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

时间:2018-03-06 02:45: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

  【咏怀古迹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无限风光绿荫间。

  奇草茵茵铺紫陌,异葩馥馥隐深山。

  几声杜宇报春到,半缺冰轮催客还。

  仗竹亲身临此地,赋词把酒醉乡关。

  【咏怀古迹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谋足智一军师。

  三分天下识当远,六出祁山恨未时。

  黄雀空啼曾遗忘,翠松着意在追思。

  崇高风范万人仰,垂宇鸿儒岂可疑。

  【咏怀古迹三】

  红楼一梦入朱门,孽债奇缘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黄昏。

  堂前黼黻均无色,座上珠玑皆丧魂。

  成败辱荣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评论。

  【咏怀古迹四】

  铁马金戈擒虎豹,骊山脚下土陶宫。

  钩连错落千环里,起伏翻腾万象中。

  叱咤风云堪壮士,纵横玉宇亦豪翁。

  项刘举义山东乱,就此辉煌不再同。

  【咏怀古迹五】

  周郎妙计安天下,用火烧营卓识高。

  顷刻巨舟烟作烬,霎时顽敌贼唯毛。

  指挥若定匡吴国,决策从容破魏曹。

  今日缅怀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赏析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3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内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4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诗文解释】

  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武侯祠紧紧相邻在一起,君臣一体祭祀相同。

  【翻译】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永安宫。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华仪仗,野寺中隐约能回忆玉殿行宫。

  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筑巢,逢年遇节祭祀时村翁来上供。

  武侯祠庙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词语解释】

  蜀主:指刘备。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诗文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与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杜甫《咏怀古迹》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