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热点素材

时间:2018-01-02 02:14: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2022年最新热点素材

  2022年最新热点素材(精选11篇)

  2022年新闻大事件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年最新热点素材(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点素材1

  坚持依法依规,正义决不会缺席

  今天,江苏省相关部门发布了“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调查结果。还原真相、回应关切,严肃追责、伸张正义。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决不会缺席!越是迷雾重重,越需要详尽的调查和权威的声音。连日来,全社会对“杨某侠”的同情和关切,是真切地希望通过彻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受害者得到救助,让违法犯罪者得到依法惩处。维护公平正义,是人们的共同期盼。

  调查“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过程,是用法治和公正将问号拉直的过程。这一事件历时久,牵扯面广,需要一步步抽丝剥茧,用清晰的事实说话。吹散一层层陈年迷雾,才能抵达真相。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关乎个体权利,关乎世道人心,更关乎法治尊严。必须把它纳入法治轨道,展现法的精神,彰显法的力量。用事实还原真相,这是调查的立足点;用追责抚慰人心,这是调查的落脚点。值得肯定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无论对有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还是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都突出了“法治”二字。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坚持人民立场,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依法调查处理“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让当事人感受到法治的力度和温度,让全社会看到依法治国的实效,这就是正义和法治的力量。我们同样希望,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阳光下,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热点素材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些亮点值得关注!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强决心,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滋润着农村大地的广袤田野,催发了农业生产的勃勃生机。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观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明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凸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总体看突出了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有利于更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粮食是社稷之本,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今年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第一年,“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无论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是建高标准农田、抓黑土地保护,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或是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做文章,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我们才能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可以说非常具有针对性。一方面要抓好巩固,比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让脱贫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同时也要抓好拓展,比如,补上基础设施、技术、营销等短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始终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脱贫群众生活就能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如今,不少村庄改厕改水、修路通渠、植绿增景,“环境美”携手“生活美”来敲门,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各地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各异,发展阶段不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还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不走个别地区盲目合村并居、大拆大建“一刀切”的老路。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多听农民意见,让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打好这场持久战,做好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和地方齐发力。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我们一定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热点素材3

  “一墩难求”,冰墩墩为啥这么火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后,冰墩墩火了。在很多奥运特许商品店里,冰墩墩的摆件早已卖光下架。大年初五,很多人凌晨就来到北京王府井的特许商品旗舰店门口排队等候购买手办盲盒和毛绒玩具,但仍然有人“冻成冰墩墩,也没抢到冰墩墩”。已经抢到的人表示:“有‘墩’在手”真幸福。更多人感叹:实现“冰墩墩自由”太难了。

  一“墩”难求,正是冰雪经济火爆的生动缩影。线上线下断货,玩偶摆件钥匙链全都买不到,商店临时限流并实行限购,无不体现出冬奥会吉祥物的超高人气。冰墩墩呆萌可爱的外形,酷似航天员的独特设计,本身就让人们爱不释手。而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作为一件极具纪念意义的大事,消费者为此争相购买收藏也属情理之中。加之“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实现,使得冰雪运动拥有更多受众,冬奥周边也获得更多青睐。当然,奥运会官方纪念品向来是稀缺资源,况且北京冬奥恰逢农历新年,春节假期工厂休假、供应不足的现实也客观上增加了这种稀缺性。

  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对话的使者,冰墩墩不仅备受国人宠爱,而且还受到外国友人的追捧。在中国,人们将冰墩墩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图画、剪纸、摄影等各种方式频频“出镜”,为冬奥代言。与此同时,从日本记者开启“爆买”模式并在节目中热情介绍,到捷克运动员在vlog中“秀恩爱”,再到摩纳哥亲王请求工作人员再给一个好回家送给两个孩子交差,冰墩墩在国际场合的每一次亮相,都在向世界展现北京冬奥的周密筹备,向世人传递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

  有网友关注到: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熊猫又一次成为吉祥物。的确,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可爱的外表在世界各地俘获了大批粉丝。此外,它也被寄予了多样的文化象征,比如,黑白两色符合阴阳之道,温和样态堪当“和平使者”,大熊猫逐渐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成为文艺创作、对外传播的不尽源泉。作为最具识别度的文化形象,熊猫能够跨越语言代沟,直击人心。而创意团队的差异化设计,更让熊猫再次大放异彩。

