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精简3篇)

时间:2016-06-01 01:2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篇一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在诗体结构、诗句形式以及诗歌语言方面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首先是诗体结构方面的区别。古体诗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都由五个或七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而近体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是四言、五言、七言或者更多字数的诗句,没有固定的音节要求。这就使得近体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诗句的长度和节奏,表达更加多样化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是诗句形式方面的区别。古体诗的诗句往往是对仗工整,每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关系,如平仄、押韵等。这种形式的对仗使得古体诗的诗句更加平衡和谐,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而近体诗则没有对仗的要求,诗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自由和灵活。近体诗可以采用自由对仗或者不对仗的形式,这样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多样性,也为诗人表达更加真实和个性化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最后是诗歌语言方面的区别。古体诗的语言通常比较古雅、典雅,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较为古老。这种古典化的语言给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感觉,也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情感体验。近体诗可以使用新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近体诗和古体诗在诗体结构、诗句形式以及诗歌语言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近体诗更加自由灵活,诗句可以是任意长度,也可以不对仗;古体诗则更加规范和古典,诗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和对仗规则;近体诗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古体诗使用古雅的语言。每种诗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承。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篇二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在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首先是结构方面的区别。古体诗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由五个或七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固定的音节。这种结构形式使古体诗的句子往往比较平衡和谐,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而近体诗则没有固定的音节要求,可以是四言、五言、七言或更多字数的诗句。近体诗的结构更加自由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诗句的长度和节奏,表达更加多样化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是语言方面的区别。古体诗的语言通常比较古雅、典雅,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较为古老。这种古典化的语言给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感觉,也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情感体验。近体诗可以使用新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最后是表达方式方面的区别。古体诗的表达方式通常比较含蓄和隐晦,给人以空灵和深远的感觉。古体诗多以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感慨抒情为主题,通过寥寥数语间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而近体诗则更加直接和明确,表达方式更加直抒胸臆,情感更加直接露骨。近体诗可以直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心声,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综上所述,近体诗和古体诗在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古体诗注重诗句的平衡和谐,使用古雅的语言,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和隐晦;近体诗则更加自由灵活,使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直抒胸臆。每种诗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承。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篇三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