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优选6篇】

时间:2017-05-03 07:40: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后续学习物理的基础。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是力和牛顿定律。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后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是描述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次是功和能量。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它的数学表达式为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运动而具有的能够做功的能力。常见的能量有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数学表达式为K=1/2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的数学表达式为Ep=mgh,其中Ep表示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再次是电路和电磁感应。电路是指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等组成的闭合路径,它是电流流动的路径。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的数量,它的单位是安培(A)。电阻是电流流经导体时遇到的阻碍,它的单位是欧姆(Ω)。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U=IR,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电磁感应是指磁场相对于导体的运动或导体相对于磁场的运动时,在导体中感应出电流的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运动速度、磁场强度和导体长度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高一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后续学习物理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牢固掌握。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二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与光学和波动有关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的现象。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过程中会改变传播方向,且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值的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根据光的全反射定律,当光线从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射向折射率较小的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发生全反射。

其次是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相互叠加时产生明暗交替的现象。干涉可以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构造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时,它们的相位差是整数倍波长的情况,此时干涉产生明纹。破坏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时,它们的相位差是半整数倍波长的情况,此时干涉产生暗纹。光的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狭缝衍射和单缝衍射是光的衍射的两种常见情况。

再次是声音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振动源产生机械波、介质具有弹性和介质中的分子或粒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

以上是高一物理学习中与光学和波动相关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

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

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

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四

  1、功(A)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

  注意:时;但时,力不做功;时。

  2、功率(A)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

  3、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A)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

  4、动能(A)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

  5、动能定理(A)

  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或。

  6、机械能守恒定律(B)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

  E(机械能)=Ek(动能)+Ep(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式中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

  比较V2与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说明机械能守恒。

  8、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9、能源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A)

  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10、运动的合成与分解(A)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11、平抛运动的规律(B)

  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g恒定,方向竖直向下;

  (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x=v0ty=gt2

  12、匀速圆周运动(A)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是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13、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A)

  线速度:物体在某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

  表达式:

  角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其单位为弧度每秒。

  周期: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频率:单位:赫兹(HZ)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1、功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

  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9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α<18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

  (3)用动能定理W=ΔEk或功能关系求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的转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3、功和冲量的`比较

  (1)功和冲量都是过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冲量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

  (2)功是标量,其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冲量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方向,计算冲量时要先规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三个因素决定。冲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力的冲量不为零,但力对物体做的功可能为零。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⑵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六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

  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B、两物体发生形变;

  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物体相接触;

  B、相接触面不光滑;

  C、两物体有形变;

  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

  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

  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