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报告2)【实用3篇】

时间:2015-01-02 06:10: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采风报告2) 篇一:探索美丽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在我最近的采风旅行中,我有幸来到这座美丽的古城,亲身体验了丽江的独特魅力。

首先,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以传统的纳西族民居为主。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绘而著名,给人一种宛如置身于古代的感觉。尤其是丽江古城的街道布局非常独特,以四方街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错落有致。每一条街道都充满了浓厚的古风,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下来。

其次,丽江古城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纳西族的聚居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里,我参观了纳西族的传统民居,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我还观看了纳西族的传统歌舞表演,被他们热情奔放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所打动。丽江古城还设有许多文化艺术展览馆,展示了纳西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让人对这个民族的艺术才华赞叹不已。

最后,丽江古城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古城周边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玉龙雪山、黑龙潭和束河古镇等。我参观了玉龙雪山,这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山,雄伟壮观,被誉为“雪域王朝的明珠”。我还游览了黑龙潭,这是一片清澈的湖泊,湖水碧绿如玉,周围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束河古镇则是丽江古城附近的一个古老村落,有着独特的纳西族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总的来说,丽江古城是一座美丽而独特的古城,它融合了建筑艺术、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无论是欣赏精美的建筑、了解纳西族的文化,还是游览周边的自然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我相信,丽江古城会继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采风报告2) 篇二:追寻自然的宝藏——云南石林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在我最近的采风旅行中,我选择了前往云南石林,这是一处以奇特的石林景观而闻名的地方。

当我踏上云南石林的土地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有数以千计的石柱石峰,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这些石柱石峰形态各异,有的像是巨大的蘑菇,有的像是翠绿的竹子,还有的像是千年古树。我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被这种奇特的景观所吸引。

在云南石林的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独特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林第一奇观”——“健骨柱”。这是一根高约30米的石柱,形状像是一个人的脊椎骨,因此得名。站在它旁边,我感受到了它的庄严和肃穆,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转和大自然的呼唤。除了“健骨柱”,还有许多其他的石柱石峰,如“狮子峰”、“蛇妖峰”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传说。

除了奇特的石林景观,云南石林还有许多其他的亮点。这里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品种。在石林里,我看到了许多奇花异草,有的花朵鲜艳夺目,有的叶片细腻如丝。这些植物的存在丰富了石林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赏和拍摄的机会。

总的来说,云南石林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它以其奇特的石林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植被而闻名。无论是欣赏石柱石峰的壮观景象,还是探索独特的植物资源,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限魅力。我相信,云南石林会继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采风报告2) 篇三

采风报告范文

么我们的古老艺术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沧海一粟,更多的“宝藏”还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推广。可如今,如此丰富的“宝藏”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种,得不到那些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过时的老古董,没啥新鲜的,不值得去继承,更不用说去发扬光大了。这个危机应该尽快的解决掉,否则这些无形的艺术资源就会面临绝种的境地,对于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同时,由于没有过这样的外出采风经验,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采的过程中遗漏了不少有价值的'“风”,记录下来了的,由于水平十分有限,也难免存在错误。回来之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整理出了报告,尽最大努力将湘西之行的个人成果跃然现于纸上。文章中可能纯有大量的谬误,恳请老师能够帮助指导更正!

  采风报告范文2

  踏上贵州的土地,感受苗寨风土人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地处云贵高原以北,以侗族、苗族为最多,在今年的4月24——28日随着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采风的大部队去了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感受到了苗族聚居地南花村不一样的风景。那里的纯朴民风感染着每一个同学。

  24日下午4点多,我们这一批大三的学生,乘上了去望贵阳的火车,180几号人,规模如此庞大,能一起去这么远的贵州省采风,实在不太容易。尽管一路上同学们说说笑笑,但毕竟26个小时的路程,非常的难熬。终于于25日傍晚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贵阳。

  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简称“筑”,历史上曾称贵州、贵竹,又曾设置贵阳府。贵阳府的名称沿用至清末。贵阳是贵州省省会,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阳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享有“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的美名。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872米~1659米。东与龙里、瓮安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县。

  贵阳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403平方千米。城区东起龙洞堡,西至百花山脉、阿哈水库,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外围龙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云、三桥、金阳八个片区,面积约495平方千米。

  2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创立于1941年,原名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宝山校区、白云校区),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这也是一所古老的大学。校舍错落林立,绿树成荫,。上午听黄老师讲有关民歌的唱法。讲座生动形象,形式以唱讲结合。耐人寻味。下午我们30几个同学和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交流。与其说是交流还不如说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就学生会的工作建设,学习上的技术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许久才结束。晚上,我们还观看了他们学校正在进行的舞蹈大赛。不错,他们是个多民族聚居的黄金宝地,他们的学生,几乎都能歌擅舞。结束了与他们的交流,第二天,我们便赶往南花村—苗寨。

  论名气,贵州虽不如安徽黄山、周庄古镇、桂林漓江那样耳熟能详,然而贵州的魅力,却在于常让旅游者猝不及防地“遭遇”太多的奇山妙水、古镇民风,有转了一山又一坡的柳暗花明,有漂了一河又一瀑的壮观刺激,有钻了一林又一洞的幽秘莫测,有听了一歌又一曲的民族风情。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史称“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苗族的先民,传说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各地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按住地、服饰等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27日上午10时,我们到达了南花村。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古朴浓郁、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著称。这里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约占中国苗族人口的一半,被称为“中国苗族的大本营”。距州府凯里市16公里的南花村,就是一个供游客参观、居住着180多户苗族人家的古老村寨。

  车至山脚,远远可见苗家吊脚楼掩映在半山腰上的绿树丛中,这种瓦顶木制吊脚楼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几个穿着精美刺绣服装、戴着银头冠的当地苗族少女款款走来,犹如古画中的人物。她们在寨门口设置了拦路酒,这是祖辈传下的迎客礼节,喝完后就可以进寨了。

  走过一段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眼前豁然开朗。约200平方米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广场上,一个高约7米的图腾柱矗立中央,这就是村民们聚会的芦笙场了。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当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绕着吹笙小伙翩翩起舞时,让一旁观看的游客也脚底发痒,跃跃欲试。

  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让每一位字号游客陶醉不已,有人说,“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独特的建筑、歌舞服饰之美令人惊叹。”

  造访苗寨,还可与村民们一同嬉戏。炎炎夏日,苗家人与游客在山脚下清澈的巴拉河中分享苗族传统的捉鸭子游戏。村民把鸭子赶到河里,游客也潜入水中,与鸭子追逐嬉戏。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同学说,这比在游泳池里“下饺子”好多了。清凉见底的河水、满山满眼的绿色、以及游戏带来的快乐,让同学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工作中的烦心事,一个个笑得乐呵呵的。不少同学还穿上了苗族的服装,与那边的人民合影留念。各种各样的饰品更是让女生爱不释手。

  结束了在苗寨的游玩,我们就踏上了返校的火车。这次采风虽然辛苦,但收获也颇多。

  XX年XX月XX日

采风报告2)【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