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精简3篇】

时间:2019-03-07 07:10: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和收藏品。

法门寺博物馆始建于唐朝,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博物馆展览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陈列着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艺术品。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法门寺的历史。法门寺建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僧侣和信徒。唐朝时,法门寺还曾多次被皇帝亲自下旨维修,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参观博物馆的收藏品。在博物馆的佛像陈列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佛像,包括金刚菩萨、阿弥陀佛等。这些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

在法门寺博物馆的经文展示区,我们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经文。这些经文写在绢纸上,使用的是当时的特殊墨水,保存至今仍然清晰可见。这些经文记录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研究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唐代的佛教文化艺术品,如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器等。这些艺术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在参观博物馆时,请保持安静,尊重宗教信仰,不要触摸展品,遵守参观秩序。同时,博物馆内设有导览图和标识牌,可供参观者参考。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是一座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佛教文化。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佛教的智慧和艺术之美。谢谢大家!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 篇二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座博物馆的独特之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法门寺的建筑风格。法门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寺庙建筑,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藏族的特色。寺庙内有大殿、塔楼、钟楼等建筑,每座建筑都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在博物馆的展览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佛教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包括佛像、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像,这些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博物馆展示了保存完好的古代经文,这些经文记录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研究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博物馆还展示了佛教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佛陀的生平事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参观博物馆时请保持安静,尊重宗教信仰,不要触摸展品,遵守参观秩序。同时,博物馆内设有导览图和标识牌,可供参观者参考。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是一座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佛教文化。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佛教的智慧和艺术之美。谢谢大家!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 篇三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的考古发现中,法门寺地宫无疑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1987年4月,2000多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法门寺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您可以瞻礼佛祖真身舍利,欣赏大唐皇室的奇珍异宝,追寻法门寺千年文化,领略古老文明的风采神韵。

  法门寺概况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宝鸡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地势坦荡,风景秀美,正如古诗所天:“面太白而千叠云屏,枕清渭而一条翠带。”这里距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仅数公里。另外,周边还有周公庙、五丈原、石鼓山、钓x台等诸多人文景观。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3000年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雄伟壮观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就坐落在这块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门寺创建于汉魏之际。佛典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释迎牟尼佛祖灭度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笃信佛教,并宣布佛教为国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别刻在全国许多地区的石头上,希望能代代相传。他最大的弘法活动是跨国传教弘法。

  阿育王开启了佛祖8个舍利塔中的7塔地宫,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区和国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据佛经记载,中国得19处,法门寺为其中第5处。因此,法门寺最初又称阿育王寺、无忧王寺。

  汉魏之际,丝路西去,佛典东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见扩展。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为佛教开始。如梁启超所言:“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陇西行之枢纽,东西交通之要冲,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西北少数民族进人中原的必经之途,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带。自然成为事实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吸收,发展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佛指舍利的埋藏创造了条件。法门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这时由西域高僧带来造塔供奉于此。

  记载,法门寺宝塔建于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法难波及法门寺。这次灭佛表面看是释、道两教的斗争,而实质上还是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说明了此时佛教发展太快和寺院经济的异常膨胀,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可与唐时的繁盛同日而语,但仍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据《扶风县志》记载,宋徽宗曾为法门寺题写了“皇帝佛国”的寺额。

  明代时,法门寺己无昔日的繁荣景象。1472年后铸造大钟,“法门晓钟”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朽崩,1579年,人们动工在原址上重建宝塔。这次重建为当地百姓集资,其间,因为工程浩大,灾荒连年,建塔经费极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残塔时,曾发现一块明代砖上刻有“塔上缺米面”的字样,一块刻有“法门寺修砖塔,头层缺少砖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资财,共成圣事”等。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当时工程的艰难。后来由于官府的支持,建塔工程最终在1609年得以圆满结束。

  清代时,清政府对法门寺做了适当的保护和维修,但未顾及真身宝塔,对其隐患视而不见。1654年夜半时分,甘肃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风地区,法门寺真身宝塔塔身向西南方倾斜,塔体出现裂缝,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体重心偏离则达2米之多,塔上小佛龛内一些佛像纷纷坠地。这次重创,为宝塔在300余年后轰然崩塌埋了隐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余波累及扶风,真身宝塔塔身裂缝进而扩大。1981年8月乃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人棱十八级砖塔在经历了近仰)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成为奇观。

  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原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的4枚佛指舍利和2000余件大唐皇室珍宝。这批国之瑰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这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继半坡、秦兵马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对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术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导游词【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