  近来,冰墩墩胖乎乎的身子被卡在门里、攥拳抖去身上的雪、冬奥会开幕式上开心溜溜滑等视频动图火遍全网,甚至登上热搜,不断强化大众对吉祥物的钟爱之情。实际上,从1968年格勒诺布尔的第一个冬奥会吉祥物至今,吉祥物逐渐化静为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卡通形象,而是以捕捉有趣场景、利用动画影视等方式呈现更符合受众关注的产品,并成为一个可供互动的拟人表达、彰显创意的奥运IP。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二次传播,吉祥物也更加深入人心。

  同样的中国熊猫,不同的中国故事。1990年,在“亚洲雄风震天吼”的歌声中,熊猫盼盼走进千家万户,寄托了中国体育摘金夺银的盼望,更代表了对中国人民对和平与友谊的期盼。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共同喊出的“北京欢迎你”,正是展示中国、拥抱世界的凝练表达。而冰墩墩除了象征强壮健康的体质、敦厚和善的精神外,更以冰晶外壳、彩色光环彰显科技感与未来感,以熊猫角色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世人呈现更加自信、更加多彩的中国,连接起各国人民一起向未来的深刻认同。

  从跟随嫦娥五号登陆月球,到陪伴中国探险者徒步远征“难抵极”,冰墩墩的脚步也在不断突破极限。我们期待,在获奖运动员的手中,在社交平台的界面上,在人们生活的日常,冰墩墩的陪伴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正是:人见人爱熊猫,扮靓多彩冬奥。

  热点素材4

  育儿假“听起来好、休起来难”,症结在哪?

  去请育儿假,公司以暂未执行为由不准假;想要休假,被告知需提前4周申请、证明家里无人带娃;单位出台请育儿假流程,碍于工作压力并没有人真的休假……近日,一些地方的群众在网上反映育儿假休假难。如何让生育支持措施落到实处,引发网友关注。

  新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落实产假制度和生育津贴,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目前,全国至少有25个省份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多个省份新设育儿假,假期天数集中在每年5至15天,有的还明确休假期间工资、奖金、福利与在岗职工同等待遇。可以说,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到地方鼓励生娃的措施激励,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养育成本高,有时间生娃、没时间带娃等等,还是不少年轻父母的烦心事。具体到育儿假上,在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省份,尚存在用人单位不配合,婴幼儿父母不敢休等情况。有企业坦言,现在婚假、产假都在延长,加上新增的育儿假,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劳动者因为担心失业、或者岗位被他人顶替,往往不会主动提出休假。能否通过制度杠杆的撬动,在有效减轻企业单位人力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父母休假育儿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是解决育儿假“看起来好、休起来难”问题的关键。

  各地网友反映育儿假执行问题。

  客观地看,育儿假目前更多是以鼓励性政策的形式存在。虽然部分地方以督办、监察等形式,监督相关企事业单位执行休假制度,但从长远计,推动育儿假真正落地,还有赖于相关部门形成政策联动,出台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无论是对于执行育儿假政策的用人单位,通过生育保险减半征收、税费减免等方式进行激励,还是强化生育津贴来平衡国家、企业、个人生育成本的功能,逐步完善优化生育保障制度,构建好休假成本分担机制,让包括育儿假在内的生育休假制度可落地、能推动、易执行,相关休假才能为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申请、享用,被更多企业接纳、执行。

  育儿假备受关注,真实反映出公众的育儿顾虑,同时也折射了大家对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期待。如研究者所言,激发生养意愿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理解并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举措也同样重要。应当看到,打好优化生育政策的组合拳,提升的是家庭发展能力,增加的是愿意生、养得起、养得好的社会信心,促进的则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亿万家庭和谐幸福。从这个角度而言,政府加码政策支撑,有利于引导企业消除隐形障碍,强化社会互助支持,不断营造育儿友好环境,更好地鼓励生育。

  不久前陆续闭幕的省级两会上,各地纷纷发力,通过优化生育政策、降低抚养成本,给予生娃养孩的家庭更多温暖和关爱。进一步促进相关惠民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效衔接,我们一定能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等各项成本,帮助更多父母解决好育儿假难落实等实际困难,在推动释放生育政策潜力中,有效增强社会整体活力。

