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优选3篇】

时间:2019-05-04 04:23: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 篇一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他以其著作《君主论》(The Prince)而闻名于世。在这本书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政治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注重维护自身权力,即使需要使用不道德的手段。本文将探讨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强调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与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观念相悖。在基督教伦理中,道德行为被视为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基础,而马基雅维利则认为政治行为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他主张统治者应该以维护自身权力为首要目标,即使需要使用不道德的手段,如欺骗、暴力和背信弃义。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政治观念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还强调了政治实践中的现实主义。他认为人性本质具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统治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力。他反对理想主义的政治观点,认为政治现实不应该被道德观念所束缚,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策和行动。这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观念对后来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他的观点被一些人批评为冷酷无情和不道德的,认为他的政治理论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此外,他关注统治者的权力维护,却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种以权力为导向的政治观点也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

尽管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在道德层面上存在争议,但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不可忽视。他的政治观点强调了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同时,他的观点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滥用和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呼吁建立合理的制度和监督机制来保障公共利益。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 篇二

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德性观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一种挑战。在他的著作《君主论》(The Prince)中,他提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政治观点,强调统治者应该以维护自身权力为首要目标,即使需要使用不道德的手段。本文将探讨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对政治伦理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突出了政治行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认为政治行为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而不是被道德观念所束缚。他主张统治者应该使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力,包括欺骗、暴力和背信弃义。他的观点强调了政治行为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为政治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欧洲社会普遍认为道德行为是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基础,而马基雅维利则认为政治行为应该以权力维护为首要目标。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道德观念对政治实践的理解,强调政治行为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过于强调权力维护和政治实用主义,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他的观点容易导致统治者的腐败和专制。此外,他关注统治者的权力维护,却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种以权力为导向的政治观点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综上所述,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对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实用主义政治观点强调了政治行为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为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然而,他的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在权力维护和公共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建立合理的制度和监督机制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 篇三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

  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政治学家,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基雅维利对现实世界的德性进行了适当的区分,悄悄上演了一场道德革命,前所未有地将政治置于道德之上,试图改变传统政治评价中道德的过分僭越。也正是由于这个,他被后世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号。

  关键词:德性;道德德行;非道德主义;人性观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公元1469-1527年),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历来是备受争议的著作之一。同样的,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历来也是学界争论较多的地方。马基雅维利主张道德应该与政治分离开来,政治的合理性不应该由世俗世界的个人道德标准加以评价,对现实道德的认识开启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篇章。也正是由于这种主张,马基雅维利被冠以“非道德主义”的称谓。然而,非道德并非不道德,放弃道德或者是否认道德,而是将道德的干预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赋予政治哲学一种全新的非道德主义的风格。

  一、人性世界的非道德性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现实世界中,处处体现了人性是恶的,他这样说道:“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足整个属于你的;

  正如我前面说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叛你了。”“人们对自己父亲的死的忘记比遗产的丧失还要快。”“人们心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们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得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足大于获得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总觉得不够,结果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以上论断充分说明了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观点。人性恶是马基雅维利德性观的前提,正是因为现实世界中人性充满了恶与纷争,马基雅维利才确立了他的非道德主义的德性观。

  二、公共德性与私人德性的划分

  由于人性是恶的,个人德性运用在公共政治领域中有可能引致毁灭性后果。那怎样才能将道德与政治划分开来呢?不同于中国的韩非子直接将道德加以否认,马基雅维利将道德分为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在古典政治哲学中,私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善于恶是并行不悖的,我们都知道政治生活是有别于私人生活的,一个好人未必是一个好的政治家。然而在传统道德评价中,却每每加以混淆。基于此,马基雅维利将德性分为公共德性与私人德性,公共德性强调的是一种公共善,出于国家目的与国家理性,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国家目的。由此马基雅维利为恶在公共德性中留出了空间。如果一个人为了国家利益,公共目的而做出恶行,这个人仍然具有公共美德。对于统治者或政治家而言尤其如此。“为了使臣民团结与忠诚,他应当不介意背负残忍之恶名”,“为了维护国家,他必须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离人道、违反神道”。可见在马基雅维利那里,公共善可以由恶得以实现。两种道德德性的划分并不是意味着马基雅维利强调公共德性而简单的否认私人德性。他同样认为私人德性在其应该存在的范围有重要作用,比如改造人的心灵,养成良好的品质等等。公共德性与私人德性的划分凸显了马基雅维利德性观的内涵与实质,为其政治思想提供了理论根基。

  三、马基雅维利德性观的意义

  马基雅维利提出了现在政治哲学中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基督教中所提倡的道德,转化成世俗化的,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道德。马基雅维利把道德加以现实化、世俗化,使之脱离了理想性的古典道德和超越性的基督教道德。后世的霍布斯,孟德斯鸠等都是在马基雅维利的基础上,对道德进行深入分析,自觉从现实出发构建现实所需要的道德。透视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可见他的确发动了一场道德观念的变革。在古典政治哲学中,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是关注自身灵魂的完善与超越,是自我与上帝的沟通。这样的德性是自给自足的,是以自身的灵魂净化为目的的,不需要对外寻求价值的实现。

  从这样的私人道德推导出来的国家公共德性,也是带有强烈的私人道德色彩,比如要求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需要具有个人美德,国家行为的目的与手段要符合道德等等,这样的政治是道德性的政治。而马基雅维利做的就是打破了这种传统政治道德观,通过对现实人性的认识,将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个人可以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而以国家目的和集体利益为前提的行为却用公德来衡量。这样,马基雅维利就打破了古典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同构的传统,改变了两者的关系。不是政治符合道德,而是将道德分成司职与不同领域的公德与私德,而这种对道德的分解一定程度上就是让道德去符合政治。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从这样的非道德德性论出发,就能为君主的恶性开脱,君主为了共和国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放弃道德。这样马基雅维利就使得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从马基雅维利开始到霍布斯,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这种从现实世界的人性出发,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影响深远。西方政治哲学正是从马基雅维利这里开始,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斯金纳,马基雅维里[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3]阿尔都寒.哲学与政治[M].吉林:人民出版杜,2003.

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观微探论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