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最新3篇】

时间:2014-03-07 06:43: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篇一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石,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禁要问,教育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其本质目标?《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给了我一些启示,使我对当前的教育体制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本书首先提出了“走向生本”的概念。所谓“生本”,就是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而立体的教育方式。而传统的教育则往往是以知识为导向,重视考试分数和学科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变得功利化、机械化,丧失了对知识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兴趣。

在《教育走向生本》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得学生们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通过阅读《教育走向生本》,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教育走向生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篇二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命脉,是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这本书首先指出了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注重应试能力和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变得功利化、机械化,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当前的教育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公平问题,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教育走向生本》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得学生们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通过阅读《教育走向生本》,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只有将教育走向生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篇三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范文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主要是谈我对现在教育改革的现状的理解、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对教师角色和我对学科分组建设中的一点困惑。

  一、未庄的教学改革

  也许大家听说过汨罗的素质教育改革,听说过洋思、永威、杜郎口的教学改革,听说过衡水的超级高中,你听说过未庄的教学改革吗?

  未庄里有阿Q,有假洋鬼子,有赵老太爷父子,有王胡,有小D,还有尼姑。

  102年前,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辛亥革命由此开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了—组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批判,引发了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进而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教育改革。事先谁也不会想到,连那本文学刊物怕也想不到,我国的第八次教育改革,竟然肇始于它。五十年的新中国建国史,平均6年多一次教育改革,一次一个背景,一次一个结局,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反复。好在这次改革,以新课标的修订为标志,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改革成了常态。这次改革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强调、强化。

  我时常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我们很多学校,是不是像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里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我们也许能从这篇小说里找到与现实对应的一些人物、故事和现象。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的大潮流震荡到未庄。阿Q自称到城里革了一回命,回到未庄吓坏了赵太爷。但等到革命一来,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钱家和赵家也买来了象征革命的“银桃子”,假洋鬼子的辫子也“拆开了”,却用“哭丧棒”把要求革命的阿Q赶出门外。

  教龄越长,经验越多,可能就越对教学改革的排斥越强烈,精神胜利法常常会出来作怪。《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

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我们各位,原来的教学方法教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用原来的`方法教学成绩也很好。成绩不好,也是学校招来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学生越来越笨,越来越差。有的人则像赵老太爷,革命来了,买个银桃子戴在衣服上,以革命者自居一样,以教育改革者自居。也有像假洋鬼子,在观望中等到看到了别人、别的学校教改的甜头,一转身也对改革唱起了赞歌。应试教育的典型,摇身一变成了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但心里的辫子根本没有剪掉,当初只是把辫子拆开了盘在头上而已。

  二、“生本教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无论如何,改革的洪流无法倒流。在我们经历了汨罗、洋思、杜郎口、衡水的旋风后,我们又迎来了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这是一股什么风?

  什么是生本教育?我想,还是要老老实实读郭思乐的原著,特别是他早期的原著和论文。媒体的宣传不能信,参杂商业成分的机构的宣传更不能信,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的,挂一漏万,当然也不能信。生本思想是一种教育哲学意义上的学生观。当你把它急于变成一种具体的教学教育方法时,可能就会发生偏差。如果把“一切为了学生”当成门面口号倒也不必较真,但要真的奉行,不知道还会生出什么花样来。其实,早在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名著《学记》“学学半”,到《论语》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再到十七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重复原则,到陶行知的晓庄的教育改革实践,都有学生观的智慧。

  别人一说生本教育好,理念新,就什么都往这个理论上贴。而这一切都可能是打着生本的旗号搞的。由高密走向潍坊,再有教育部走进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曾经写过一本书《学生第二》,那第一是什么?请你读这本书吧。不然当你遇到他最近又写《学生第一》时,准会又发蒙。他怎么又从教师观转到学生观来了。

  列宁说:"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就像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教学,当它一旦普适于所有学科乃至教育方法时,就像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一旦推广到所有的学科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时,就要当心了。

  三、生本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我1990年代毕业的时候,师范院校里学的是中学教学法,后来等到我第一次进修的时候,这门课变成了中学学科教育学,当我要拿一个新的教育学位时,课程与教学论的新面孔又出现了。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只是在课程论上的偏好,忽略了教学论的研究。作为一个在一个唯教学成绩论的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足以葬送掉饭碗的缺陷。好在我所在的学校的各界领导都高抬贵手,但误人子弟的达摩克利斯剑依然高悬在我心里。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刻有三句名言,其中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本教育思想是解救我的良药。

  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招生人数是1990年代的四到五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则扩大了十倍。这样的学生,智商、素质,不能讳言,下降了很多。再要是用过去的方法,还能适应吗。我总有一个观点,一等学生讲会,二等学生练会,三等学生考会。二十年前,你教的学生可以说是大都是现在的优等生。你满堂灌也好,启发提问也好,精讲多练也好,对教师的教法要求不高。现在还是这样吗?形势的变化,逼着我们要改变教法,逼着我们改变我们的学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本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但应该注意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本教育的教育哲学观,与洋思、杜郎口、永威实行的先教后学、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以及所谓10+35课堂模式,不能划等号。那只不过是蔡林森校长、崔其升校长实事求是、因人而异采取的具体方法而已。我们从有些有见识、有良知的专家的评语中,也能看到一二。我注意了一些专家在评价评价洋思时“在现有条件下”。这一潜台词,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的限制,都包含在内了。

  四、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解释“教”的本意时这样说——努力带来学。也就是说,什么是教?教师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努力,是教育的态度,可学的,是教的内容,值得学的东西。一个好的老师,要努力地给予学生值得学的东西,使被教育者真正被教育。有些东西,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是需要教师教的。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要改变教法。

  同时,学校不能放弃师资、办学条件建设。教师要对他的每一个学生负责,那校长要不要对每一个教师负责。每个教师都是不一样的,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底能不能迈开步,朝哪个方向走,走什么样的路,能走多远??如果一个校长要求教师对学生能有静待花开的园丁情怀,那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又怎么能梦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一夜之间出现呢?校长不要光忙着到处取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别荒着。到处取经是说一个校长热心改革呢,还是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路

  五、个人在学生的学科小组建设方面的一点思考

  话说回来,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们的一些做法。我这里谈谈我在学习学科学习小组建设中的一些体会。从学习小组建立的时机、男女搭配、优中差搭配、小组成员数量,都要自己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比如说,小组多少人为好。杜郎口公开的一些信息是6—8人,我从北京通州区一个课题小组得到的结论是6人为宜;8人以上,在讨论时容易形成两个以上的议题,往往会组内开小会。7人行不行,不行,单数不便于合作交流。但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6人为一个小组,就要把学生分成三类,每类还要一样的人数,这不符合一般社会学现象常见的不同等级的人数呈枣核形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平均分成三类,一类和三类学生人数太多,中间类太少,可能形成一类生起不到带头作用,过多的三类生不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中间的二类学生少,小组基础不够稳定,成绩分化严重。这个问题与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人数分布类似,大家不难理解。洋思、永威、杜郎口是如何解决的?如何弥补的?我们又该如何改进,这都是问题。我们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额大,不能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这都是学科学习小组建设中应该思考分析解决的问题。

  我把今天的读书报告,命名为“学生是我心中的海”。也许不太贴切,但我想借此表达我对学生的感情。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巨浪滔天。大海,有时是春暖花开时面朝大海时的一道风景;有时是晚霞满天时鱼儿满舱的喜悦。也许你只在乎海边美丽的贝壳,享受到了海滩细沙的柔软,却忽视了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宝藏,没领略大海远航的壮美。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