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5-08-04 02:47: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父母或者照顾孩子的人,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而不是简单地购买各种昂贵的玩具。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和教育方法。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妈妈如何通过与孩子互动,成为他最好的玩具的故事。这位妈妈并没有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而是通过陪伴和互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她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做手工等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呵护。通过这种亲密的互动,孩子得到了满足和快乐,同时也建立了与妈妈之间的深厚的亲子关系。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意识到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不是昂贵的玩具。一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只有给孩子买到最新最贵的玩具,才能让他们开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更需要的是与父母一起玩耍、交流和互动。这样的亲密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有时候,我会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其他事情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我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短暂的时间,只要我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关注和呵护,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和关心。这种亲密的互动不仅对孩子有益,也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做手工等等,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亲子活动不仅让孩子开心,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总之,我对《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通过陪伴和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给了我更多的教育方法。我希望将来能够更好地与孩子互动,成为他们最好的玩具。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二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书中讲述了一个妈妈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深思。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陪伴和关爱是孩子最需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和互动,比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们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注,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而这些不能仅仅依靠买来的玩具来代替,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其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有时候,我会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其他事情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即使是短暂的时间,只要我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关注和呵护,就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和关心。这种亲密的互动不仅对孩子有益,也能够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做手工等等,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亲子活动不仅让孩子开心,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我决定将这些教育方法应用到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希望能够给他们更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阅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明白了陪伴和关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需要改变。我希望能够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与他们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共同成长。这本书对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会将其中的教育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三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这本书告诉我的观点让我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的实践比较认同。这本书有个这样的观点,经常被拥抱和爱抚的孩子更独立,更有安全感。我自己的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一哭就抱而变得更加难带。

  关于带孩子外出:非常实用的一个建议,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那么在饭桌上,他就可以在无聊的时候玩自己的玩具,不会打扰父母。但是也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有限,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如果孩子累了烦了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离开聚会。

  2、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第一播下种子,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现在妈妈要带你出去当秋千,我们说好只能玩半小时的噢,等下妈妈还要去买菜。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开始玩的时候还可以再问一次,还记得刚才妈妈说过的话吗?……好的,你去玩吧。

  第二观察和判断,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出去外面吃饭时,我们常常怪孩子不听话,跑来跑去,可你想想他听不懂你们大人的聊天,他能不去做一些事情来引起你的关注吗?所以我们在出去之前可以带一些玩具和书籍陪伴他,当然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太久,我们也尽可能的快点吃完饭回家。

  第三聆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齐平,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第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拼的积木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生气想打小朋友,这时候我们应该过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或是“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第五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比如: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想要儿子手上的玩具,可这也是儿子的心肝宝贝,他不想让。这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跟孩子说,“快,把玩具让给弟弟,你是主人。”如果你强行让他分享,这样弟弟高兴了,可是哥哥不高兴了呀。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妈妈说:“你看现在你们两个人都不高兴是吧,那你们两个能不能比赛一下,看谁更快想出办法,让两个人都高兴呢。”你知道孩子最喜欢比赛了,也许这时候哥哥会说“好,我先借你五分钟,那你等下要记得还给我哦”,弟弟说“好的,那你可以先玩我带来的这个玩具“,而这时我们告诉孩子说,“孩子你做的太好了,你刚才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简单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育儿即是育己,学会这套方式,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四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在幼儿园多年的专业经验与育儿心得融合在一起,正式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概念,并在书中记录下自己多年的育儿心得与许多情感引导的真实案例。书中对很多妈妈们遇到的具体的问题给予细致的情感引导沟通范例。

  书中介绍的情感引导的概念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情感引导就是要让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能够识别和利用不同的情绪,并能进一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本书不但教会我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更给了我关注自己情感的深刻启发,给予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的机会。