  热点素材5

  为胜利者喝彩、为失利者鼓劲,也是最美的奖牌

  徐梦桃在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的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勇夺金牌,为中国女队实现该项目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苏翊鸣一飞冲天,成为这个项目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谷爱凌摔倒后绝地反击,再收获一枚宝贵银牌……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后半程赛场上中国冰雪健儿的坚持和突破给观众不断带来惊喜和感动。

  摘金夺银的时刻,传递着激情和梦想、展示着勇气和精神。当武大靖激动地说“这四年经历得太多了,圆梦了”,当第三次参加冬奥会的范可新在赛后亲吻冰面,当徐梦桃焦急地向身边人反复确认“我是第一名吗?我真的是第一名吗”,类似的场景频频让网友热泪盈眶。冬奥盛会,是所有冰雪运动员不断向梦想进发的终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次挑战极限、突破自我,每一次不畏强手、敢于拼搏,每一次全力以赴、勇往直前,都激扬起直抵人心的奋进力量。

  奥运会从不缺少激情澎湃的瞬间,但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直面失误和失败也构成了奥运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比赛后,贾宗洋哽咽地说:“我选择的是我最有把握的动作,这四年来我每一天都在练它,但落地那一刻,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控制不住,我不知道……”眼看着贾宗洋失误自责,队友徐梦桃冲上去抱住了他。齐广璞曾在比赛中摔出脑震荡,一次意外导致贾宗洋左腿3处粉碎性骨折,平昌冬奥会结束后徐梦桃两个膝关节都做了手术,但即使遍体鳞伤他们都不曾失去再战的勇气。无论是团队拼搏还是独自上场,无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还是初出茅庐的少年,运动员身上闪耀的永不放弃、为梦想坚持的豪情与信念,都值得人们送上掌声和敬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体育赛场精彩表现的背后,汇聚的是无数的汗水与泪水,是一次次失误后的重整旗鼓。将失误化作前行的动力,成功的硕果才会更加香甜。从06年都灵冬奥会在终点前摔倒无缘夺冠,到此后3届冬奥会铩羽而归,再到本届奥运会梦想成真,36岁的美国选手琳赛·雅各贝利斯将一次次失误化作前行的动力,最终站到最高领奖台。同样从坎坷、失败和挫折中奋起的金博洋,创造了男单短节目和自由滑的个人赛季最佳成绩,将最好的自己呈现在了北京冬奥会赛场。

  面对挑战互相激励,面对失利相互鼓励,从另一个层面展现着体育的魅力。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当现场所有观众都在为创造历史的谷爱凌欢呼时,谷爱凌与铜牌得主玛蒂尔德·格雷莫一起向出现失误的法国运动员苔丝·勒德送去安慰。(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赛场上追求胜负,赛场下惺惺相惜,在一次次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在和平竞争中团结一心,弹奏出优美和谐的友谊乐章。北京冬奥会搭建了展现冰雪运动魅力的最佳舞台,更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愈加璀璨生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奥运赛场上精彩的赛事仍在继续,观众在热情参与的同时,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运动员的得失,为胜利者欢呼,也给失利者鼓劲,这何尝不是属于所有人最美的奖牌。比赛总有输赢,人生也有起落,掌声和喝彩送给每一位为梦想拼搏的运动员,也要送给每一个在挫折中奋起的自己。

  这正是:输赢胜负乃常事,挫折失利犹奋起。

  热点素材6

  占春节档票房“半壁江山”,新主流电影崛起了吗?

  “好燃!”“向英雄致敬!”“人物群像拍得太好,被惊艳到了!”“现实主义小人物的题材太动人了,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翻看影评不难发现,2022年春节档中的一些新主流电影表现优异,叫好又叫座的同时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春节长假7天全国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其中,《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狙击手》3部新主流电影成为热门。截至大年初六,《长津湖之水门桥》以25.28亿元领跑票房,而3部新主流电影的市场占比达57.38%。优异的票房表现,既是电影市场的热度,也反映出观众对新主流电影的欢迎度。

