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3篇】

时间:2016-09-05 03:35: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的化学知识点。下面是一些重要的初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由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符号及其个数组成。

3. 常见元素

常见元素有氧、氮、氢、碳、钠、铁等。氧是空气中最常见的元素,氮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碳是生物体中的基本元素。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有许多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导电性、溶解性等。物质的性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常见的化学反应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温度变化等来判断。

6.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酸的特点是呈酸味、导电性强、能腐蚀金属,碱的特点是呈苦味、导电性强、能与酸中和。中和反应产生的产物是盐和水。

7. 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溶液可以是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或液体溶解在液体中。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化学符号和一个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可以用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2. 气体的性质

气体有压力、体积和温度等性质。气体的压力与其分子的碰撞有关,体积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高,分子的速度越快。

3.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反应物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左边,产物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状态,如(s)表示固体,(l)表示液体,(g)表示气体,(aq)表示溶液。

4.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性质,可以形成阳离子。非金属的导电性差,可以形成阴离子或共享电子。

5.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遵循实验的步骤,注意安全,并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这些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

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