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优质6篇】

时间:2014-05-04 02:14: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讲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好奇心。

2.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邹忌、齐王和谏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并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

3.解读主题和寓意(20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让学生思考文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以及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如:如果你是邹忌,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这个故事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总结(5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概括整个教学过程,并强调学生在本次课堂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主题和寓意的理解,以及对于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想象。

2.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教师介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邹忌、齐王和谏者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评价。

3.解读主题和寓意(2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个人思考(15分钟)

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写作,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可以通过口头演讲、PPT展示或写作形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在本次课堂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分享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主题和寓意的理解,以及对于个人思考的深度和独特性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

  学习内容与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____,市朝: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

  9、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间__________,期年__________

  10、朝于齐:朝__________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而__________暮寝而思之而__________时时而间进窥镜而自视,而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之__________吾妻之美我者之__________王之蔽甚矣之_________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之__________问之客曰之__________由此观之之__________燕赵韩魏闻之之__________

  以:自以为不如。以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于:臣之客欲的求于臣,于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于_________此所谓战胜于朝庭于__________皆朝于齐于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篇章理解

  1、内容概括:文章生动地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讽,讽喻;谏,指批评意见。

  2、结构:第一部分(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特点

  三人回答邹忌的话,内容相同,语气明显不同。

  妻:因偏爱,表示一种十分肯定,__________口气

  妾:低微的地位,卑怯,__________心理

  客:不用强烈的反问,平淡的肯定,应酬,逢迎的态度

  五、体验延伸:本文的劝说方式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基础知识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二、解释:

  (一)解释下列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能谤讥于市朝()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期年之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词类活用:(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三)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五)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式:)

  2、忌不自信(句式:)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式:)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式:)

  6、王之蔽甚矣(句式:)

  (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写出一个反义词。()

  (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邹忌:齐威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赵王问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5.下列各句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岁亦无恙耶?岁:收成

  B.哀鳏寡哀:怜悯

  C.振困穷振:救济

  D.是助王息其民也息:停止

  6.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而先问岁与民

  B.无衣者亦衣

  C.何以王齐国

  D.子万民乎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威后问齐使,先问齐国的百姓,后问齐国的君主表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B.威后认为钟离子是能帮助齐君使齐国百姓都有孝心的人。

  C.威后认为婴儿子是能帮助国君扶贫的人。

  D.威后认为子仲是帮助齐君“养其民”的人。

  8.翻译下列两句话。

  ①民亦无恙耶。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

  ①你(若毒之乎)

  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

  ③好像(仿佛若有光)

  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

  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

  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

  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

  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

  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

  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

  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

  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

  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