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优秀6篇)

时间:2016-01-09 04:35: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对苗族芦笙舞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舞蹈技巧、表演能力

一、引言

苗族芦笙舞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芦笙舞的特点和技巧,我们参加了一次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

二、苗族芦笙舞的历史和特点

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生活和劳动实践,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该舞蹈形式独特,舞姿优美,以舞者手中的芦笙为主要乐器,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出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自然的崇拜。

三、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吹气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也需要准确而流畅地配合芦笙的音乐节奏。通过反复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芦笙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并与苗族舞者进行了交流和互动。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苗族芦笙舞的不同形式和表演风格,我们也有机会与他们一起跳舞,学习他们的舞蹈技巧和表演经验。与苗族舞者的互动交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四、提高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通过苗族芦笙舞的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苗族芦笙舞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我们学习到了如何正确演奏芦笙,如何配合舞蹈动作,如何表达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在与苗族舞者的交流中,我们也学到了许多舞蹈技巧和表演经验,这对我们今后的舞蹈学习和表演实践都非常有益。

五、结论

通过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特点、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苗族芦笙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更多地去学习和传承。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心得

摘要:本文通过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作者深入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并体验了舞蹈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苗族文化、舞蹈快乐

一、引言

苗族芦笙舞是中国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芦笙舞的特点和魅力,我参加了一次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

二、苗族芦笙舞的历史和特点

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苗族芦笙舞的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富有民族特色,舞者手中的芦笙发出悠扬动人的音乐,配合舞蹈动作,表达出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自然的崇拜。

三、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我首先学习了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吹气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也需要准确而流畅地配合芦笙的音乐节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芦笙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

接下来,我参观了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并与苗族舞者进行了交流和互动。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苗族芦笙舞的不同形式和表演风格,我们也有机会与他们一起跳舞,学习他们的舞蹈技巧和表演经验。与苗族舞者的互动交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四、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还感受到了舞蹈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苗族芦笙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会继续学习和传承。

五、结论

通过参加苗族芦笙舞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了苗族芦笙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并体验了舞蹈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苗族芦笙舞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瑰宝,值得我们更多地去学习和传承。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三

政治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结束了,回想这一学期以来,我的教学工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体自我感觉还不错。

我负责整个初一年段的政治教学工作,一篇教案要讲六遍,原以为会很枯燥,可事实证明,我错了。因为教案是死的,而与学生互动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将会有什么反应,我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是事先不能完全预料和准备的,所以,经常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班级,讲解方式不一样,有时连例子都是不同的。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使我认真、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更促使我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看新闻,更广泛地去学习一些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举例、音频、调查等方式来讲解和分析知识点,这点深得学生欢迎,也有利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学生反映,上课举些课外的事例,使他们拓展了知识面,也使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生有色了。除了基础理论知识,我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帮助其建立信心。初一年的政治是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同学的,许多知识的讲解,完全能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有时学生甚至能反过来为老师讲解,这一点,我是非常鼓励的。我每一堂课都有师生互动的环节,都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我经常鼓励学生说“勇敢地举起手来,积极回答问题,说错没有关系”,而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我都会及时点评,适当地给予肯定或意见,这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那些上课喜欢说悄悄话的学生,我便鼓励“把话留着一会儿回答问题时说”,这点还是挺奏效的,有利地维持了课堂秩序。许多平时不爱学习,调皮的学生,在我的课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发言,且在其中,更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而我对他们的及时鼓励和肯定,也恰恰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年段有些学生其它科皆挂红灯,被公认为“差生”,而在政治考试中,却及格了,这就是适时鼓励和肯定的结果。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在摸索,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寻找适

学习从分享开始

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而我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做得更好。

学习从分享开始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四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苗族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内容: 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一,概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二,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

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_”;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三,语言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四,文化艺术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五,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六,民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苗族有古历体系。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

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七,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_。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八,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九,民族服饰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五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_____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_____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

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_____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_____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 “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_____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_____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三是_____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_____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_____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 篇六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苗族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内容: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调查结果: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源远流长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是我国民族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二,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_”;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三,语言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四,文化艺术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五,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六,民族历法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苗族有古历体系。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

1、2、3、4、5、6、7、8、9、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七,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_。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八,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九,民族服饰

苗族芦笙舞实践报告范文(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