的分布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对师范生在实习前后的职业认同感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实习后在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显著低于实习前,t=1.87,p<0.01;而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分数均不显著(见下表)。

  四、讨论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与状况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共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领头羊”类型、“演员”类型、“混饭者”类型和“羡鱼者”类型。结果表明,3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四种类型上所占比例最大。当然也有26%左右的师范生只是表现得比较“积极”,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类师范生的比例仅次于“领头羊”,这可能由于不少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权衡利弊,其职业认同也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比较消极的师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师范生是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的心态,而大约18%的师范生则是由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信心与胜任感不足。

  (二)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显著的消极作用这一点与张冬梅[6]的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职业意志上反而产生了一个略微消极的作用,这远非我们预期的效果,虽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顾与师范生在实习前、后接触和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差的内在原因。

  由此可见,经过实习的洗礼,师范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利与弊,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定位和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处于游离状态和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的师范生及时了解状况并做出新的职业选择与规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教后因与理想有巨大差距而离职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出,实习没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认同感的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可以在职业效能、职业意志两个维度上着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更多的“羡鱼者”师范生和“演员”型师范生向“领头羊”这个类型转换。

  五、关于师范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良好的职业效能感

  目前大学课程太过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获得有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导致实习时屡屡受挫,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效能。大学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技能的课程,或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开展服务性学习,磨砺坚定的职业意志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许多师范生也因此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经验,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困难心生畏惧,从而动摇了终身为师的职业意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积累经验和调整心态,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

  (三)发扬教师榜样作用,鼓舞师范生的从业热情

  很多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都源自于学生生涯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也包括大学的任课教师。因此,任课教师要发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正确地评价教师

  这一职业,鼓励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

  六、结论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分布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三)实习仅对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实习后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实习前。

教育实习师范生职业认同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