  有质量才能有分量。观众对新主流电影给予不低的评价,充分说明“叫好”与“叫座”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今年春节档,不仅有《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通过具体战事再现长津湖战役大背景的,也有《狙击手》这样以遭遇战小切口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大主题的,还有《奇迹笨小孩》这样讲述普通人奋斗故事的,不同审美喜好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题材。不仅如此,很多观众还自发撰写推荐影评,与电影相关的话题常常出现在各大热搜榜单。只要质量好,就能有口碑,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优质影片可以不断扩大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正在不断获得全社会在价值观上的认同,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新主流电影叙说的故事、传递的价值,正是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主旋律。无论是深挖历史题材,还是凸显现实关怀;不管是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品质,还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尤其是普通人、年轻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新主流电影通过电影叙事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特别是不少新主流电影一再实现票房口碑的双赢,不断成为“现象级”。从大制作大场面的《战狼》系列、《红海行动》,到聚焦个体故事的《守岛人》《中国机长》,再到集锦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等,优质的新主流电影题材、风格或有差异,共同点都是以创新的手段讲述动人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寻时代的脉动与心灵的共鸣。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机会很多、竞争也不少,新主流电影仍需在创新中谋发展。能不能满足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能不能契合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希望,能不能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主流电影的未来。期待更多新主流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推进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这正是:主流电影出高招,开创叙事新风潮。若要叫座又叫好?提升品质是王道。

  热点素材7

  不愿倍速播放,这部剧为何老少通吃?

  春节假期结束了,开年大剧《人世间》的热度却持续居高,延宕出一股温暖的新春气息。这部现实主义力作,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周家三兄妹为视角,回溯50年来的中国百姓生活史,展现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上至祖辈父辈,下至90后、00后,不少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冒着烟火气的新剧。

  周姓一家的两代人,是大时代的微型缩影。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二女儿高材生周蓉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家里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历经知青返程、国企改革、经商热潮等重大事件,无论沉浮起落,无论志向如何,他们一直在平凡的岁月里相互扶持,共同前进。《人世间》的格局之大,在于它内蕴一种史诗般的张力:每个人在刻写人生轨迹、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与时代历史共鸣共振,以坚韧的品质和温情的气质,形成对纵深时空的鲜活注解。

  不少观众表示:看《人世间》不愿倍速播放。这必须归功于叙事的扎实与踏实、人物的充实与真实。全剧既不悬浮于真实生活之上,也不刻意迎合观众喜好、给角色贴上讨喜的“人设”标签。那些低微但不卑微、庸常却不庸俗的人物,那些存在这样那样弱点的角色,以最贴近生活的表演打动人心,像极了我们的左邻右舍、家中长辈。此外,流畅的镜头、考究的服化道、真实的故事情节,将中老年观众拉回青春时光;而扎实严谨的剧本、精良的制作、“神仙打架”般的演员演技,也为眼光挑剔的年轻观众带来清新的审美体验。不煽情不烂俗,即便是从前的人和事,在今天也能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人世间》吸引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在于,它以“日子是怎么变好的”为故事的内在逻辑,为观众呈现出一种进化的、向前的、涌动的生命活力。它符合文艺创作的叙事逻辑,更符合普通人的生活逻辑。即便是遭生母抛弃、后来成为单身妈妈的苦命人郑娟,也不放弃对于美好爱情的神往;周秉昆口中的“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为苦难人生提供了情绪出口。的确,日子往往是日复一日的踏实勤劳中,在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中,在抽丁拔楔的韧劲中,变得一天比一天好。当影视作品不再故作深沉、矫揉造作、凭空杜撰,而是回归精良标准、德性维度、平民视角,这些温暖而不失崇高的生活智慧,这些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价值观,最能跨越年龄的隔阂而沁入人心。

  尽管时代变迁,周家人身上的情义却始终未变。大哥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历经沉浮,却始终保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一直扎根底层的周秉昆一片痴心,为“死刑犯的寡妇”隐瞒秘密……所谓“情”,是在艰苦苍茫的岁月中常怀悲悯;所谓“义”,是甘替他人承担风险的善良意志。“人世间”,归根到底还要回到“人”身上,回到人与人朴素的主体间关系上。如果说时下很多人患上了“城市孤独症”,《人世间》里淳朴真挚的集体“情义”,恰恰是对这种孤独感的最好抚慰。

  想知道日子是怎么变好的,不妨看一看《人世间》。于小家而言,是每位亲人同甘共苦的一茶一饭;于国家而言,是每个建设者筚路蓝缕的一砖一瓦。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说,“它能让年轻的观众明白,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如何来之不易。为什么当时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现在却能发展得如此繁荣。”也如小说作者梁晓声所言,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忆苦思甜,温故知新。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愿我们怀揣着质朴的热情,在生活世界里,温暖前行。

