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优质6篇)

时间:2014-01-05 01:29: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一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通过对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变化、行业竞争以及公司内部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高,这些因素对市场构成了不小的风险。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策变化分析

政策变化对市场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税收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都可能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变化对市场的风险和机遇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业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激烈是行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竞争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企业在产品、技术、价格、渠道等方面的竞争都可能对市场构成风险。同时,行业的供需关系、市场份额分配等也会影响市场的风险。

五、公司内部运营分析

公司内部运营状况对市场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公司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技术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此外,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问题也会对市场风险产生影响。

六、风险预测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市场风险进行了预测与建议。我们认为,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变化的影响、行业竞争的激烈以及公司内部运营的问题。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七、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投资者可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市场风险报告的目的就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提示,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二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通过对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变化、行业竞争以及公司内部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高,这些因素对市场构成了不小的风险。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策变化分析

政策变化对市场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税收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都可能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变化对市场的风险和机遇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业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激烈是行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竞争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企业在产品、技术、价格、渠道等方面的竞争都可能对市场构成风险。同时,行业的供需关系、市场份额分配等也会影响市场的风险。

五、公司内部运营分析

公司内部运营状况对市场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公司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技术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此外,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问题也会对市场风险产生影响。

六、风险预测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市场风险进行了预测与建议。我们认为,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变化的影响、行业竞争的激烈以及公司内部运营的问题。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七、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投资者可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市场风险报告的目的就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提示,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企业从欧盟市场进口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进口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问题。这类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以及合同性风险,本文将分别对这3种风险进行探讨。

一、国家性风险分析

国家性风险对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影响极大,因为它是源于企业无法控制的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将无力回天。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性风险是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国家性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外贸企业的目标与东道国的目标存在冲突。

国家性风险的第一个来源是欧盟对我国政治态度。一方面欧盟与我国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另一方面以经济竞争担忧为主的“_”兴起,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欧洲民众对华态度变得复杂这一现实。因此双方在具体贸易问题上的争议毫无疑问的会增加。在进口高新科技设备时,可能会在谈判及合同的签订时遭遇麻烦,遇到对方无理要求,在贸易过程中易发生问题和争议。

其次,欧盟出口管制也是国家性风险的重要来源。由于进口大型高端设备涉及到高新技术的使用和转让问题,欧盟可能会对一些我国必须的、科技含量高的设备限制出口。在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已是各国的共识,一项重要的高新技术,可能会使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上上一个台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先天上就站到了欧盟的对立面上。因此,欧盟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会限制其拥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大型高端设备的出口。

另外,进行进口贸易时,我国进口管制政策的变化也是国家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为了扶植国内大型设备生产企业和防止进口过剩,我国已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一些产品的进口。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了36个条目。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机械设备:一是对农业机械、石化、煤炭综采、输变电设备等国内已能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二是近年来国内已能满足需要的设备,如港口机械、飞机装载设备、测量仪器、数控装备等,这意味着上述机械产品被取消了免税待遇。以挖掘机为例,据海关统计,2009年1-2月,我国挖掘机进口1990台,比2008年同期下降%,价值亿美元,下降%,进口平均价格万美元/台,上涨%。其中2月份当月进口1014台,下降%,价值6661万美元,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整从政策上成功限制了部分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机械设备的进口,鼓励国内采购,因此造成了机械产品进口量的下降。企业如果不了解这些规章制度,认为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盲目地进口,则可能遭遇损失。

二、市场性风险分析

进口欧盟设备中存在的市场性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和技术贬值风险。价格风险始终贯穿于进口贸易中,并且与汇率的变动紧密联系;技术贬值带来的风险在进口科技含量高的大型设备出现频率很高,且危害很大。

(一)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而频繁波动。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而实际价格却随市场波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价格风险,既可能让进出口商受益,也可能使他们遭受损失。

价格风险首先表现在定价方面。欧盟在大型高端机械设备上存在绝对优势。例如,我国印刷企业生产中需要的高端印刷设备几乎全部需要向欧盟进口,欧盟的生产企业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利用这种地位,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品的供给量来影响价格,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2006年11月,我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的数量为9408台,总金额为576155千美元;到2007年11月,进口量只增长了300多台,但是总金额却激增到636370千美元;到了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4月的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量只有4383台,但是总金额却还是高达544020千美元。这些都说明,欧盟具有机械设备的定价的地位,即便出口量下降,但是却可以相应地提高单位价格。因此我国企业往往不得不在从欧盟进口设备时面对更高的成本,甚至是不进口。许多企业在进口中消耗过多的资金,使得企业陷入无法正常运行的窘境。同时,大量的使用进口设备也大大的增加了我国企业对欧盟出口商的依赖度,生产环节中的最核心环节极度依赖进口设备,反过来巩固了欧盟出口商在市场中的统治地位。

