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调查报告(经典6篇)

时间:2017-04-02 01:32: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备受重视。本文将就课前预习的目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对一所中学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对他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他们认为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到课程内容,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学生们也普遍认为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而教师们也表示,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我们对几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其中,一位教师表示,他会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笔记。在课堂上,他会通过讨论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另外一位教师则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前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种互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成绩普遍有所提升。这可能是因为课前预习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准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课前预习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前预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前预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课前预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备受重视。本文将就课前预习的目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对一所高中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对他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他们认为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到课程内容,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学生们也普遍认为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而教师们也表示,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我们对几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其中,一位教师表示,他会提前布置学生研读相关教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笔记和思考题目。在课堂上,他会通过讨论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另外一位教师则采用了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前阅读材料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分析,发现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成绩普遍有所提升。这可能是因为课前预习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准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课前预习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课前预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前预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课前预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三

  一、前言

  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研究。

  为了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研究》,就本校五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五年级选了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五年级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

  1、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①有必要②没必要③说不清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课前预习是有必要的;约5%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①总会预习②有时会③不会预习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上新课前总会预习的;约6%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习惯。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帮助吗?

  ①有②没有③不清楚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5%的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没有用。

  2.预习的主动性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④不知道

  分析:有95%孩子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有8%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预习的独立性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①自己主动预习②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③不预习

  分析:98%以上的孩子有了预习的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们也能主动问或主动预习。2%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①经常指导②偶尔会指导③从不指导

  分析:有一半学生在预习时会得到父母的指导,说明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预习是十分重视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①直接跳过去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③请教别人④查阅资料

  分析:85%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90%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5%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

  8、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①正常使用。 ②不使用。 ③有时会使用

  分析:在课前预习中,70%的孩子都使用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的孩子在依靠参考书进行预习。

  9、使用参考书是为了?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分析:95%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90%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①.有②.较多③.适中④.太少

  分析:多数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11.你认为自己预习能解决哪些问题?

  ①、认识字词②、读通、读熟课文③、理解重点词句

  ④、了解作者或课文大意⑤其他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12、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①自学生字词②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③了解课文大意④查阅资料⑤质疑问难⑥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从本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上面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六、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特别是那一小部分孩子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7、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四

  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老师们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率,而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现就本校五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普及度、预习的质量和预习的价值性认识;从侧面了解教师布置预习的质量。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五年级选了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 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校学生的预习情况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调查内容如下。

  1、你觉得语文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

  A有必要 B没必要 C不清楚

  2、你经常进行语文的课前预习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来没有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上课前总会预习的;约 17%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习惯。

  3、你的语文预习时间一般是:( )

  A15分钟以内 B15-30分钟 C30至60分钟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2%的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没有用。

  4、你的语文预习的主要内容是( )。(可多选)

  A读通、读熟课文 B自学生字词 C了解课文大意

  D查阅资料 E质疑问难 F根据课后题,尝试探究

  G其它

  从本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二).预习的主动性

  1、你之所以进行课前预习是因为:( )

  A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必须完成

  B为了课堂更好地学习,我必须完成

  C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D不知道

  2、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主要是( )。

  A提高听课效果 B得到老师表扬 C提高自学能力

  D上课可以不听

  分析:有30%孩子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有20 %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预习的独立性

  1、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

  A自己主动预习 B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C不预习

  分析:35%以上的孩子有了预习的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们也能主动问或主动预习。30%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2、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指导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有一半学生在预习时会得到父母的指导,说明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预习是十分重视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四).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如下:

  1、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 )

  A直接跳过 B做好记号,上课认真听

  C请教别人 D查阅资料

  分析:20%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45%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30 %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

  2、预习中你使用过《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籍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在课前预习中,70%的孩子都使用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的孩子在依靠参考书进行预习。

  3、使用参考书籍是为了:( )

  A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好回答老师的问题

  B仅作参考,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C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分析:34%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38%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多数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通过调查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五

  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研究。

  为了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研究》,我就本校三、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预习的有效性"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现实中,经常看到我身边的老师在教学时,烦恼不断,只因为学生的预习敷衍而使得课堂难以顺利进行,只能为了教学而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完成预习任务,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老师无视学生预习是否充分,"填鸭式"走完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 "预习的有效性"更是决定着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之关键。因此,"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已是风口浪尖上的课题。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预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制定《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并于20xx年6月份发放调查问卷。三、四年级各一个班,共37名学生,发放37份问卷,共回收37份答卷,回收率100%.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习惯成自然",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的认知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成了一种习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都能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99%)。可见,"预习"已经走进学生的意识里,但是这种认识还浮于表面,从预习对学新课文的效果的作用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真正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的学生还是很少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由此,学生的预习态度是可想而知的。

  2.学生对预习持有的态度。

  态度对预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因为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在家中完成的,是没有教师的监控自行完成的。因此,完全要看学生的预习态度。从数据来看,学生对预习的基本态度是比较认真的。但学生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缺乏主观能动性。也有10%的学生已把预习当作自己的习惯了,有28%的学生喜欢预习语文,这是可喜的数据,说明这部分学生预习的态度是比较好的,而且对预习也有一个比较正确、客观的理解。

  3.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懂得预习,都能参与预习活动,但有很多同学参与预习缺乏主动性,他们预习的动机原因到底怎样呢?