  这正是:周氏好儿女,情亲五十年。此心系家国,悠悠人世间。

  热点素材8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不同以往。开篇并未写“实”叙“事”,而是审“时”观“势”。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拉开“回首这一年”的时空序幕。正因如此,从年头到年尾,你我所有的付出、奉献、收获,都拥有了创造历史的价值,也终将被历史铭记。

  时势造英雄。这一年,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习近平主席的话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主动,揭示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真谛:欣欣向荣为果,坚韧不拔才是因。

  “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习近平主席说,七月一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感慨系之。听到这里,不禁联想到72年前的开国大典。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征程风云激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庄子名言表达对伟大事业的崇敬与责任。今天,他又以“致广大而尽精微”,表明对事业的定力和耐心。

  再过一个多月,中国将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习近平主席在贺词中宣告:“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习近平主席充满希望的话语,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中国人民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选自2022.1.1新华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聆听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

  素材解读:

  每年的这个时候,全国人民都会准时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从“国家盘点”中触摸生活的温度,于字里行间找寻奋斗的身影,在温暖的话语里获得心灵鼓舞。聆听贺词,我们能读出中国智慧,能听到中国态度,能看清世界前景。大家也从视频中努力分辨着,书架上的照片上新了没有。那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写照,也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答案。

  角度一:憧憬未来团结奋斗

  “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使我很敬佩。我们就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畏艰险,英勇向上,乐观面对困难。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力量,中国人的坚强。奋斗之外还有团结,团结一心才是力量,才能使祖国更加强大与富强,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一起努力起来!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角度二:忆往昔,数今朝,惧是风流人物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句句都是党对于人民的铮铮誓言,句句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忆起近代中国,革命英雄们挺身而出,挽大厦于将倾,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因为我们都是不平凡的中国人!

  角度三: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爆竹声中一岁竹,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新的一年里,我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回顾了2021年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努力。奋斗者的身影历历在目,为我们树立了前进的标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勇争先,不负美好中国,不负青春韶华。

  热点素材9

  低端学习是标准配置,高端学习都是自定义配置

  近来,大龄考研又成了热点议题。在社交媒体上,一个女孩写下母亲45岁考研上岸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大龄”考研生也走进公众视野。对此,有网友觉得生活本就不易,中年人这是在加剧内卷,跟年轻人抢研究生名额;有人则觉得这位母亲很励志,是独立女性的典范,人就该不服输、不服老,有梦就去追。

  2005年,金庸先生在81岁高龄时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的情况下,还能按部就班申请剑桥大学的硕士,并于2006年完成硕士论文,2007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老人家这还嫌不过瘾,于2010年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尚能有如此活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45岁的母亲读研,又有什么不妥呢?

  选自2022.1.07中国青年报《“大龄”考研生被热议高等教育不只属于年轻人》

  素材解读:

  教育与学习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在不断革新的社会中,终身学习是让人保持竞争力和清醒头脑的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巨大乐趣。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年龄、性别、身份禁锢,为知识、为理想、为更好的平台、为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去学习提高的时候,个体的微光就会汇聚成群体的力量,进而拓宽社会的维度,促进社会的流动性,释放更多的机会。

  角度一: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81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取得本科学位,成为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与薛奶奶相比,我们青春正当时,更应该将学习与进取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重要主题,做学问时须尽全力,勿让美好时光蹉跎。

  角度二:冲破困境

  人的一生,都在奔跑。网上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她虽然已82岁高龄,但仍不忘记学习,她用自信活出了精彩人生。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没有时间学习。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少有人重新拿起书本来阅读。但是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用零碎的小憩时间看书,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更是对生活的一次挑战。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什么时候都为时未晚,什么时候都恰如其分。让我们拿起书,在这个奋斗的时代学习吧!