另外,价格风险与汇率紧密相关。由于大部分高端机械设备的单件价格很高,因此其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就更大。进口高端设备的合同,往往金额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欧元,而在进口贸易相对长的贸易期内,一旦汇率变动,其风险往往很大。纵观欧元近几年的走势,自2005年以来一直相对较平稳,但是自2008年8月金融危机开始露出端倪,欧元汇率直线下降,给当时的进口带来了便利。但是,不稳定的汇率看似可以带来收益,实际上往往风险更大。2008年10月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跌至左右,但是2009年以来,欧元开始反弹,已回升至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进口100万欧元的设备,则需要多花费大约80万人民币,汇率对进口高端设备的风险可见一斑。

(二)技术贬值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每过一段时间,制造商就会对其商品提高一个档次,这一段时间可称为一个“提升周期”。这样,原有的生产设备相对于新生产的设备而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贬值。这种贬值,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现的越明显。

我国从欧盟进口的设备,大多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新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价值便在于其领先的科技,但同时,这些设备也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技术性贬值,一旦出现,则会带给企业巨大损失。例如,本来企业进口一套高端设备,可以利用其生产出在市场紧俏的产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项技术出现了贬值,导致企业不但不能收回成本,而且生产的产品因为技术的落后,失去了市场,导致企业整个经营计划的失败。

三、合同性风险

合同是所有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欧盟进口设备贸易中合同也存在其特有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分为合同信用风险和贸易术语选用的风险。

(一)合同信用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重合同,守信用”是交易双方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一般人性,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就是体现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的个人。这不仅暗示了信用风险的存在,同时从这一角度说明了信用风险存在是合理的。出口方违约对我方造成的损失巨大,我方应重点防范;此外,也要加强防范合同条款中的各类陷阱。在进口设备合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警惕和借鉴。

第一,自欧进口设备中,首先应界定设备的产能,必须对每个工作日的时间内涵给予严格定义。不同国家、地区对设备产能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比利时规定的标准工作日时间就少于我国。因此在合同中规定的设备产量上也可能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我方将工作日默认为8小时,则会出现风险。

第二,在试用原材料的来源上,特别要警惕外方主动提出的“无偿提供试车用原材料”等类似条款。如果简单地接受“由外方无偿提供试车用原材料”等类似条款,就可能掉进外方的技术“陷阱”,使该进口设备患上“原材料依赖症”,在原材料的供应上终生受其制约。

第三,应高度重视合同条款中的品牌“陷阱”。一般设备合同往往针对其核心部件和重要元器件进行特别的约定,但是并不对品牌进行约定,因为同品牌的进口设备也会有不同的产地,而产地不同,品质和价格也会不同。我们在对欧进口设备中,如果只是确定了元件的品牌,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以最高的价格购买了同品牌最低质量设备的现象。

(二)贸易术语选用风险

进口贸易需要跨国界,涉及到国际运输的问题,因此在风险、责任、费用等方面产生了与国内贸易迥然不同的局面,其风险也更具特殊性。

在与欧盟进口高端设备的贸易时,贸易术语的选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交易的进行。原则上讲,选用FOB术语在进口这种单位价值很高的设备时是比较有利的,既可以保证货物安全,也可以减少企业成本,但是在近几年我国与欧盟的对外进口贸易中,以CIF成交的贸易数量逐渐增多,逐步超过了以FOB成交的贸易。这是由于境外出口商希望在贸易活动中更多掌握的主动,而国内进口商为了获得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规避运价上涨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以CIF术语成交给进口高端设备所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就更凸显出来。以CIF术语成交,进口商会面对如下几种风险:

首先,高端设备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进口中设备及时到达,尽早投入生产对利润的多少很重要。但是以CIF成交的进口合同,货物往往不能按时到达国内。由于CIF由境外出口商定船,并且是象征_货,卖方只负责在合同规定装船日内完成装货,而一旦由于船方或者一些意外的原因导致货物未能及时抵达,进口商将减少利润,同时也更加大了设备贬值的可能性,蒙受额外的风险。

其次,高端设备进口时,转运的危害较大,这在上文中已经做了分析,但是在以CIF成交的进口合同下承运人由卖方选择,为了节约成本,卖方会选择便宜的承运人,由此可能在装运条款上出现与合同的差异,出现允许转运等情况。给进口的高端设备带来危害。

最后,自欧盟进口设备,由于价值高,在海运途中如果出现风险,损失很大,因此海运中的保险十分重要。在CIF项下,卖方代替买方投保,受益人仍是买方,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保险公司是否赔偿与卖方无关,在某大型石油项目中我方向德国进口石油设备时,某件价格昂贵的设备内部发生损坏,双方对损坏是由包装不当还是运输不当产生分歧,因而我方向保险公司索赔时由于中间环节较多,与国外联系不便,加之无法判断货损时间造成海运及内陆两段投保责任不清等问题,该批货物索赔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由此可见,CIF项下运输保险是非常容易发生风险的方面,并且一旦发生,很难处理。

