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报告(通用6篇)

时间:2014-02-02 05:44: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就业意向报告 篇一

我对就业的意向和展望

尊敬的招聘经理:

我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对贵公司的就业机会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拥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在学校里学习了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包括编程、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等。我相信这些技能将使我成为贵公司的有价值的资产。

首先,我对编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激情。在大学期间,我通过参与各种项目和课程,不仅学到了多种编程语言,还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熟悉C++、Java和Python等常用编程语言,并熟悉各种开发工具和框架。我相信我可以在贵公司的软件开发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公司的项目提供高质量的代码。

其次,我对数据分析和数据库管理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数据分析的项目,使用SQL和Python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也学习了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熟悉MySQL和Oracle等数据库系统。我相信这些技能将使我能够在贵公司的数据团队中发挥作用,为公司提供有关业务决策的重要数据支持。

此外,我对网络安全方面也有浓厚的兴趣。我通过学习网络安全课程和参与相关项目,了解了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我熟悉常用的网络安全工具和防御措施,并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我相信我可以在贵公司的网络安全团队中发挥作用,确保公司的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最后,我是一个积极、自律和团队合作的人。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团队项目,在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相信这些技能将使我能够与贵公司的团队成员和其他部门的员工良好地合作,并共同完成公司的目标。

总之,我对贵公司的就业机会充满了热情和兴趣。我相信我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我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使我成为贵公司的有价值的资产。我期待着能够和贵公司的团队一起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您对我的考虑。

此致

敬礼

473056

就业意向报告 篇二

我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和发展计划

尊敬的招聘经理:

我写这封信是为了表达我对贵公司的就业意向和未来发展的期望。我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拥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士学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在学校里学习了广泛的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调研、品牌管理、数字营销等。我相信这些技能将使我成为贵公司的有价值的员工。

首先,我对市场调研和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学期间,我通过参与各种市场调研项目和课程,学习了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我熟悉各种市场调研工具和数据分析软件,并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我相信我可以在贵公司的市场部门中进行准确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对品牌管理和推广也非常感兴趣。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关于品牌管理的项目,学习了品牌策略和品牌推广的基本原理。我熟悉市场推广的各种方法和渠道,并具备创新和执行市场推广计划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在贵公司的品牌部门中负责品牌管理和推广,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此外,我对数字营销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数字营销的项目,学习了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数字营销技术。我熟悉各种数字营销工具和平台,并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我相信我可以在贵公司的数字营销团队中发挥作用,为公司的在线营销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

最后,我是一个积极、细致和有创造力的人。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团队项目,在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我相信这些技能将使我能够与贵公司的团队成员和其他部门的员工良好地合作,并共同完成公司的目标。

总之,我对贵公司的就业机会充满了期望和激情。我相信我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我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使我成为贵公司的有价值的员工。我期待着能够和贵公司的团队一起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您对我的考虑。

此致

敬礼

就业意向报告 篇三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们对怀化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物流管理、国贸、人文教育、法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经济学系、社会管理等专业及系别中随机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二、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根据数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求职意向方面,有52.5%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就业,仅有2%的学生选择升学,这可能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主要的因素的酬薪待遇,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多少比较看重。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追求稳定的工作。在求职准备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程及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有62.5%的学生对其有所了解,说明大学生比较关心自己就业前景,作为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有33.3%的学生是通过努力学好的专业知识的方式去实现的,另外,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和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各21.7%。在就业观念中,有65%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大体的了解,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在面临就业时,22.5%的人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共同协调能力,而对于专业技能方面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就业需要方面,47.5的学生认为学校最需要提供的就业服务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就业信息,反映出的问题是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对这方面进一步加深,认为本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学生占62.5%,比例最少的是没有设为必修课,为7.5%,有45%的学生认为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最适宜的形式是形式多样的小型专场招聘月。在这次调查中让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校大学生的求职意向。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动寻求就业主,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就业意向报告 篇四

  日前,根据省厅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领导安排,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深入各二级学院和广大毕业生当中,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广泛调研。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以及毕业生的真实经历和复杂心态,对大学生的求职与择业的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向我校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研。调研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100%,最后采用资料统计、数据相关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

  三、调查分析

  1、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毕业生总人数为9803人,共39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毕业人数8886人;非师范专业21个,毕业人数1117人;外省生源272人。

  2、就业意向分析

  在调查的160份问卷中,有77.5%的学生认为当前广东省的就业情况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有60%的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基本满意;有56.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应什么样的工作;有32.5%的学生选择工作是首选薪资待遇;有53.8%的学生认为从事职业的期望值专业对口、但不强求;有54.4%的学生择业的方向是去国有大中型企业择业;有58.8%的学生认为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是工作稳定、工作体面;有58.8%的学生就业主要选择中小型城市;32.5%的学生地域选择是回生源地就业;40%的学生到省外就业的主要障碍是需要照顾家人;45%的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是经验不足、怕担风险、缺乏启动资金;46.9%的学生到中小型企业就业最担心的是工作不稳定、担心二次择业、没发展前途;34.4%的学生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网络招聘;42.5%的学生为了获得理想工作、选择考研;37.5%的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3000—4000之间;43.8%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29.3%的学生认为政府和事业单位拿出更多的岗位招聘毕业生、引导高校毕业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四、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论,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表示无所谓态度,毕业生应该积极调整就业观念,放松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找工作的状态中去。同时学校、政府、社会各界要多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就业意向报告 篇五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尤其是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不景气,工作岗位减少,众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环境导致的,另一方面源于于毕业生个人因素。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个人定位不合理、对就业信息及政策了解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今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超过600万,比07年高出100多万。

