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通用6篇)

时间:2011-08-07 08:10: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学生调查报告 篇一

我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调查报告

引言: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我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以及对其的认知和评价,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调查。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和态度,为学校提供相关建议。

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频率和形式;

2.探究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和评价;

3.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内容包括参与社会实践的频率、形式、动机以及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和评价等。

调查结果:

1.参与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表示每学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不超过3次,仅有10%的学生表示每学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超过5次。

2.参与形式: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主要包括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实习实践等。其中,志愿者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占比超过60%。

3.参与动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动机包括积累社会经验、增加社交能力和拓宽视野等。其中,积累社会经验是最主要的动机,占比超过50%。

4.认知和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建议:

1.学校应加大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3.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结论:

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整体较低,但对其的认知和评价较为积极。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调查报告 篇二

我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的网络使用情况对其学业和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安全意识以及网络对学生学业和成长的影响,为学校和家长提供相关建议。

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和方式;

2.探究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风险认知;

3.分析网络对学生学业和成长的影响;

4.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内容包括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方式、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风险认知以及网络对学业和成长的影响等。

调查结果:

1.网络使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3小时,其中有10%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6小时。

2.网络使用方式:学生主要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其中学习占比超过60%。

3.网络安全意识: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并避免网络风险。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足,需要加强教育。

4.网络对学业和成长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对学业和成长具有积极影响,能够增加学习资源和拓宽视野。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表示网络使用过度会影响学习效果和人际交往能力。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学校可以通过优化网络使用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引导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3.家长应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结论:

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网络对学生学业和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学生调查报告 篇三

  为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学生负担情况说明

  根据调查题目我设计了相关问卷,并对相关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见最后一页),问卷如下:

  数据分析如下:根据数据可知:大部分中小学生感觉自己负担稍重,并且中学负担重于小学,毕业年级重于其他年级。学生负担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校时间漫长。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7.5小时,高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根据调查数据可知,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够严格做到这一点。调查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在7到9个小时,大部分中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在9小时以上,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放学后要写一个多小时的作业,大多数的中学生每天放学后要写高于一个小时的作业。这明显高于教育部相关规定。除此之外,我通过访谈等方式得知,少数学校还存在提前到校,推迟放学,周六、周日上课等现象,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2、父母期望过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父母期望

  过高。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习成绩、文凭与以后的求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许多父母花钱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上更好的班级,花钱请家教,不仅增加了学习时间,而且让许多学习难以跟上的孩子增加了许多苦恼和压力。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正当教育方式,对成绩好的孩子采取过多的奖励,对成绩不好的孩子采取惩罚,责备等。这样使成绩好的孩子变得高傲,使成绩差的孩子自尊心受挫。

  3、重复练习繁多。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订购资料,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还是组织了学生订购了其他资料,而且日常考试、测试情况较多,“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没能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对待问题生搬硬套,而且过多的测试,使学生承受太多的成绩压力,许多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真正面的重要考试时,学生反而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

  4、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跟不上。根据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占总时的10%

  到11%的比例,1到2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节课时,3到6年级体育课和7到9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3课时,而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大多数小学生每天锻炼只有半个小时,大多数初中生在体育课上锻炼,而体育课的课时也只有一到两节。这远远不符合教育部规定。

  二、负担产生原因分析

  1、家长教育太目的化。①家长总是将好成绩、好文凭与好职业联系在一起。家长普遍认为只要现在取得好成绩,将来才能有好的学校,才能有好文凭,将来才有出息。从小家中就不停的为孩子请家教,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阻碍了孩子爱好、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②家长不认可成绩差的孩子。家长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将来没有出息,对孩子进行各种说教,严重上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压力增大。

  ③家长不按章出牌。家长认为上好学校就有好成绩,不考虑自己孩子智力水平是否跟得上,花钱让孩子上好学校,上更好的班级,孩子在这样的班级中难以跟上别的同学的步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感觉到自己的差距,自尊更受挫。

  2、学校教育引导离位。①老师素质不够。大多数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教师在学生购买的资料的基础上,还组织学生购买许多的辅助资料,课堂上,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相关题型,而老师本身则失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去钻研做题的新技巧,新方法,把解题技巧的掌握归于重复的练习。这种教育方式课堂效益低下,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对班上成绩差的同学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降级等手段,使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和优生平等的关注,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②学校受社会,家长乃至教育本身的不适当评价左右,在减负问题上态度暧昧,学校不按教育部规定采取减少体育课时、周六周日上课等手段增加上课课时,企图用延长课时来换得高上线率。

  3、社会观念陈旧化。①许多大型企业将文凭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应聘都有相关的文凭限制,而就像专科生有相应的技能但无相关文凭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②社会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同学生的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用成绩好坏来评估一个人的价值高低。

  4、国家规范不到位。

  ①教育部制定相关规定但实施不到位。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规定在实际中都很少落实到位,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在对学校对规范的执行的监督做得不到位,没有采取相关的惩罚措施,所以促使我国各大高校能明目张胆的采取各类措施加长上课时长,增加学生负担,增加学生压力。

  ②教育部关于减负相关规定还有待完善。

  三、思考与建议

  (一)在学生负担问题上社会、家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①家长认为孩子负担过重是学校造成的。

  ②少部分家长认为不能减负,担心孩子在将来的升学,就业中吃亏。

  ③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可以通过花钱让自己孩子上考不上的更好的学校等方法提上去。

  ④孩子只有通过高考考上好学校才有出路,艺考之类的道路在以后都不会有出路。

  (二)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着力培养

  社会各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评价观,调适社会心理。二是要加大关于素质教育常规的检查力度。三是要坚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2、作为学校,一是要坚守教育法规,落实有关减负规定,在学生到校时间、作