四、结论

从前文的分析中知道,我国从欧盟进口高科技的设备时往往存在诸多风险,有些则是可以完全避免,有些风险是企业自身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各类进口企业在进口过程中高度重视,加强防范,那么就可以把各类风险降到最低,进而减少企业损失。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四

[摘要]以描述1993年~2000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主要发展情况入手,总结分析了期货市场早期一系列风险事件的风险源,从而清楚刻画了为恢复交易国债期货等期货品种和新推出石油期货等新交易品种时所需认真考虑的关键点。

[关键词]期货现货套期保值

期货交易活动是一种“零和”游戏,有投资者盈利,就必然有投资者亏损,因此,期货合约仅仅是将期货价格变动的风险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从期货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由期货价格本身带来的风险无法监控,也是必然存在的。期货市场上所指的可控风险的主要来源于期货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交易所本身运作的缺陷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监管真空等方面。

一、1993-2000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独特的行业特点使中国期货业从一开始就遭遇了过度扩张带来的盲目发展。到1993年底,已开业或正在筹建的期货交易所就有4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可代理期货交易的会员单位近2000家。由于对期货的功能和风险的认识不足,加之法规监管严重滞后,市场陷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无序状态: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计不合理;地下市场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运作不规范,欺诈投资者等等。提及期货市场,人们往往立刻就会联想到一系列的事件和风波,如上海“粳米事件”、“327国债期货风波”、海南“棕榈油506事件”、广联“籼米事件”、苏州“红小豆602事件”、“胶板9607事件”等。

针对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市场稳定,防止出现大的风险,1993年11月,_发布《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制定了“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从严控制”的原则,并授权原_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大范围的清理整顿之后,50多家期货交易所被压缩合并为15家,并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会员制改造。监管部门的大量工作还包括:审定交易制度,调整交易品种;严格限制境外商品期货和清除外汇期货、外汇按金交易;对期货经纪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严厉查处期货交易中的违规、违纪案件。

从1998年开始,根据中央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整顿、撤并期交所,仅保留了上海、郑州和大连3家交易所;并将35个交易品种压缩为12个,调整了期货品种的保证金,修订了期货合约,清理整顿了期货代理业务,增强了期货经纪公司实力。1999年6月_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随后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四个规定,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清理整顿使期货市场摒弃无序,走向规范。然而与此同时,经历磨砺的期货市场却开始逐渐低迷:人才大量流失,交易量逐年下降,尽管有12个交易品种,但实际有交易量的只有大豆、铜、铝、小麦、橡胶、豆泊等7个品种。曾经炙手可热的期货市场,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出。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期货市场合计成交量达10万亿元,到1999年只有万亿元,也就是说,在4年时间交易量年均递减30%。到2000年10月底,除个别市场个别主要品种的交投活跃度有所增强外,期货市场总体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下降了26%和28%。伴随着交易量的下降,期货经纪业也滑入谷底,经纪公司平均年交易量勉强达到100亿元,明亏的比例高达85%以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持续高效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期货市场的环境不断完善,玉米等期货品种重新上市,而国债期货、石油期货等期货品种重新上市和创新推出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从我国期货市场创办之初到2000年整顿基本完成期间,我国期货市场上主要的风险来源,作为今后审视是否具备推出新期货品种的基本条件。

二、1993-2000年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特征描述

通过对1993年至2000年中国期货市场上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的研究,现将中国早期期货市场上的风险来源总结如下:

1、某些期货品种的设计脱离了现货基础,导致期货市场不可控制的风险增大

期货市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发现未来价格和进行套期保值。虽然某些期货专家认为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不必进行现货交割,这样可以减少现货存储的成本。但期货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及市场本身的中介功能,都决定了交割保值应当是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中国现货市场不发达,为满足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实现,进行实物交割应当是期货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认识,期货品种的设计应当依赖于坚实而稳定的现货市场和完善的交割机制,以避免“逼仓”行为的频繁发生。在我国期货市场运作早期,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多为小品种农产品,但是某些交易所的期货品种设计不甚合理,几乎是在缺乏现货生产基础的地基上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

缺乏现货基础而设计的期货合约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必然诱使投机大户通过操纵市场的行为来牟取暴利。例如,在1995~1996年期间,我国实际上并不具备咖啡期货运行的条件,因为我国并非咖啡的主要生产地,也不是消费地和中转集散地。海南作为中国咖啡生产的大省,年产咖啡豆约580吨(1996年统计数字),全国咖啡的使用、药用量极其有限,并且也有固定的进货渠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咖啡期货缺乏真正的消费性和套期保值需求。这种期限脱节的现状加上不合理的交割制度必然导致咖啡这一期货品种沦为纯粹的投机和操纵市场的工具。对比之下,美国任何一期货品种出台前,都必须向CFTC提交报告,申明该品种所具有的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经过严格审核后方能上市交易。

