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优质3篇)

时间:2011-09-01 09:36: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在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应用于人脸识别系统的实际场景中。

1. 引言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和识别人脸图像中的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人脸支付等领域。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主要依赖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提取和模式匹配方法,但由于人脸图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算法在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人脸识别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学习和提取人脸图像中的特征表示,能够在大数据集上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和鲁棒性。

2. 相关工作

本文综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的相关工作。首先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包括基本的CNN模型和一些改进的网络结构。接着介绍了人脸特征提取和降维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最后,介绍了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实验结果和性能评价指标。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大量人脸图像的训练集,用于网络的训练。然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最后,通过实验评估算法的性能,并与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进行比较。

4. 预期结果与讨论

我们预期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能够在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方面取得显著的提升。与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能够更好地捕捉人脸图像的特征表示,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此外,我们还将对算法的计算效率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5. 结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我们将通过实验评估算法的性能,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以验证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将在未来的安全监控、人脸支付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综述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智能家居系统在提高生活质量和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实现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提供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1. 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智能家居系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将各种家居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节能环保。本文旨在研究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2. 相关技术与设备

本文综述了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相关技术和设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包括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云计算等。接着介绍了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具、智能插座、智能门锁等。最后,介绍了一些智能家居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和用户体验。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研究将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各种智能家居设备的网络,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设计一个智能控制器,用于用户对家居设备的控制和管理。最后,通过实验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并与传统的家居系统进行比较。

4. 预期结果与讨论

我们预期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家居生活体验。通过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用户可以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此外,智能家居系统还能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减少能源的浪费。

5. 结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高家居生活的智能化水平和节能环保效果。我们将通过实验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并与传统的家居系统进行比较,以验证智能家居系统在提高生活质量和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基于IoT的智能家居系统将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 篇三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了解全球范围内3g,4g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认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熟悉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现存2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并针对td—s cdma的特点,对其规划流程及注意事项做出完整介绍。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对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就功率匹配,干扰分析等方面做初步探索。掌握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某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要求毕业论文能够阐明全球范围内3g,4g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罗列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描述现存2g网络建设情况,完整介绍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及要注意的事项。扼要说明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功率匹配,干扰分析面临的问题。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其中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给出整套设计方案详细图形,及各通信器件的配置参数。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20xx年 2。20 ~3。6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3g,4g国内外研究现状,运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撰写开题报告。

  3。7 ~ 3。20 掌握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描述现存2g网络建设情况。完整介绍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及要注意的事项。

  3。21~4。17 说明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功率匹配,干扰分析面临的问题。

  4。18~5。8 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其中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给出整套设计方案详细图形,及各通信器件的配置参数。

  5。9~5。29 撰写毕业论文。

  5。9~5。29 毕业论文答辩前准备及答辩。

  四、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结合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书店和网络搜索等途径,查阅有关书籍、中英文科技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和公司网站等,获得有关在移动无线网络室内覆盖的信息。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美国“安然事件”的曝光仍然记忆犹新,这对审计及会计等各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各个公司管理层及相关的各界人士开始反思。为此,2002年美国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以挽救美国资本市场的形象。该法案中,规定要求强制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也加大了那些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舞弊的手段的处罚力度。2004年,美国完善了相关制度,紧接着出台了COSO内控框架,从而加大了对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的力度。近几年,我国由于会计造假、财务信息失真等原因,而走向破产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也深深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因此,相关部门纷纷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例如,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发布了相关的内部控制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发表的审计意见;财政部联合审计署等其他4个部门成立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来建立我国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举措的出现表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防止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使财务信息失真的发生,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多数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等几方面着手研究内部控制,从而探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Benjamin P。 Foster等人就探讨了在SOX法案颁布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SOX法案的执行有效弥补了内部控制缺陷带来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Nerissa

  C。 Brown等人认为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表明了其存在较高的盈余质量,也体现了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监管,从而能够影响盈余管理。而国内学者也开始着重讨论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盈余质量的关系,大多学者以企业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再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而总结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此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持有不同的意见,如方红星、金玉娜认为表现出具有良好内部控制的企业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而张雅婷和张国清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

  从现有文献来看,虽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无法全面的展示内部控制整个体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只是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替代变量来分析研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构成及目标,另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此,本文将考虑内部控制实现的目标,将其作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来较具体的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从而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真正影响。

  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等单位内部的一种规范,能够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而盈余管理则通过操纵利润等方法来达到更改财务数据的目的,这使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相悖的。据此学者们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管理有所约束,从而可以提高盈余质量,恢复投资者及债权人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而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为上述理论提供充分证据,进一步对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

  而在实践操作中,探寻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抑制盈余管理等工作的开展作出指引,也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信息质量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指导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建立一个正面形象,这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度量与盈余管理的现状、度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收集上市公司近三年(2011年—2013年)的年报,获取和处理相关财务数据,进一步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实证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加以检验说明。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来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梳理分析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明确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度量,分析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度量;

  (2)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处理相关财务数据,根据关系假设构建合理的模型,研究内部控制与应计、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3)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根据研究的基本内容,可构建研究框架如下:

  1 引言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度量

  2。1 内部控制

  2。2 盈余管理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假设

  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内涵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实证研究

  4。1 选择样本与数据

  4。2 变量解释与模型构建

  4。3 描述性统计

  4。4 假设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文拟采用文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

方法来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如下:

  (1)搜集和查阅大量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运用文献和理论分析法梳理总结相关理论,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度量以及盈余管理的概念、度量和影响因素。

  (2)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分析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收集我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2011年到2013年的年报,获取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并度量要素,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假设,并构建合理的模型,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来验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举措和建议。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措施为: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通过权威网络和资源来收集沪深股市上市公司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的年报信息,获取相关数据;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实证分析法来验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据此得出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1、3。1——3。24搜集和查阅国内外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据此撰写文献综述,并同时完成外文翻译;构建基本框架,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2、3。25——4。10收集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年报,获取相关财务数据并进行分析计算;学习相关统计及财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3、4。11——4。28基于上述研究工作的完成,撰写论文正文,并完成初稿。 4、4。29——5。16 根据论文标准格式,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5、5。17——5。23 修改论文,制作核心观点ppt,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朱顺熠。 内部控制的概念综述[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12):185—186。

  [2] 陈玉娇。 从概念出发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5):113—114。

  [3] 刘丽杰,钟辉,梦丽雯。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外延[J]。 财务与会计。 2007(9):41—42。

  [4] 刘李福,姚荣辉。 内部控制指数的分析与再设计初探[J]。 财务与金融。 2013(2):40—45。

  [5] 蒋燕辉。 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 第一版。 北京: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2。

  [6] 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 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 中国软科学。 2013(3):120—131。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范文(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