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优秀3篇)

时间:2013-06-09 07:31: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 篇一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地球上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还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地理知识,制定了以下的期末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复习地球的自然环境(预计用时2天)

1. 复习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包括地壳构造、板块构造和地球的运动方式等内容。

2. 复习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包括气候带和气象要素等知识点。

3. 复习地球的水文和水资源,包括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内容。

4. 复习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

第二阶段:复习人文地理(预计用时3天)

1. 复习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内容。

2. 复习农业和工业,包括农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等知识点。

3. 复习交通和通讯,包括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等内容。

4. 复习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知识点。

第三阶段:复习地球上的资源利用(预计用时2天)

1. 复习地球上的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内容。

2. 复习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知识点。

3. 复习地球上的农产品和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作物种植和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第四阶段:综合复习和总结(预计用时3天)

1. 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可以通过做题、讨论或者制作知识卡片等方式进行巩固。

2. 总结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3. 回顾整个学期的地理学习,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下个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的复习计划,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取得好成绩。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 篇二

地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地理知识,制定了以下的期末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复习地球的自然环境(预计用时2天)

1. 复习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包括地壳构造、板块构造和地球的运动方式等内容。

2. 复习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包括气候带和气象要素等知识点。

3. 复习地球的水文和水资源,包括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内容。

4. 复习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包括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

第二阶段:复习人文地理(预计用时3天)

1. 复习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内容。

2. 复习农业和工业,包括农业发展和工业布局等知识点。

3. 复习交通和通讯,包括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等内容。

4. 复习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知识点。

第三阶段:复习地球上的资源利用(预计用时2天)

1. 复习地球上的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内容。

2. 复习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知识点。

3. 复习地球上的农产品和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作物种植和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第四阶段:综合复习和总结(预计用时3天)

1. 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可以通过做题、讨论或者制作知识卡片等方式进行巩固。

2. 总结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3. 回顾整个学期的地理学习,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下个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的复习计划,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取得好成绩。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 篇三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

  期末考试将至,需要复习的内容如此之多,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呢?下面为大家推荐的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是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球体

  2.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在我国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4月16日,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象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4. 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 北N南S东E西W

  6.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 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 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9. 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10. 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11.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由于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3.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4. 东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他们的中央经线是180°经线。

  5. 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

  6. 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7. 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和东侧的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当飞机或轮船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退一天,反之,日期要进一天。

  第四课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东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

  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

  1.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 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第二课地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第三课地图的应用

  如今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新型地图,如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

  1. 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4.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5. 四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和北冰(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6.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二课海陆的面貌

  1.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东是平原和高原。

  2.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亚洲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南美洲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非 洲

  3. 地处太平洋西岸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比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高2190米。

  第三课海陆的变迁

  1.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 地壳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形成的五大连池

  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

  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3.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4.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5.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大西洋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7.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

  3.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云层运动的状况的图像。

  4. 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周)报”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3.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 纬度位置是指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三课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个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雨季”。

  5. 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

  第四课世界气候类型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降水很多,气候湿润,有的地方降水极少,气候干燥,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 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高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性大陆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 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5. 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其后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 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

  4.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5.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气温下降约6℃。

  第六课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2. 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计划书上册(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