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

时间:2019-03-04 06:36: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

  节日有很多个,你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欢迎来参考!

  描写清明节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6、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7、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9、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0、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1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2、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4、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1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18、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9、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2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2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2、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3、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4、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描写重阳节诗句

  1、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5、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7、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9、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0、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1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8、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19、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20、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1、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4、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5、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6、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27、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9、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0、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1、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32、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3、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34、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描写七夕节诗句

  1、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埜《夺锦标·七夕》

  3、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陈迹晓风吹雾散。——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6、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7、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8、匆匆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9、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1、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2、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3、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14、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15、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16、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7、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1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9、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埜《夺锦标·七夕》

  20、乞巧双蛾加意画。——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1、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22、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23、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4、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5、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26、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7、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8、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9、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描写中秋节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8、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2、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5、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扩展:

  重阳节的简介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然后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然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然后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然后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然后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然后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陶渊明以隐居、诗、酒、爱菊出名;旧时士大夫,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然后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然后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而到唐代此俗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然后男子也佩带。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然后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清代以后,然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然后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清代京城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然后据说这是由头上簪菊之俗演变而来的。

描写各个节日的诗句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