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大专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5-01-01 01:44: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篇一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引言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教育者们应该关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学前儿童的学习环境对培养创造力至关重要。教育者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新事物。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创意角,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让学前儿童自由地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这样的环境,学前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方法二:鼓励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该鼓励学前儿童运用想象力,思考和探索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教育者可以讲述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然后鼓励学前儿童自己编造故事或者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前儿童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方法三: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

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例如,可以给学前儿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尝试解决。同时,教育者应该鼓励学前儿童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尝试不同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前儿童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结论

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教育者们应该注重这些方法的实施,以帮助学前儿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篇二

幼儿园教育的性别平等问题

引言

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问题一: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问题。例如,有些教育者会给男孩子玩具汽车,而给女孩子玩娃娃,这种做法限制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并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玩具。

问题二:性别歧视和霸凌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时会出现性别歧视和霸凌的现象。例如,男孩子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些女性特定活动而受到嘲笑和排斥。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性别平等教育,让他们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并鼓励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的儿童。

问题三:性别平等教育不足

目前幼儿园教育中,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不够充分和有效。教育者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视,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资源,以提高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和专业能力。同时,幼儿园教育机构也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性别平等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

结论

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如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歧视和霸凌以及性别平等教育不足。教育者和幼儿园教育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视和实施,为儿童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 篇三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范文

  导语: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以下是小编整理学前教育大专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的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学前教育大专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