2、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比例的失衡是中国期货市场上出现多次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1)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完善

从1993年到2000年期间,我国期货市场上明显的缺乏套期保值主体。当时期货市场上运行的交易品种多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多为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的家庭农户。他们不具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众多的粮食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缺乏回避交易风险的动力和压力。同时,这些企业及时进入期货市场,也是为了利用多空对峙的有利时机,利用手中的现货去进行投机行为。有关文章显示,2000年以前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所保值者比例仅占所有投资者的20%左右。著名的期货专家福瓦德乐认为,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保值者的比重应占1/3。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完善,投机氛围过于浓厚,导致风险事件频频发生。

(2)投机大户操控市场的主要手段

投机大户往往采用非理性的操作手法,完全脱离期货市场的基本规律,认为资金是左右价格的主要因素,全然不顾现货市场的基本行情走势,企图通过拉台价格、强行“逼仓”的方式来获胜和取得暴利。正是这种不顾基本面的疯狂投机心理,最终导致期货市场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极度扭曲,最终引发交易一方的严重亏损。例如在1995年大连玉米C511暴涨事件中,大连玉米C115合约在多头的疯狂炒作下,于5月15日创下玉米期货交易的天价2114元/吨,与现货市场的价差达到600元/吨,造成期货价格的严重扭曲,形成了极大的基差风险。投机大户频频利用期货交易所监管的空隙和制度的频频调整所产生的“规则风险”,采取分仓、联手交易、双向持仓等手法来操纵市场。

又例如,在1996年海南中商所F703事件中,投机大户利用交易所的限量交割制度和监管的空隙,采取双向持仓、对敲锁单的方式做出异乎寻常的交易,并且不计成本地上下振仓,吸引中、散户资金入市,然后计算自己多空的持仓数量,哪一方向数量占优就用另一方向的持仓大规模平仓,以极其惨烈的方式使中、散户无法及时认赔出场,跌停板再扩停板,几次跌幅都高达1000余点,令人触目惊心。其次,主力机构又利用手中的实盘和前1万手的持仓限量,长袖善舞:进可逼空,对方即使有现货也无前1万手的空头持仓,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自己左手的实盘放在右手,而对手即使有现货也无法交割;退可逼多,用限量中的空头交出现货,用巨额实盘迫使多头认输。

3、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也会造成期货市场的不可控制风险增大

这一时期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消费品的价格仍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控制,市场化程度不高。当时国家物价政策的核心是保证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虽然国家正在逐步放开市场上各种产品的价格,但国家的计划调控机制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政府认为市场上的物价受到扭曲或者波动较大时,就会采取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一旦出现“政府失灵”的状况,那么政府的人为调节就会造成现货市场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因此,期货市场上出现多空双方对峙的情形时,国家出台的政策深刻影响着市场投资主体的交易策略和未来预期。例如,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中,在多空双方争夺激烈,M506合约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的关键时刻,国家有关部门突然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最终导致多头的惨重损失,更使得棕榈油交易以后日渐清淡,最终停止。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在现货市场仍然受到国家计划调控机制深刻影响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上决定多空交易策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现货市场的预期,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国家政策的预期,这无疑会阻碍市场自发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也容易导致因权力寻租,进行内幕信息交易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

4、在我国期货市场运行早期,投资者对期货的不熟悉导致诈骗事件的频频发生

在我国期货市场运行早期,一方面由于市场上无法可依,国家监管措施不严导致期货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期货监管的第一部法规《期货经济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却是在1993年4月8日才姗姗出台。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期货业的不了解也是欺诈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权威统计表明,1994年前后,全国有近300家期货公司,2/3以上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其中多数公司的客户亏损面超过90%。据估算,这些公司流出境外的保证金达100亿元人民币。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期货与现货市场相脱离,现货市场不足以支持期货市场的运营,市场化程度低,期货交易套期保值需求不旺盛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早期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出现,因此,在推出新的期货品种和重新恢复原有期货品种时,应当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基础条件是否已经完全具备。

参考文献:

[1]郭晓利.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N].国际金融报,2003.

[2]吕海柱.谈中国期货市场的定位及发展[N].证券时报,2003.

