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太清宫导游词【精彩6篇】

时间:2012-09-06 06:34: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一

青岛太清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道教宫观。太清宫始建于公元1663年,是清代皇室和地方官员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也是崂山道教的重要圣地。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太清宫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特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太清宫的历史。太清宫原名"南山观",是明代崂山道教中心之一。清代康熙年间,太清宫重建并更名为"太清宫",成为清代皇帝祭祀的场所。太清宫的建筑均按照明代的风格和规模进行修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明代道教建筑群之一。在太清宫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经历战乱和毁损,但经过多次修复,太清宫得以保存至今。

其次,让我们来欣赏太清宫的建筑风格。太清宫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气势宏伟。山门高大雄伟,门额上镶嵌着金色的"太清宫"三个大字,显得庄严肃穆。大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殿内供奉着道教神像,左右两侧有龙柱和凤柱,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魅力。后殿是太清宫的最后一座建筑,殿内供奉着道教神仙,殿前有一座小池塘,映衬出宫殿的壮丽景色。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太清宫的文化魅力。太清宫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瑰宝,它融合了崂山道教和明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太清宫内,您可以欣赏到许多道教文化的遗迹和艺术珍品,如古代经典文献、石刻碑文和道教绘画等。此外,太清宫还是一处优美的风景胜地,您可以漫步于宫内的花园和山坡上,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结束之前,请大家务必注意保持宫内的安静和整洁,尊重太清宫的历史和文化。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您在太清宫的参观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二

青岛太清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道教建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道教建筑群之一,太清宫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太清宫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参观注意事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太清宫的建筑风格。太清宫的建筑均按照明代的风格进行修建,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典型的古代宫殿建筑风格。宫门高大雄伟,门额上镶嵌着金色的"太清宫"三个大字,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主体建筑由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宏伟壮观。大殿内供奉着道教神像,左右两侧有龙柱和凤柱,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魅力。后殿供奉着道教神仙,殿前有一座小池塘,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

其次,让我们一起感受太清宫的文化内涵。太清宫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瑰宝,它融合了崂山道教和明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太清宫内,您可以欣赏到许多道教文化的遗迹和艺术珍品,如古代经典文献、石刻碑文和道教绘画等。太清宫还是一处优美的风景胜地,您可以漫步于宫内的花园和山坡上,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参观太清宫时,请大家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请保持宫内的安静和整洁,尊重太清宫的历史和文化。其次,遵守参观规定,不随意触摸和破坏宫内的文物和建筑。再次,遵守导游人员的引导,不在禁止拍摄的区域拍照。最后,如有需要,可在宫内的休息区休息和补充水分。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您在太清宫的参观中度过愉快的时光!祝您旅途愉快!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崂山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素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太清宫坐山拥海,拥有“北国江南,世外桃源”的景色,天下无二,还有它的古树奇花,世之罕见。

  教崂山太清宫在先秦时期就被称为海上仙山,后被历史上称为道教圣地、道教发祥地等等。这些称号说明崂山在道教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崂山太清宫自古以来就为道家所向往,据记载,自先秦以来到崂山游访传道、住持宫观的著名道长就有张廉夫、李哲玄、刘若拙、邱处机、刘处玄、张三丰、徐复阳、李志明、齐本宁、刘志坚、耿义兰、孙玄清等12位,其中,除张廉夫、刘志坚以外,其余10人均受过皇帝的敕封,可谓声名显赫。

  崂山太清宫是建立在我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海滨道观,也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号称“海上名山第一”。开山始祖张廉夫自公元前140年,初创太清宫,到现在已近有2150余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仍保留着道教建筑的典型风格。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太清宫道长须髯苍眉、精神嬵澹携一身修行人的道骨清风。他告诉我们,宫后老君峰上的铜铸老子像高50米,由万斤纯铜铸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老子铸像。随登山仰望,只见凌空而立的千古哲人,须髯飘拂,目光如炬,仿佛已参透世间万事万物的天理玄机。