  这也给我一个信息,要把这个课题研究好,首先在预习的目的、动机上要多做宣传,此外在预习方法、策略上要做适当的指导,否则这个课题的研究就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预习的方法和策略。想要先了解一下学生对预习的方法和策略的认识程度。

  4.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太过于形式了,因为是在家中自己学习,因此,也难以看到真正的学习状况,但是从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的预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碰撞而照搬《字词句篇》的现象是大部分,这样的现象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将变得慵懒、不劳而获,变得毫无思维能力、毫无创造能力,有的只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即使有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主动预习的好习惯,但大部分还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识字,朗读层面,而对于文章所包含的内在内容,以及质疑问难还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尤其是质疑问难能达到目标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多么寒酸呀!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课题研究中"问题意识"也应是我们研究预习有效性的一个话题。

  四、家长与教师对学习预习指导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本校中年级学生参与预习活动的面广,有99%的学生对预习的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预习的本质的认识还较片面。预习活动还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缺乏问题探究意识,再加上本校学生留守儿童不少,因此学生的预习只可见其形难见其神;即使非留守儿童,父母对"预习"也仅是形式上问一下,并没有关心孩子预习的实效性,因此,就导致预习的质量不高,只限于字词的层面为普遍现象。

  五、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要创设条件,唤醒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意识。"跳一跳,摘得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快乐的体验中懂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迸发思维的火花,学习的情趣,提升质疑能力,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2、教师引导学生的预习要有一定的目标和目的。对重点篇目,要深入钻研,提出有一定的思考力,又有吸引力的,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的预习题。课堂上,要做到检测,要"掷地有声",有布置有落实。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课文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性是每一个集体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在预习中也要尊重个体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可同言而遇。可以分层进行,建立优劣互补小组,共同进步。

  7、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

  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调查表》: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1、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①有必要

  ②没必要

  ③说不清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课前预习是有必要的;约 %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①总会预习

  ②有时会

  ③不会预习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上新课前总会预习的;约 %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习惯。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帮助吗?

  ①有

  ②没有

  ③不清楚

  分析:%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 %的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没有用。

  2.预习的主动性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

  我必须完成。

  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

  我必须完成。

  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④不知道

  分析:有%孩子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有 %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预习的独立性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①自己主动预习

  ②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③不预习

  分析: %以上的孩子有了预习的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们也能主动问或主动预习。%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①经常指导

  ②偶尔会指导

  ③从不指导

  分析:有%学生在预习时会得到父母的指导,说明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预习是十分重视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4.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①直接跳过去

  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

  ③请教别人

  ④查阅资料

  分析: %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 %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

  8、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①正常使用。

  ②不使用。

  ③有时会使用

  分析:在课前预习中,%的孩子都使用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的孩子在依靠参考书进行预习。

  9、使用参考书是为了?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分析: %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①.有

  ②.较多

  ③.适中

  ④.太少

  分析:有%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11.你认为自己预习能解决哪些问题?

  ①、认识字词

  ②、读通、读熟课文

  ③、理解重点词句

  ④、了解作者或课文大意

  ⑤其他

  分析:有% 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12、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①自学生字词

  ②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了解课文大意

  ④查阅资料

  ⑤质疑问难

  ⑥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课前预习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前提学习要加强课前预习关于课前预习的论文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 篇六

  一、前言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为了配合《新课标》,我们课题组想就本校初一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解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分别从学生的预习认识、预习的必要性、预习内容、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要内容

  (3)学生预习的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初一两个班选了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5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我们自编了《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问卷,有10道选择题组成。我对我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以不记名方式完成,以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1题 A 37% B 58% C 5%

  第2题 A 19% B 9% C 72%

  第3题 A 55% B 43% C 2%

  第4题 A 52% B 45% C 3%

  第5题 A 17% B 34% C 31% D18%

  第6题A 6% B17 % C 54% D23%

  第7题 你预习一般用多长时间?

  A10分钟左右25% 30分钟左右63% B 一小时左右12%

  第8题 问答:你认为怎样预习数学更有效?

  回答的内容大概有:认真阅读、静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练习、完成老师的问题、不会的勾出来……

  第9题问答 关于预习你想说什么?

  回答的内容大概有:预习对学习会有帮助的、预习要坚持下去……

  第10题对比课前预习与课前不预习,那种情况学习更有效?

  回答课前预习更有效

  分析如下:

  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

  2、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喜欢预习数学。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无所谓,因为他们没有在课前预习上查到甜头。

  3、有一半的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与家长的要求下,是被动学习。可见,课前预习数学的习惯还有待培养。

  4、有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预习对自己学习新课有所帮助,部分学生认为帮助很大,个别学生说没有帮助,可见,课前预习的习惯急需培养。

  5、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少,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6、对于预习作业有一半的学生还没重视起来,尽量少做。

  7、众多的学生认为预习一般用30分钟的时间来 完成,这个时间有点长,要给学生预习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有用功。

  8、很多的学生知道阅读、思考、练习是基本的方法。

  9、学生能感觉到预习要坚持下去并养成习惯。

  10、学生知道预习对于学习新课更有效。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课前预习主动性不强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 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采用看看书、画一画、做一做的方法,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较少,这说明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因此课堂上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积极思考问题,所以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

  六、预习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特别是那一小部分学生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依赖别人,要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课前预习调查报告(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