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优秀3篇】

时间:2019-06-04 04:10: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 篇一

武侯祠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在武侯祠中,有一些对联被誉为经典之作,其中赵藩的对联更是备受赞誉。赵藩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这篇文章将对赵藩的武侯祠对联进行赏析。

武侯祠对联由赵藩所作,分别为“烽火传千里,雄图世几年”和“燕然未报国,惭愧赴干戈”。这两句对联简洁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赵藩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事迹的钦佩之情。第一句“烽火传千里,雄图世几年”描绘了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英姿,表现出其雄图壮志和胸怀天下的气度。而第二句“燕然未报国,惭愧赴干戈”则反映了赵藩对于燕然将军张飞的怀念之情,也道出了对英雄不幸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赵藩的这两句对联不仅在形式上工整规整,而且在内容上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这两句对联,赵藩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展示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这两句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英雄的纪念,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赵藩的武侯祠对联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两句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英雄的纪念,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 篇二

武侯祠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在武侯祠中,有一些对联被誉为经典之作,其中赵藩的对联更是备受赞誉。赵藩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这篇文章将对赵藩的武侯祠对联进行赏析。

武侯祠对联由赵藩所作,分别为“烽火传千里,雄图世几年”和“燕然未报国,惭愧赴干戈”。这两句对联简洁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赵藩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事迹的钦佩之情。第一句“烽火传千里,雄图世几年”描绘了历史上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英姿,表现出其雄图壮志和胸怀天下的气度。而第二句“燕然未报国,惭愧赴干戈”则反映了赵藩对于燕然将军张飞的怀念之情,也道出了对英雄不幸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赵藩的这两句对联不仅在形式上工整规整,而且在内容上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这两句对联,赵藩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展示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这两句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英雄的纪念,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赵藩的武侯祠对联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两句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英雄的纪念,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 篇三

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

  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曾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原文如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上一句所说的“反侧”,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个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马谡虽然后来犯了严重错误,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答。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从严治蜀。法正却提出不同意见,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执法从宽,以汉高祖为法。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从宽还是从严,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汉高祖入关的时候,要除去秦朝的严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在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积弊很多,没有权威,就必须从严法治,“荣恩并济”。历史条件不同,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不审时度势,不当宽时也宽,不当严时也严,那都是片面的。诸葛亮治蜀的方针,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就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绩。罗贯中也把这一段对话编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批本第六十五回),基本上照抄原文,只作了少量删改,因此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对联的作者赵藩(1850—1927),字樾,号仙,云南剑川人,白族,清光绪元年举人,曾任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后,代表唐继尧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后回云南任省图书馆馆长。擅长写对联,著有《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精于书法,昆明大观楼的孙髯翁长联毁于兵火后,就是由赵藩于光绪十四年重写的。他用群众熟悉的诸葛亮的两件事,写出了这一副发人深思的对联,很值得鉴赏。

  第一,这副对联是论史的名言,只有三十个字,却抵得上一篇史论文。中国的对联从唐宋时代流行以来,发展到清代更为昌盛。不仅长联越来越多,而且技巧娴熟,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采,可以写景,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发议论,已成为汉语文化的一种独特作品。它可以说是汉语文学的一种体裁,说它是对偶体的短诗也未尝不可。赵藩这副对联借诸葛亮的事迹,发表了对历史、对政治、对军事等各方面的看法,文字精炼,对仗工稳,实际上是一篇对偶体的史论文。它是近代对联的一副杰作。

  第二,这副武侯祠联运用我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对诸葛亮作了极为精当的评价。征服孟获和以法治蜀是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以往我们读《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三国志》时,往往只注意于具体的如火如荼的战争故事,而对诸葛亮的决策思想却理解不深。赵藩则抓住了这两件事,从思想高度上评论了诸葛亮的历史贡献,真是慧眼如炬,巨笔如椽。我们看了对联,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就加深了。

  第三,这副对联评论历史人物,注意到了鉴古知今,提出了要后人深思的问题。从古以来,真正知兵者,都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胜,从政治上道义上征服对手。至于施政执法,要宽猛相济,则是一门艺术,从郑子产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孔子就曾总结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见《左传》昭公二十年)。什么时候从宽,什么时候从严,都需要审时度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面有辩证法,而赵藩则以对联的语言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对我们读历史、学哲学都是很有启发的。

武侯祠对联赏析赵藩【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