  这里是太清宫牌坊,1997年太清宫出资修建,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为四柱三门式。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起到了标识引导、空间分界、装饰美化、纪念颂扬的作用。

  崂山太清宫仪门,太清宫居崂山东南端,由宝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 "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阆"字意为"空旷",庄子外物曾记"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宽阔;"苑"指花园,"阆苑"则指具有"阆风的花园",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隐《李羲山诗集》中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妻)鸾"。"阆苑圣德 "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现在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大门比以前更加宽敞大方。这个门是20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开放。大门为重檐庑殿顶建筑,也称"山门",这一名称还保留着当初道众聚于山林隐修的痕迹。来到宫观,仙、俗相分的标志就是宫观的山门,按照道教的说法,跨过山门,就意味着踏进了仙界,与立于山门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别、仙俗之别。

  太清宫内生长着200多棵古树,棵棵都在千年风雨中修炼成圣成精。横卧在山门一侧的“唐榆”,树龄已达1200余年,相传是唐末普济真人李哲玄亲手种植。一千余年的风雨挣扎,倒下的树身已虬曲如龙,时光的沧桑在树根处凝固成一圈叠一圈的“龙图”,而最终崛起的躯干又凌空而升,苍然成荫。人们站在已被称为“龙头榆”的树下,心怀敬意地仰望18米高空的苍郁,虔敬地抚摩150厘米粗的树径,他们在仰望、抚摩中默默祈祷着命运的福音。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棵2150年树龄的汉柏,它流线型树身一色苍白,直矗云霄,恰似一位白发千丈的圣哲,阅尽千古风云。汉柏相传为太清宫开山始袓西汉张廉夫手植,古柏中心已空。在主杆一侧,一棵100余年的古藤凌霄蜿蜒而上,直达苍穹。站在这走过了千年又千年的“古柏盘龙”的奇景下,任何孤寂的心灵也会被这千古生命惊醒,任何木然的表情也会在此绽放笑容。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钟楼和左手的鼓楼。俗话说,"晨钟暮鼓"。钟鼓是为了给道士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要偷懒。

  钟鼓楼后有两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这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

  元辰阁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

  两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备,喜怒各异,或持枪剑,或抱琴执笏,各显神通,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

  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但八仙的产生与定型却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他们凑成一个班子是在元代,而这个班子的定型却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这显示了民间造神的随意性。

  太清海湾:崂山太清宫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更是风靡先秦两汉方仙道活动中心之一,历朝历代均有高道大德之士在此居住修行,更为崂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四

  岛太清宫又称下清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

  太清宫现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

  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写红衣女子绛雪,幻为宫中耐冬化身。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

  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

  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当月夜,天风海涛,空明一片,崂山胜景"太清水月"即此。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五

  太清风景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部,从青岛市区沿湛流干路东行40公里即可到达。景区是以著名庙殿太清宫来命名的,简称太清景区。景区坐落在宝珠山下,宝珠山的7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这一临海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宝珠山的主峰称为“老君峰”,它的左边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边依次是“重阳峰”、“螺桃蜂”、“西王峰”。这7座山峰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

  南面海湾,名为“太清湾”,又有暖湿气流不时从海上送来,使这里形成了亚热带气候环境,所以人们称这里是“崂山小江南”。从传统的风水学分析,这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在崂山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茸,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间150多间。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久的道教文化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食好的生存环境。这里又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分支—寺庙园林在崂山最早形成风格体系的地方。

  游人可以看到这里不仅生长着暖温带植物,而且长有大量的亚热带植物,如茂密的竹林、青翠的茶园、棕榈、广玉兰。红糖等。更可贵的是这里生长着大量的古树,是整个崂山风景区内古树名木分布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 篇六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而今可数者有十七处,最著名的就是太清宫。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规模。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

青岛太清宫导游词【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