[3]姜辉.对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思考[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2000.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五

市场风险分析报告:

所谓市场风险,就是基金净值或价格会因投资目标的市场价格波动而随之起伏所造成的投资损失。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频繁,很难预料,尤其是股票价格时起时伏,变幻莫测,由于产生变动的原因很多,往往又多属偶然发生的,因而即使是发行股票的公司本身,亦难控制,时间越短,越难捉摸。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损失资本的风险。

报告内容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行业环境分析

1、宏观政策情况——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等情况

2、行业运行发展概述——运行特点、运行情况

第二章 行业发展总述

1、产品用途——生产方法、产品性能、产品用途

2、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现状、技术现状

3、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章 全球产品发展概述

1、全球行业分析——行业特点、产能状况、技术现状、行业动态

2、全球市场分析——生产分布、消费分布、消费结构、价格分析

第四章 行业发展概述

1、行业现状——供需现状、贸易情况、技术现状、行业动态

2、市场分析——生产分布、消费分布、消费结构、价格分析

3、行业产销趋势分析

4、行业政策、法律、标准

第五章 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1、行业企业总量分析——企业数量分析、亏损企业数量、亏损企业总额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 篇六

摘 要:风险价值VaR在风险测度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综合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度量市场风险的国际标准工具。论文首先介绍了风险价值提出的原因,接着分析了VaR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ES、ES(n)。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力,而VaR一直忽略了流动性问题。要准确地计量风险就必须考虑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对传统的VaR 进行流动性调整。文章最后对最近几年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测度模型La-VaR、 La-ES的研究现状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未来关于风险价值、流动性和市场风险计量进行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一致性风险测度;市场风险计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61-06

风险价值的提出,对风险测度理论和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目前风险价值方法主要用于投资组合市场风险管理,即市场条件变化带来的未来收益或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潜在损失。流动性是市场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在度量市场风险时不能忽略流动性风险的存在,因此最近几年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但由于风险价值不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的要求,风险价值模型进行了新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关于流动性、风险价值和市场风险的计量因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市场风险计量与风险价值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技术进步以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推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步伐迅速加快。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在全球范围开展金融业务,为了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积极从事各类金融市场业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20世纪80年代的智利银行危机,美国储贷社危机和美国1987年的股灾,1991年的芬兰银行危机,1992年的英镑危机,1994年的拉美金融危机,1995年的巴林银行破产,1997年席卷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C)事件,2000年的土耳其银行危机,2003年的德国有色金属公司原油期货事件,2007年7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这些风险损失事件表明,市场风险正逐渐地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它迫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市场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先决条件是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尤其需要定量地分析整个机构层面(Firm Level)总体的风险暴露。然而,传统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一般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传统的风险测度工具包括方差、下偏矩LPM、持续期、凸性convexity、beta、data、gamma、theta、vega、rho等,这些指标难以准确地计量金融机构暴露的整体市场风险,无法解决现代金融风险因子的波动性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风险计量框架,将上述的这些方法统一于该框架下便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VaR(Value at Risk,译为风险价值或在险价值)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方法。

根据Jorion(2001)的概念[1]: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下文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例如,某资产组合经过计算,得到持有期为10天、置信水平为95%的VaR为100万元,即该资产组合从某个时点开始,未来10天内的损失大于100万元的概率小于5%。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于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因此,VaR因为其概念简单、易于理解和风险度量的综合性,受到了包括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普遍欢迎,并且与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返回检验等一系列技术一起形成了风险管理的VaR体系。并在2006年的《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已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论基础。

二、风险价值VaR模型的理论局限及其系列改进

虽然《新巴塞尔协议》允许银行在内部模型法中采用VaR 来计量市场风险,正逐渐将其发展为标准的市场风险计量工具,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经过10 多年的发展,VaR 模型虽日臻完善,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的模型,无论在理论假设方面,还是计算方法上,VaR 都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

模型与一致性风险测度

Artzner,Delbaen,Eber和Heath(简称ADEH)从风险测度的经济学和数学的视角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定义了一致性风险测度(Coherent measure of risk)的概念。这四个公理为: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次可加性公理(Subadditivity)、正齐性公理(Positive homogeneity)、平移不变性公理(Translation invariance)[2-4]。满足上述四个公理的风险测度称为一致性风险测度。一致性风险测度在经济意义上描述了金融风险的最基本常识,即可以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技术实现风险的分散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分散化投资组合;从风险监管的角度看,一致性风险测度中的次可加性保证了若某一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如果不满足监管要求,被监管对象不能够通过分拆的方法达到监管要求;从数学角度来看,一致性风险测度在用于投资组合的配置等风险管理时,一致性风险测度中的次可加性保证了风险测度的凸性,从而有助于得到的模型是凸优化模型,凸优化问题在理论上具有惟一最优解,也易于用数值方法实现。由于ADEH 文中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是单期静态的,Artzner等把可接受风险和可接受集从单期推广到多期,得到了多期一致性风险测度,研究了多期一致性风险测度与Bellman 原理的关系[5-6]。Delbaen把ADEH 中结论和方法从有限概率空间推广到一般的概率空间[7]。Riedel[8]在ADEH四个公理中添加一个“动态一致性”公理,得到了动态一致性风险测度。Weber[9]提出了基于终端支付的分布不变的风险测度的公理体系,得出动态一致性风险测度可以用静态损失风险来表示的结论。Jarrow[10]通过放弃标准风险测度中的平移不变性,引入范数概念,定义了最短路径,给出了一个广义一致性风险测度,在公司资金预算决策方面与金融实践更为一致。该风险测度容许投资组合的构成可以动态变化。Acerbi[11]用最基本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作为基元,使用空间张量的方法包含主观风险偏好,在反映主观风险偏好的生成函数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得到的风险测度同时也是一致风险测度。Darkiewicz, Dhaene 和Goovaerts[12]使用扭曲函数(Distortion Function)对客观概率分布进行了变换。Follmer & Schied[13]得到了一致性风险测度的一个推广――凸风险测度(Convex measures of risk)。即使是同质资产,当其头寸规模足够大时,其面临的除了市场风险(满足正齐性)还有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流动性不足时,交易清淡市场上流动性风险就更为显著。