  然而从用人单位来看,09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有小幅增长,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选择在深京穗沪这四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这说明在当前国家对大学生到西部发展的“西部计划”政策鼓励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国家政策出现错位,毕业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在2009年关于大学生最想去就业的单位调查中,50%的学生把考公务员排在第一位,20%的学生把事业单位排在第一位,20%的学生把国有大型企业排在第一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仍为大学生的首选,主要是认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收入稳定、福利好;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工资待遇较高。这说明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合理,在职业、行业选择上有盲从现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此次调查主要从大学生的求职地区选择;大学生的求职行业、职业选择;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及定位;大学生对就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这四个方面了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人文学院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出现的新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人文学院院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事实资料和建议。意向,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是特定行为发生前人们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就业意向是指就业主体(这里主要指大学生)关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方面的想法、考虑、愿望、态度,包括具体的职业、就业的单位和地区、就业环境的选择,工作薪酬的考虑等。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以定量统计调查为主的方式。调查的总体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06、07、08级的同学,采用分层抽样和定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法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各抽取90个样本,运用自填式问卷来收集材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58份,其中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为84.4%。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4.3%,女生占55.7%,三个专业中法学占38.2%,社会学占38.6%,公共事业管理占23.2%,三个年级中06级占26.3%,07级占36%,08级37.7%。本次调查总体有540人左右,样本容量大约占总体的50%,抽样时样本数量在年级、专业包括性别上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总结起来本次调查的样本有足够的代表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没有涉及05级的同学,主要是考虑到05级的同学即将毕业,就业已经是他们经历过了的事情,这样的调查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故而舍去。

  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总共涉及了26个问题,对就业意向进行概念操作化得到反映就业意向的四个主要的大指标:求职地区的选择、求职行业的选择、自我定位和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及态度。其中求职地区的选择由问题12~15四个问题得到,主要包括的变量有最想就业的城市或地区及原因说明、是否愿意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反映求职行业的选择的问题是10、11和16,包括变量有最想进入的行业及原因和首选的就业单位;问题6、7、8、9、19、21、22、26对自我定位进行测量,包括的变量有对就职薪酬的考虑、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做过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对决定自身就业成败因素的看法和现在进行的就业准备;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及态度由问题4、17、18、19、23、24、25反映得到,其中包括的变量有择业观念、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自己就业所持态度、对当前就业中存在问题的看法、首选的求职渠道和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另外问卷的开头5个题反映的是背景情况,包括的变量有性别、所学专业、所属年级、家庭所在地(农村、城镇、城市)和家乡所属地区(东部、中部、西部),这些问题主要作为自变量来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地区的学生就业意向的区别。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主要用到的分析方法有基本的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

  (四)研究类型

  本次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向做一个基本描述,其中涉及较少的原因解释。

就业意向报告 篇六

  “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经确定单位的比例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硕士的初次落实率下降幅度最大,本科生的下降幅度最小,北大就业报告:金融危机对硕士就业冲击最大。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

  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北京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发表了名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报告。从2003年开始,丁小浩教授与同事们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每隔两年,他们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一次调研并发布相关报告。

  从今年6月开始,丁小浩教授与同事们对全国20多所各类高校的大约两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者认为,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此次发布的报告综合了从2003年开始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四次调查数据,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初次落实率下降明显硕士生下降幅度最大调查显示,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指全部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读研”和“出国”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形状的趋势,从2003年的59.8%上升到2005年的69.9%,再上升到2007年的71.1%,而2009年下降到65.0%。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都在50%以下,而2009年的比例则为34.6%,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

  各层级的毕业生的初次落实率也呈现倒“U”型。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落实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硕士,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其次是博士,下降了13.2个百分点;第三是专科,下降了5.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本科,下降了4.4个百分点。

  调查特别分析了专科初次落实率下降的原因。在2003~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有利地拉动了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的就业,因此社会对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较多。但是,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最大,因此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这可能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和大专毕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与以往一样,毕业生的起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毕业生的名义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按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调整的话,2009年的2013元比2003年的1569元有了明显的提高。调查分析,2009年平均月起薪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上升。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性别因素对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也很显著,男生起薪水平高于女性。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工农医专业上。2009年男性毕业生的初次落实率为69.6%,而女性为60.1%,相差9.5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466元,而女性为2242元,相差224元。

  丁小浩教授认为,从初次落实率的变化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2009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全年的GDP增长不超过10%。这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初次落实率产生不利影响。

  国企重新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对比四次调查,这个数据有了明显的变化。2007年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私营企业,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10.7%,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4.2%,2007年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但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下降到26.9%,退居第二位。

  2007年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学校,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23.1%,2007年降至5.4%,但是2009年回升到7.6%。同样,在2007年前国有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2009年有很大的反弹,从2003年的34.5%下降到2007年的23.5%,而2009年回升至34.3%,重新回到第一位。此外,三资企业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接近10%。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国有单位的比例普遍上升,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有下降。“某种工作单位就业比例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丁小浩教授说。她分析,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就业政策,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都是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使得国有单位的比例上升;二是因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机会显著减少,国有单位就业岗位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得国有单位的相对比例上升。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结构产生影响。丁小浩教授说,由于政府对就业的重视和干预,高校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部门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而私营部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是毕业生就业首选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丁小浩教授说,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

  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依然最低,为64.8%。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尽管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大,但从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丁小浩教授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的严重,经济不发达地区和部分就业岗位很难对高校毕业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虽然政府推行西部大开发计划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政策,但依然从根本上难以补偿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基本态势。”丁小浩教授说。

就业意向报告(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