  业等方面严格执行上级规定。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如家庭作业申报制,班主任协调家庭作业总量制,年级组统一布置家庭作业制等,加大对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检查力度,三是要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积极开展研究,大胆探索减负增效提质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加以推广。

  3、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重要性,认真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精心设计、布置作业,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劳动,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提高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和作业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4、作为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孩子作业的督查与指导,不要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四、应该从哪些方面调适社会、家长心理

  1、减负决不是减去必要负担。要让家长知道:减负是以不影响教学质量为前提的,减去的只是一些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减去的是不讲方法的死记硬背呆练,减去的是过长的在校时间、过重的作业负担。

  2、学习应有适度、合理负担。要让家长知道: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经过识记后会遗忘,必须及时复习。

学生调查报告 篇四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消费领域中也出现了崇洋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方式。作为引领消费时尚和前沿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和心态等自然而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而且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是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 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群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概况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1、明确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状况

  2、明确大学生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状况

  3、明确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状况

  4、明确大学生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状况

  调查范围:在校大学生

  问卷以及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37份,有效问卷37份。问卷内容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问题大致包括:月消费额及伙食费用、通讯及网络费用、恋爱支出、文娱方面、储蓄方面、购物态度和理念以及消费的自我满意度。

  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结果

  1、月生活费数量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2人选择了500-1000,结合现行物价水平,总体消费还算合理。虽然个别消费较高,可能是受家庭消费跟其他因素的影响。

  2、月生活费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33人选择父母给予。这表明,大学生月生活费来源于父母给予,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经济自立的思想意识,但在具体消费来源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倾向性——父母,要实现大学生经济上的独立,除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树立经济自立的意识,关键在于还要社会上的给予更多的机会与支持。而且,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大学生在思想和经历上共同成长。

  3、月生活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状况是刚好用完。由此可知,学生消费基本趋向理性化,但是也有部分同学任然出现不够花的情况,说明个别同学的消费还存在不合理消费现象。

  4、月生活费不够用采取的措施

  统计结果表明,当学生生活费不够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同学借的方式,其次是向父母要跟自己做兼职。

  5、生活费主要的用途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消费用于饮食和通讯方面,但在娱乐、服装方面也占了较大的比例,而用于学习方面的却很低,这值得我们深思。

  6、月伙食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伙食费的状况主要集中在300-500元,500元以上这两个区间,证明大学生在用于生活方面的支出占了月生活费的大部分。

  7、月购衣的花费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用于服装方面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一百元以下,也有部分同学在服装方面的支出过高在三百元以上,这需要适当的调整。

  8、每月学习的花费

  统计结果表明, 大学生平均每月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过低,大多都集中在30元以下。由此可见,学生应适当增加在学习方面的支出。

  9、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多集中在10元—60元之间,这在每月消费支出中是较为正常的。

  10、每月上网的花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在50元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同学上网时间较为合理,而有少部分同学的上网费用在200元以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11、每月话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64.4%的同学每月话费支出在30—60元之间,对于依靠手机与家人、朋友等进行联系的大学生来说算合理。

  12、每月交际花费状况(包括恋爱消费)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交际的花费主要集中在一百元以内,也有部分同学每月交际活动较多支出在两百元以上。

  13、生活费有盈余的用途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财商也比较高,会把节余的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分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消费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5.4%的同学在500元以下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59.5%的同学月消费在500--1000元之间,有29.8%的同学月消费在1000--1500元之间,有5.4%的同学有1500元以上高消费。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现在高校校园里,不乏这样的“新新人类”,他们身上穿着阿迪达斯,脚蹬耐克运动鞋,胸前挂着新款手机,出入高级的娱乐场所,高消费学生,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亲友资助。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只有一小部分是勤工助学和依靠助学金。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加之大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生勉强维持学业,只有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者才比较自由、潇洒,才可以衣、食、游无忧。一般来讲,农村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及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在消费上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状况良好的生源与经济状况困难的生源的消费差异。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差距会逐渐缩小,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

  储蓄观念淡薄

  通过调查及口头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一部分同学每月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钱度日,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追求时尚品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同学之间的攀比远不止是学习,还表现在生活(吃穿住用)、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 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超前购物消费,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超前购物消费,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 同时还指出有时为了拥有一款时尚手机,不少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这种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情交际消费愈演愈烈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同学、朋友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同学、朋友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在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有“人性消费”,每月的人情消费超过了100元。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建议和意见

  总的来讲,追求实用、理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但其中不乏非理性消费的存在。但是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对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不能及时引导扭转,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家庭的经济支配,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及持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要得到改善需要时间,不仅要学生自身,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配合,才能慢慢的看到成效。

  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础,需要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往往可以受益终生。要避免学生因花钱无度陷入“金融危机”。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首先,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个体差异大,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可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学生膨胀的攀比心理和近乎失控的超前消费。

  3、加强“新消费理念”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校园形成良好“新消费”氛围。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作为学校,应该主动地加入到倡导、宣传、教育“新消费运动”的队伍中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新消费理念”的培养及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新消费理念”的指导力度。将“新消费教育”作为一项科普知识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完整的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通过开展“新消费运动”讲座、“新消费运动”知识竞赛、建立“新消费”社团、“新消费”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大学生倡导“健康、节约、环保、责任”的新型消费理念,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让当代的天之骄子们接受一场“新消费运动”的洗礼,以扭转大学生消费中错误的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责任感,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4、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

学生调查报告 篇五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疏导,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往往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同学们多多参考并有所启发和点拨。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

  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调查报告 篇六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得出,产生这方面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艺术生的精神取向自由,他们侧重于自身自由,艺术工作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这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打印》。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由于在城市长大,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学生调查报告(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