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优秀3篇】

时间:2014-08-09 04:25: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篇一

在小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文将以一个小班区域活动案例为例,分析该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探讨如何提高小班区域活动的效果。

案例背景:小班教室中的阅读角

在某小班教室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角。这个角落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丰富多样的绘本和图书。另外,还有一个舒适的小沙发和几个小桌子。教师在这个角落里放置了几个不同的任务卡片,包括阅读绘本、绘制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

案例分析:

1. 设计合理性: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阅读角非常合理。首先,书架上的书籍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其次,舒适的沙发和小桌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最后,任务卡片的设计既有指导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力。

2. 实施效果:根据观察和教师的反馈,学生们对阅读角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地选择书籍,并根据任务卡片进行相应的活动。一些学生选择了绘制故事情节,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而另一些学生则选择了角色扮演,他们扮演着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教师的角色: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教师在活动开始时向学生介绍了阅读角的设计和任务卡片的使用方法,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4. 改进建议:尽管这个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任务卡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例如让学生一起绘制故事情节或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深化对阅读的理解和体验。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篇二

在小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文将以另一个小班区域活动案例为例,分析该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探讨如何提高小班区域活动的效果。

案例背景:小班教室中的建构区

在某小班教室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建构区。这个区域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材料,如积木、磁力片、乐高等。教师在这个区域里放置了一些任务卡片,如建造高楼、构建桥梁等。

案例分析:

1. 设计合理性: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建构区非常合理。首先,区域里的玩具和材料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建构需求。其次,任务卡片的设计既有指导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力。最后,建构区的布局和环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安全。

2. 实施效果:根据观察和教师的反馈,学生们对建构区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地选择玩具和材料,并根据任务卡片进行相应的建构活动。一些学生选择了建造高楼,他们通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搭建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而另一些学生则选择了构建桥梁,他们通过不同材质的乐高搭建出稳固的桥梁。

3. 教师的角色: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教师在活动开始时向学生介绍了建构区的设计和任务卡片的使用方法,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4. 改进建议:尽管这个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首先,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建构任务卡片,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合作和互动,例如让学生一起合作搭建高楼或桥梁。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深化对建构活动的理解和体验。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篇三

小班区

域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把开展区域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活动中教师只顾自己的教育目标,不顾幼儿的体验。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出现对立等问题。在今后的区角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老师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周浩宁忽然按捺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要喂娃娃!我要喂娃娃!”喂娃娃是班级新开设的一个活动项目,在前几次分配游戏时一直都没有安排到他,这一次一听到老师说到操作区,周浩宁就立即叫了起来。老师的话被周浩宁的喊声打断,脸上平静的表情转为微怒。老师朝周浩宁看过去,发现周浩宁的目光并不在老师这边,而是盯着角落里的操作区。老师便提高了音量对周浩宁说:“周浩宁,老师看你今天是不想喂娃娃了!”周浩宁听了老师的话吃了一惊,快速转过头来,瞪大眼睛,大声问道:“为什么?”老师听了周浩宁的反问,显然也有些吃惊,进而,表情中的怒气有所加重,语气更加强了几分。“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周浩宁的嘴巴微张着,盯着教师看了一会儿,忽然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低下了头。老师接着分配活动,周浩宁显示出紧张、焦虑的神情,抬起头偷偷瞥了一下教师,不再讲话。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这是我们在学期初刚设立区域活动时,教师给幼儿分配区角活动项目时所发生的一次事件。从这个师幼互动的事件中我们发现,教师是主动的,幼儿是被动的。教师的身份是管理者、制约者,而不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教师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教师的话被周浩宁打断……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转为微怒……”教师始终以管理者、制约者的身份出现,依次给全班幼儿分配活动项目。她对幼儿的行为期待是:幼儿应该安静、认真地坐在那儿听教师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守纪律,并且是不能被允许的。周浩宁高喊“喂娃娃!喂娃娃!”的行为显然与教师对他的行为期待发生了冲突,与教师期待的行为相差太远。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从区域活动中,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没能把握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行为让周浩宁由积极地主动参与变成了消极被动的状态。原因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纪律。无情的纪律控制了幼儿对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并没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全然不顾幼儿的体验,没有将幼儿发过来的球接发出去,而是将球丢到一边,按自己的思路发球,并且以自己的行为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玩喂娃娃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可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消极的师幼互动

  这是一个以“纪律约束”为主题的师幼互动。教师向周浩宁发出了第一个带有负情感特征的施动行为“周浩宁,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在此之前,周浩宁对玩喂娃娃的游戏可谓心驰神往,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自己以高喊“喂娃娃”来表明自己想玩喂娃娃的愿望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相反,他当时对教师最热切的行为期待是希望教师分配他去玩喂娃娃游戏,根本忘记了教师平常要求的“小手放好,小脚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因而,对教师的“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这句话,周浩宁是很吃惊的,教师的这个行为和他的期待相差太大了。于是,他下意识的发出了一个带有进取性情感特征的反馈行为“为什么!?”,表明他的惊讶与对教师疑问。教师对周浩宁的这一反馈行为也有些意外,老师希望周浩宁马上坐正安静地听教师讲话,没想到的是“一个违反了纪律的幼儿非但不认错反而要问为什么!”于是,教师发出了负面情感特征更强的第二个施动行为“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借以重申纪律约束的主题。这一次,周浩宁终于明白了教师的意图:“在分配活动项目时。大声讲话是不对的,教师生气了,在批评周浩宁。”于是,先前兴奋的神情转为沮丧,低下头来不再讲话,以这种畏惧性质的、非言语的反馈行为表明自己对教师约束纪律的接受。教师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分配活动项目上面,师幼互动的行为事件结束。我觉得,正当周浩宁的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发生了冲突时,教师应该引导周浩宁改正这个错误,而不是发起这么一个消极的师幼互动事件。

  四、活动反思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一事物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当周浩宁提出“我要喂娃娃”时,教师应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并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想玩这个游戏呢?”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周浩宁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小朋友大胆探索与表达。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二)、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也是一个能动体,只有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以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但在本案例中教师以教育者、管理者身份自居“俯视”幼儿,幼儿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身份“仰视”教师,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只关注怎样使自己开启的行为主题迅速得到对方响应,而不考虑对方意图。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儿童,放弃因为自己居于权威者而滋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经常对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作一些反思。要学会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这样师幼互动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三)、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娃娃家》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游戏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区域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因此,当周浩宁提出:“我要喂娃娃”。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教育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的。区角活动中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周浩宁是一个活泼、好动,敢于大胆提出内心想法的小朋友。当孩子向我们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及时生成新的游戏内容,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性显著提升。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期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这样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体验成功和快乐,自信心增强。

  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论:

  这位教师对于小班区域活动的记录及分析反映出她已经能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比较高的认识。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强调教师组织学习、控制的学习情况依然还比较严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教室里很少设置学习区域,有的即使有学习区域,也多是作为放物品有地方,并非作为幼儿活动学习的地方。如果幼儿园的教室中还不能将学习区人微言轻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如果不能将幼儿在学习区的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园的课程问题是无法得到很好解决的。我们希望更多的幼儿园教师能参与关于学习区域的讲座中来,也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材料丰富、时间保障的学习区域。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