  在引导孩子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时,我遇到的最大阻碍在于要先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反应。通过多年的成长,现在我知道我的情绪和反应的由来,并能在大多时候及时地终止不良情绪。然而曾经,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手足无措,心烦意乱,甚至不允许孩子哭泣,对她说“哭是没用的”,甚至大发脾气,让本就不了解自己情绪的孩子更加困惑、害怕。

  这本书的开篇提到了两种类型的妈妈:控制型和放任型。控制型父母信奉的观点是:孩子就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让做什么做什么,一切由父母说了算。他们只关注

孩子的行为,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思想、观点、意见。而放任型父母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只会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毫无作为。

  虽然我不是彻头彻尾的控制型和放任型,但是在某些事情上,我却做得有些控制或放任。比如很多时候,我也会用“如果……就不能……”的句式来威胁孩子,试图控制孩子某一不听话的行为。在五岁的女儿不戴矫正牙齿的小牙套时,用过了很多情感引导的办法和故事引导的办法都失灵时,我忍不住使用威胁式的话语,虽然当时有效,但是有效期甚短。

  再比如,在培养孩子在餐桌前吃饭这一习惯时,我没有坚持把小宝宝按在餐椅上,而是任由她四处游走。而我却在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

  去年8月份,我参加了德国《七个暗示小孩》父母工作坊和《七个暗示小孩》成人戏剧工作坊,麦克老师指导我们通过戏剧的`形式来演绎育儿问题,他从现场随机邀请父母上台来表演自己遇到的育儿问题。几个案例中刚好涉及到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育儿问题。戏剧的舞台效果非常直观,育儿行为和观念在小小的舞台上暴露得淋漓尽致。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震撼和感悟非常深刻,给予我的启发至今难以忘怀。

  那么,这两种类型的父母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书中接下来的内容分别针对婴儿期、两三岁宝宝、四到七岁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感引导的详细案例。在书的最后,作者建议我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当然别忘了和伴侣持续二人世界时的浪漫。

  总而言之,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尊重和同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同样,对于我们的伴侣,何尝不是需要尊重对方,感受伴侣的感受?对于我们自己,何尝不是需要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五

  “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做为孩子的父母感觉责任重大。所以我也常常读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最近看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觉得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情感引导式教育”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予了非常好的建议与解答。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孩子的世界天空是湛蓝的,还是灰暗的,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只有了解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会很好的表达自己才能够帮助孩子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做为孩子的母亲,常常因为工作压力,或者一些不开心的事经常会吼孩子,偶尔还会打孩子体罚孩子。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我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不应该做控制性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做朋友,融入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育儿既是育己。所以我们做为父母应多读一些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样育儿方面的好书。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不仅仅是帮助了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篇六

  最近看了一本幼儿教育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面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没错,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呢?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看完这书之后内心充满了感动。记得书中提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不是在她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她做对事的时候。情感引导的五个步骤为:播下种子、观察和判断、聆听、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告诉他正确的方法,首先用情感引导他,固定他的习惯。比如,宝宝玩完玩具后,知道把玩具收起来,这时候你要鼓励宝宝并且赞美他,告诉他这样做是对的也是好的,要坚持!以后每次玩玩具后都要把玩具收起来。让他养成好的习惯。其次学会试着去感受体会宝宝的情感!相信有很多家长跟我一样,宝宝摔倒了或是碰着了会一把抱起宝宝说:“乖,不疼,没事啊。”其实这句话很伤宝宝的心。因为你没有体会出宝宝的情感!宝宝确实很疼,你却说不疼,宝宝会觉得你根本不在乎他的情感!当宝宝摔倒或碰着时你应该关切的问宝宝:摔着哪里了吗?哪里疼?妈妈知道你摔着了肯定很疼,妈妈做点什么能帮你减轻疼痛呢?宝宝听到这话,心里肯定有所触动,因为你在乎他的感受,也能体会她的感受!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就像这本书后记所写的那样:育儿之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心想事成,因此,请伸出你关爱的双手,给予他们温柔的指引,并认真地看待孩子的情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玩具!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