Artzner等[2]和Acerbi and Tasche[14]等证明了VaR满足单调性、正齐次性、平移不变性三条公理,但不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公理中的次可加性。这将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1)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每个支行根据各自VaR计算的资本金需求量之和,可能小于银行总体层面依据VaR计算的资本总需求量,这将产生金融监管漏洞。(2)意味着它不是凸性的风险计量,此时最优化组合的解就可能是非惟一的,无法实现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传统的VaR模型是以理想的市场、具有充足流动性的小额资产交易作为其基础性的假设条件。然而,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视角出发,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实中的金融资产受到市场容量、交易数量以及资产本身属性等因素的制约,可能难以在盯市价值处出清。由于在现实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具有市场摩擦的普遍性,因此,基于更为现实的市场假设,计量资产的市场风险就必须考虑资产出清时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传统的VaR模型基于资产的盯市价值,认为资产是瞬间出清的,忽视流动性问题的存在,这导致其在风险计量上存在四大不足:(1)当概率分布不连续时,VaR无法保证置信度的连续性和分位数的惟一性。(2)VaR度量的波动风险有可能是负数,意味着市场可以存在负的波动风险资产,这往往与现实不符。(3)VaR隐含着市场是无摩擦的假定,即任意数量的资产都能够按照盯市价值瞬间出清,而不改变风险因子波动性。然而现实中的金融资产往往要受到市场容量、交易数量和资产属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盯市价值处出清(Liquidation)。这表明VaR的计算忽略了流动性风险。(4)没有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给风险计量带来的影响。在有序出清策略下,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将在风险偏好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其效用最大化的出清策略,构成最优出清轨迹(Optimal Liquidation Trajectory),而只有在最优出清轨迹下计算出来的VaR,才是投资者实际上所承担的风险,这在传统的VaR 模型中没有得到体现。

模型的系列改进:CVaR、ES、ES(n)

VaR确实存在不少自身固有的不足和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否认了VaR的革命性意义和实用价值。问题是能否构造出既可以保持VaR现有的各种优良性能,又能克服其局限性的风险测度。VaR模型的系列改进是围绕是否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公理展开的。

Artzner等人提出了一致性风险测度的概念,并指出VaR不满足次可加性,在WCE(Worst Condition Expectation)的基础上,推广到连续概率空间,形成了CVaR,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它是以条件期望的下确界定义的,并不方便实际应用。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Acerbi and Tasche提出了ES(Expected Shortfall,译为期望损失,以下简称ES)的定义,证明了ES是置信度的连续非降单调函数,用其度量的波动风险也是非负的,ES就是投资组合在给定置信度水平决定的尾部概率区间内(即最坏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平均损失。ES测度中较大亏损值的权重不小于较小亏损值的权重,弥补了VaR容易低估风险的不足。

Yoshiba and Yamai[15]证明了VaR与一阶传统随机占优是一致的,ES与二阶传统随机占优是一致的结论,他们还举例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VaR和ES均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其根本原因是VaR与二阶及二阶以上传统随机占优不是一致的,ES与三阶及三阶以上传统随机占优不是一致的,因此ES也存在局限性。Tang Aiguo and Qinwanshun[16]用风险变量X的n阶上条件期望E(n)(1-α,X)的相反数来定义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提出了既满足广义随机占优单调性公理又满足一致性风险测度另外三条公理的广义随机占优单

这就是Acerbi等定义的ES。可见ES就是一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1-α,X)可作为VaR和ES的高阶推广,因此人们一般将其称为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

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是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性风险测度,具有对置信度的连续非降单调性和阶次非降性。当投资组合的概率分布不连续时,由于分位数函数不连续,VaR可能在规定的置信度处产生跳跃。ES(n)(1-α,X)(n≥1)对置信度的连续性意味着它对置信度不再敏感。ES(n)(1-α,X)对置信度的非降单调性意味着该风险测度不会因为置信度的提高而降低,随着阶次的增加,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逐渐增大,需要提取的风险储备金(资本或保证金)增加,从而提高了风险控制手段的可靠性。