  角度三:紧跟时代,终身学习

  我国著名的“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他曾说:“不要以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后。”可见,年龄并不是学习的拦路虎,学与不学只在想与不想之间。学习伴随终生,学习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并无止境,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

  热点素材10

  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生活场景。中国百姓生的抗争、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叫卖声是较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它由旧时城市乡间行商“自发口头创唱”,功能性、场景性极强。叫卖声里,各地的城乡风情也一一呈现。老天津卫叫卖、上海滩叫卖声、太原市声、绍兴叫卖、南京吆喝……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

  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视角、融媒体平台及虚拟视听技术,才能让叫卖声所代表的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选自2022.1.15人民日报《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传承之光)》

  素材解读:

  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渐成共识,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叫卖声里有着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有着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乡愁。

  角度一:叫卖声是城市和人们共有的文化记忆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见证着时代发展、城乡变迁,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及过去。我相信,老一辈人的心中一定会永远留存着一份关于童年叫卖声的记忆,任凭岁月流逝,它总是一直萦绕心间。

  角度二:叫卖声温暖着游子的心

  记忆中最难抹去的便是家乡那条小街上传来的淳朴的叫卖声。清晨,一个老奶奶提着大包小包坐在了街头,一道含蓄而又不失温柔的声音便传了出来,有许多游人,不远万里而来,只为品尝这豆腐脑。临近中午,新的叫卖声传来,一群水果小贩开始吆喝着售卖自己的水果了,那一声声的叫卖声,有着那份农家独有的朴实。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尊重这种声音文化的传承,因为正是这种声音文化使得小街别有韵味,在人们闲暇漫步时,抚慰了游子离乡牵念的心。

  角度三:叫卖声需要发扬传承与创新发展

  我们在叫卖声中感受乡音乡情,也在叫卖声中感受不同地区的语言魅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街头巷尾已经鲜少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叫卖声,这种声音、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化。虽然叫卖声是较难保护和传承的声音文化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就此遗忘,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直播等手段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对这种声音进行创新与发展,使这种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热点素材11

  让青春绽放最美光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怀揣一腔热血,刘宸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潜心科研的张建,参加“博士村长”计划,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创制出成熟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当地合作社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站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杨倩沉稳自信,凭借稳定发挥屡次扭转战局,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留下中国运动员的飒爽英姿……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领域,散发着蓬勃朝气,让人们看到了青春的强大能量。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每名“最美大学生”背后,都有无数的努力以及日复一日的坚守。心怀家国、心系社会,这是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来源,也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写照。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更多精彩的青春故事等待书写。从“最美大学生”的事迹中汲取前进动力,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广大青年学生定能让青春绽放最美光彩,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选自2022.1.17人民日报《让青春绽放最美光彩》

  素材解读:

  在“最美大学生”各不相同的青春经历中,一个相同的答案呼之欲出: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矢志追求梦想、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的姿态。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理想在创业奋斗中升华,“最美大学生”身上,无不充满着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志气和锐气,洋溢着在创新创业中服务社会、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的活力和热忱。

  角度一:有梦就别怕难

  “少年有梦,不该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青春的我们应为梦想不懈坚持。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带着鸿鹄之志,带着赤子之心,在探索青春的道路上努力拼搏。这条路很艰难,甚至看不到尽头,但我们仍要坚持,或许在下个路口,我们就会看到光明。自信昂扬的我们,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要带着不同的梦想,谱写我们的青春之歌。愿我们的青春都能描绘出一幅华丽的人生画卷。

  角度二:努力与坚守的青春最美丽

  仔细想想,曾经的某个时候,自己也会迷茫,也会焦躁,也会不安。但是,未知的未来既布满荆棘也充满惊喜。那些注定的挫折,无法回避也没有资格回避,因为这就是人生。没有风和日丽,没有畅通无阻,那些年华的逝去与岁月的足迹,伴着初心,或许会成为未来某个时候无法言说的乐曲。我走过的以及将来要走的这段路程,不管它如何曲折,只因为选择了,所以坚守,所以努力,所以无畏,所以不惧。纵然前路艰辛,但风雨过后,总会抵达花开不败的梦想彼岸。

  想来,什么样的青春最美丽呢?或许就是那努力与坚守吧。

  角度三:有担当是最美的青春力量

  仙游邮政八二五支局的营业员们均为90后,虽是职场新人,却有着满满的责任感。去年春节期间,窗口的寄递业务剧增,连日来窗口包裹日均收寄量达200多件。但营业员们依旧严格执行验视流程,封装、打包、称重、收寄每一份邮件,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逆行者,他们坚守岗位,用青春力量彰显青春担当。青春因努力而出彩,坚守是青春的美丽。

2022年最新热点素材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