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经典3篇)

时间:2018-02-08 08:41: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篇一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春节,人们都会贴上门神和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那么,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一位名叫刘向的文学家和学者在其著作《新序》中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其中就提到了春联。当时的春联并不像现在这样精美,而是简单的一些祝福语句,比如“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等。这些祝福语句是用来贴在门上,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作品中也提到了春联,这些春联多为对联形式,内容更加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这些春联不仅具有祝福的作用,还能展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在宋代,春联的制作更加精细,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对联,还有横批、对子等不同形式的春联。宋代文人墨客们更是以春联为媒介,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情怀。他们喜欢以典故、诗句、成语等丰富春联的内容,使之更加富有意蕴和艺术性。

可以说,我国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创作和发展,春联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简单的祝福语句还是富有诗意的对联,春联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让我们在春节到来之际,不仅贴上漂亮的春联,更要珍惜和传承这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篇二

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东汉时期。那么,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呢?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春联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而是简单的一些祝福语句,比如“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等。这些祝福语句是用来贴在门上,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包括对联、横批等不同形式。

在唐代,春联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文人墨客们纷纷创作春联,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情怀。他们喜欢以典故、诗句、成语等丰富春联的内容,使之更加富有意蕴和艺术性。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

宋代是春联发展的高峰期,春联的制作更加精细,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对联,还有横批、对子等不同形式的春联,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和文化内涵。宋代文人墨客们的春联更是成为了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学作品,留存至今。

可以说,我国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创作和发展,春联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简单的祝福语句还是富有诗意的对联,春联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让我们在春节到来之际,不仅贴上漂亮的春联,更要珍惜和传承这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篇三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春节,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年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最伟大、最瑰奇文艺活动。”下面是我国最早春联是什么,欢迎参考阅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一副春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桃木做。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门神”。到公元七百多年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附:春联寓意是什么

  贴春联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那么春联有哪些特殊含义呢?

  过年贴春联意义

  贴春联是为表达美好期盼。

  春联属于楹联一种,是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事,总是希望未来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欢喜和幸福心境,或者表达对新一年期盼与厚望。在他们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开端是最惬意事,最吉利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美好感受和对未来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喝好,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一种外在手段。

  怎么贴春联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桃符有很大进步,它不再是单纯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贴对联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横批,可以说是对联题目,也是对联中心。好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春联故事】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幅,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的不太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着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苏小妹生气难和尚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