虽然VaR模型的系列改进越来越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的要求,但一直忽略了流动性问题。流动性问题常常伴随着极端市场情形的出现而产生,当金融危机发生时,资产的流动性可能急剧恶化,使得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相互独立的资产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以VaR模型族来决定的风险资本难以抵御金融危机,无法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要准确地计量风险就必须考虑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影响。

三、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价值测度

传统的VaR模型基于理想的瓦尔拉斯市场假设,忽略资产出清时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只能适用于正常市场条件下、高流动性资产的风险计量。从风险计量的客观性和风险管理目标出发,对市场风险进行计量必须考虑流动性带来的影响,对传统的VaR 进行流动性调整。鉴于VaR对流动性的忽视,一些学者提出了流动性调整的VaR模型(Liquidity-adjusted VaR, 下文简称La-VaR),即在现有VaR模型的框架下增加对流动性风险的估计。

在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流动性风险分为外生和内生的流动性风险,所谓外生的流动性风险指由市场整体条件(如市场的广度、深度、紧度等)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到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而内生的流动性风险指由投资者个人的变现活动而引起的成交价格偏离市场均衡价格而导致的损失,即变现成本(Liquidation Cost),投资者采用的变现策略,影响和决定了变现的成本。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La-VaR: Liquidity Adjusted Value at Risk)是指带有流动性调整因素的风险价值模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型,这类模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1.包含买卖价差波动性的La-VaR模型

Bangia等人[17]利用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的波动性把流动性风险引入VaR基本模型(以下简称BDSS)。他们将流动性分为内生流动性和外生流动性。外生流动性是市场特性(如市场容量)造成的,它影响市场的所有交易者,属于市场风险的一部分;内生流动性由投资者行为引起,如市场规模超过了市场深度对市场构成流动性冲击,与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有关,他们利用买卖价差来反映外生流动性风险,在资产交易量较小时,这种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上,是总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Fran & Wynendaele[19]利用高频交易数据研究了流动性风险的时间特性。Angelidis[18]利用股票数据的加权买卖价差对BDSS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风险,会低估证券的总风险。BDSS模型没有反映流动性的时间和交易数量的影响,将价格波动与价差波动假设为完全正相关,这常常与实际不符。

2.包含交易市场影响的La-VaR模型

Hisata 和Yamai[20]在VaR模型中引入了市场影响机制。首先建立反映市场影响机制的市场模型;然后定义流动成本,并以流动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求解最优执行策略(optional execution strategy,下文简称OES模型),计算流动性调整后的VaR值。Holthausen等人曾在建立反映市场影响机制的模型时,假设市场影响可分为暂时性影响和永久性影响,把资产的变现时间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模型中求解最优执行策略。Shamroukh[21]把持有期长度设为给定的外生变量,研究了等阶段内等量分批变现持有资产。类似的模型研究还有:Berkowitz从需求弹性入手,用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变现(卖出)活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冲击),得到最优策略和La-VaR的计算方法;Dubil[23]讨论了最优变现时间问题。Shamroukh扩展了RiskMetric 方法,用变现价格作为交易头寸的函数表示市场的流动性风险。Fernando Mierzejewski[24]利用单调相依结构,建立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行为的流动性偏好风险价值模型。国内学者林辉[25]在Roll的基础上研究了t 时刻价差的La-VaR 模型。胡小平、何建敏[26]在非瓦尔拉斯市场理论下研究了La-VaR 模型,并给出了利用市场交易数据计算La-VaR 的方法。仲黎明、刘海龙和吴冲锋[27]在证券价格遵循布朗运动的假设下,对机构投资者的不完全变现行为和最优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研究中没有同时包含外生和内生流动性风险的流动性调整风险价值模型。为了数学处理上的方便,一般简单的假设在变现期末时,变现的速度为零,导致得出了投资者有限的头寸,要在无限的时间内出清才为最优的结论,这显然违背了金融基本常识。关于流动性调整风险价值模型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有高频交易数据的金融风险资产,如股票,而对交易频率低,如债券和贷款则没有研究;当债券的期限较长时,更可能存在违约风险,股东更愿意卖出他们持有的头寸;通过对美国公司债券的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正相关的。Ethen[28]研究表明,金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较少违约率,提高相应债权的估值水平,对信用资产管理不能忽略流动性。

传统VaR方法近似的忽略了金融机构自身活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也忽略了交易双方信息的非对称以及新信息和投资者偏好对投资行为的影响。金融实践表明,交易行为和交易价格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中卖方往往比买方拥有更多信息的可能性,信息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中,非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交易双方相同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当人们认为其他人都对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产生怀疑时,大家都会争相出售资产,流动性就会迅速消失。

