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经典4篇】

时间:2014-05-09 03:30: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得并不是很好。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或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计算。因此,我对于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尝试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意义,我引入了一些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小商贩,在卖出商品时需要进行计算。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中一位扮演商贩,另一位扮演顾客。商贩需要计算商品总价,而顾客需要支付正确的金额。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经常会出错,尤其是在多步计算中。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计算准确性,我引入了一种叫做“逐步计算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将一道多步计算的题目分解成多个简单的计算步骤,并逐步进行计算。例如,对于一个加法题目,学生可以先计算十位数的相加,然后再计算个位数的相加,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答案。通过这种逐步计算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的过程,并减少出错的概率。

最后,我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去超市购物,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的金额。我提供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的加法和减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减少了,计算速度也有所提高。他们对于进位和借位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将其灵活应用到计算中。同时,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教学策略的成功应用,使我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得并不是很好。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或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计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进行了一些教学反思,并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进位和借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进位和借位的理解,我采用了一种叫做“拆分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将一个多位数的加法或减法题目拆分成多个单独的位数相加或相减的步骤。例如,对于一个加法题目,学生可以先计算个位数的相加,然后再计算十位数的相加,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答案。通过这种拆分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经常会出错,尤其是在多步计算中。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计算准确性,我引入了一种叫做“检查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进行计算后,对结果进行反向计算和检查。例如,对于一个加法题目,学生可以在计算完成后,将结果与原题中的加数进行相减,如果差值等于另一个加数,则说明计算正确。通过这种反向计算和检查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纠正计算中的错误。

最后,我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我尝试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去超市购物,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的金额。我提供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的加法和减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减少了,计算速度也有所提高。他们对于进位和借位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将其灵活应用到计算中。同时,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教学策略的成功应用,使我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三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

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但听前任老师说,这些题目他们在二年级学习时都已经有所渗透过,所以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但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

  而今,一个单元上完了。中午,让学生独立做了一篇同步练习上的配套作业。批阅完,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

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今天作业,50人中抄错数字的有12人,其中竖式正确,横式上写错的2人。横式正确,列竖式时抄错的有3人,其余7人均是直接抄错数字)。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资料共享平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接下来将学习测量单元了,但是计算教学看来还应常抓不懈,但愿有了以上几方面的认识为基础,以后几个单元的计算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经典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