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3篇】

时间:2011-05-03 08:32: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本报告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调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研究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二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不稳定。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而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寻求其他就业机会;三是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足。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和流动。

其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业萎缩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子女教育问题等。

最后,我们调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显示,应该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收入,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7305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本报告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调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农民工的形式存在。他们从农村地区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的数量庞大,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其次,我们调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业萎缩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会对农民工个人和家庭产生影响,如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收入,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同时,还应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本身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当去接触不知道的一个情况或事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21511人(含涉及西区应农转非人口9989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4.4%,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12723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2998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6564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52%,两项合计为75%;未就业3161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5%。从就业分布看,有21.9%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72.8%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94.9%。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4000—8000元的达到55%,部分已达到8000—1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10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

  (二)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仅,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17次,岗前培训劳动力1142人(次),转移530人。

  (三)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为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34人。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52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四)切实服务农民促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失地农民开展免费培训,与县友爱职高、县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今年1—6月,已举办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班8期,培训1100人。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对每个失地农民进行建卡登记,加快村微机工作室建设,建立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实现县、镇、村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为每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长期的开发征地,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

  (二)就业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镇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边是政府的积极推进,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开展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和推介就业工作,另一边失地农民并不积极参与甚至不配合,他们既希望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对政府推介的工作挑三捡四,在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甚至工作地点远近等问题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推介工作的难度。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现状的反差成为当前我镇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的任务十分迫切。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这是当前农民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据调查显示,征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7%,两项合计为92%。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无技术和就业门路,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失地农民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项目、创业技能、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失地农民虽然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但不敢轻易行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扶持。

  四、对策建议

  (一)在城乡一体发展中促进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化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镇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

  一是以兴程元汽配汽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汽贸、汽配、汽车养护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车管所周边经济圈。

  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利用房地产业发展聚集的人气和商机,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物业、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业。

  三是大力发展校园经济,着力打造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校园经济圈,发展和规范川外成都分院、纺专、南洋学校等校园商业街,促进校园周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农民就业和铺面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大力打造岷江小区商业街,为农民创业、就业开辟新渠道。加快城区商业街,特别是拆迁农民安置区市场的改造和上档升级工作,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经济持续繁荣,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适合就业的岗位。

  (二)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失地农民就业观念培训力度,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推介就业制度,建议对推介2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就业的,政府不再承担推介责任,给心存依赖又缺乏努力的部分失业农民增加压力,促使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就业技能,从而提高政府推介就业工作的效率和实效。

  二是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加大订单式就业培训力度,这是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办法,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针对农村妇女和“4050”等特殊群体就业难的实际,开展适合他们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的适应力和竟争力。

  (三)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积极创业,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服务。

  (四)建立市场化的社会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村劳动力输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就业服务、劳动事务代理等为内容,以市场运行为基础,在政府指导下的职业中介组织,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找政府、找关系中解放出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