四、研究展望

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的核心所在。由流动性风险引起的诸多金融市场教训,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为什么目前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成果不多,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就不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缺乏统一的流动性定义和评判标准,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产品的规模、交易频率以及金融产品的内在品质,行业和整个宏观经济情况都可能影响和决定相应的流动性,使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这些为流动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四方面展开:

(1)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性风险测度是一种比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更严格的风险测度准则,现行标准风险管理工具VaR和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ES分别是ES(n)的零阶和一阶的特例,是一种更为优良的风险测度。在VaR和内在一致性风险测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广义随机占优理论提出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构建符合一致性风险测度要求的流动性调整的高阶期望损失模型La-ES(n)。

(2)包含流动性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型。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又相互强化。投资者在一次金融事件中承受多种形式的风险冲击,这就要求在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能综合计量上述系列风险的模型与方法。

(3)构建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动态相依模型和最优变现策略模型。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之间往往存在流动性共性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价值分析中,需要考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以及不同市场和金融产品间的动态相依性;应用几何布朗运动和跳跃扩散过程来刻画风险资产价格运动,建立反映风险资产价格运动普遍形态的最优变现策略模型。

(4)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对冲。利用对冲可以减少风险因素的暴露,从整体上提升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盈利机会,最终实现有效的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模型与方法,而较少见到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与对冲,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管理目标和市场特点设计出满足风险管理目标的新型金融产品是未来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Jorion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easuring Financial Risk[M].New York:McGraw-Hill,.

[2] Artzner, P., , , and Coherently[J].RISK,November,1997,(10):68-71.

[3] Artzner , Eber J., Heath Measures of Risk [R].Working paper, July 22, 1998.

[4] Artzner, , , and Risk Measures[J].Mathematical Finance, 1999,(9):203-228.

[5] Artzner , Delbaen F., Eber ., Heath Multiperiod Risk Measurement[R].working paper, February 13, 2002.

[6] Artzner, P., , , , and Multi-period Risk Adjusted Values and Bellman’s Principle[R].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Louis Pasteur,2003.

[7] Delbaen, Risk Measures on General Probability Spaces[J].Advances in Finance and Stochastics, 2002,(1):37.

[8] Riedel, Coherent risk measures[R].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2005.

[9] Weber, dynamic risk measures[R].working paper,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2003.

[10] Jarrow ., Amiyatosh Generalized Coherent Risk Measure:The Firm’s Perspective[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05,(2): 2329.

[11] Acerbi, C., Tasche, the Coherence of Expected Shortfall[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2,(26): 14911507.

[12] Darkiewicz G., Dhaene J., Goovaerts Risk Measures for Sums of Random Variables[R].2005.

[13] Follmer, Measures of Risk and Trading Constraints[J].Finance and Stochastics, 2002,(6):429447.

[14] Acerbi C., Tasche Shortfall: A Natural Coherent Alternative to Value at Risk[R].working paper,May 9, 2001.

[15] Yoshiba, Toshinao and Yamai,patative Analysis of Expected Shortfall and Value-at-Risk(2):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and Tail Risk[R].Working paper, Bank of Japan(8),.省略/.

[16] Tang Aiguo, Risk Measures Monotonically with General Stochastic Dominance and ES(n)[R].working paper,http://www.省略/

[17] Bangia A.,Diebold F.,Schuermann T., Stroughair Liquidity Risk With Implications for Traditional Market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cember 21, 1998.

[18] Angelidis, Adjusted Value-at-Risk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bid-ask spread[R].Working .省略,2005.

[19] ., Wynendaele Liquidity Risk in a Parametric Intraday VaR Framework[R].Universitaires Catholiques de Mons,2005.

[20] Hisata Y., Yamai Towar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iquidity Risk Evaluation Methods[J].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

[21] Shamroukh N.,Modeling Liquidity Risk in VaR Midels[R].Working paper, Algorithmics UK,2005,(3).

[22] Berkowitz Liquidity Risk into Value-at-Risk Models[R].working paper,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eptember 12, 2000.

[23] Dubil to Include Liquidity in a Market VaR Statistic?[R].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ecember 27, 2001.

[24] Fernando Preference as Rational Behaviour under Uncertainty[R].working paper, KatholiekeUniversity in Belgium,2006.

[25] 林辉,何建敏.VaR 在资产组合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与CVaR 模型[J].财贸经济,2003,(12):46-49[26] 胡小平,何建敏.非瓦尔拉斯市场下的风险价值[J].系统工程学报,2005,20(5):454-458.

[27] 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机构投资者的最优变现策略[J].管理科学学报,2002,5(5):18-22.

[28] Ethen Liquidity Debt Valuation, and Credit Risk[R].Working Paper , Fedu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April 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市场风险情况报告范文(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