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2-01-06 09:19: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三角形的各种类型;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按边长、按角度)、角的性质(内角和恒等于180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三角形的类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实际问题的应用: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Step 2: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1. 通过定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听。

2.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性质(内角和恒等于180度),并通过实际测量验证。

3. 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先从边长进行分类,再从角度进行分类,并通过图示让学生理解。

Step 3:学习三角形的类型

1.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辨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测量和计算。

Step 4:应用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房屋屋顶的面积、解决航空工程中的问题等。

Step 5:总结归纳

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类型,并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情境展示,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总结。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3.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估法: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灵活辨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提高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按边长、按角度)、角的性质(内角和恒等于180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三角形的类型: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实际问题的应用: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

Step 2:学习三角形的类型

1.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辨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测量和计算。

Step 3:应用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房屋屋顶的面积、解决航空工程中的问题等。

Step 4:拓展学习

通过展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如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Step 5:总结归纳

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类型,并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情境展示,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总结。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等操作,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际操作评估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和计算结果,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概念,并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特别注意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分别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就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位于三角形的外部.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概念及其画法. 2.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角平分线?如何画一个角的平分线?

  2.已知A、B分别是直线l上和直线l外一点,分别过点A、点B画直线l的垂线.

  l A

  3.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种?

  二、新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角平分线和高.

  1.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如图,点D是BC边的中点,即AD是△ABC的中线.

  问:三角形有几条中线?若已知AD是三角形的中线,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和这个内角顶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2,那么CE是△ABC的角平分线.

  问: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有什么不同?

  3.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垂足与顶点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

  如图BFAC,垂足为F,则BF是△ABC的高,三角形有3条高.

  例1.如图△ABC,边BC上的高画得对吗?为什么?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概念,BC边上的高应是BC边所对的顶点 A向BC作垂线,顶点A与垂足间的线段,所以(1),(2),(4)都错了,只有(3)是对的.

  4.做一做:让学生拿出昨天做的三个锐角三角形. (1)分别画出中线、角平分线、高.

  (2)你能用折纸的办法得到这些线段吗?试一试.

  (只要求折出一条中线、一条高,一条角平分线)

  (3)把锐角三角形换成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

  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5.议一议:

  (1)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的交点与三角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三角形内部]

  (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钝角三角形呢?

  [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另外两条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三条高的交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形内,两条高在形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形外.]

  (4)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2页练习.

  第l题 也可以让学生剪下一个等腰三角形,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底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四、小结:

  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高、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的画法.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与三角形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 补充作业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 摆三角形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 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特征

  1. 什么是三角形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

  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 分类

  2. 刚才大家表现非常棒,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那现在看看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大家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出示六种三角形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 1个? 3个?

  直角三角形 1个

  钝角三角形 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 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 B有两个角是锐角 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2) 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3)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4) 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