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作文

时间:2018-06-09 07:30: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杜甫的作文(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作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杜甫的作文1

  我倚在床头,手里捧着语文课本,与杜甫对话。虽是假期,但书本还是要温习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看到这里,我不禁望向窗外,此刻也在下雨,不过这是夏季的雨,雨点很大,不停地敲打着玻璃,虽然没有强风的助威,但窗外的树影依然摇曳不止,它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杜甫的茅屋在风雨中摇摆的样子。看着看着,我的眼皮渐渐发涩,于是我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蜷进被窝里,沉沉睡去了。

  当我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时,我的嘴巴张大成了“O”型,我这是在哪?眼前竟是一所破旧的茅屋,屋顶的茅草稀少而杂乱。我正诧异,只见屋内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他一身土布衣衫,胡须凌乱,眉宇间似有无限愁意,口内正高声念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心中一亮,这不是“诗圣”杜甫吗?我急忙走向前去,高声喊道:“杜甫先生,请您留步!”杜甫望我一眼,惊奇道:“你是何人,缘何唤我?”

  “我非常喜欢您的诗,也很崇敬您。能见到您真令我兴奋。能和您聊聊吗?如果您不忙的话。”

  “战乱频频,民不聊生,我无田可种,无事可做,能有什么忙的呢?”然后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我明白,‘安史之乱’带给人民和国家太多的灾难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凝重的诗句足以见您深刻的情感。不过,话说回来,有句古话叫做‘国家不幸诗家兴’吗。这也更增加了您写诗的题材啊!”

  “这是什么歪理,国家兴旺发达,我们一们有诗可写,就如太白兄,赞美国家的美丽河山。再说,诗家兴衰怎能比国家兴衰,我身为大唐子民,只愿大唐国强民富,个人得失有什么重要的?”

  听了这些话,我心里感动极了,杜甫的一腔爱国赤诚比满腹才情更令人敬佩。

  “不过,既然你的心中这么凄苦,干嘛还要写这么凄苦的诗句?这样不是只会让你活得更痛苦吗?”

  “我是平民百姓的一员,写诗当然也要写我的兄弟姐妹,为他们代言。国破如此,还一味高唱快乐或缠绵,又有什么意义。那些为了附和权贵,说违心话的诗我写不来,也不屑写!”

  “嗯,您说得对,其实,畅所欲言,写己所思才是最快乐的。”

  “是啊,是啊!”杜甫捋着零乱的胡须,不住点头,看来这是他的心声。

  “杜甫先生,您不要这么愁苦,风雨过后才会有美好的天空,待‘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会再度繁盛的。”我望着他那始终拧着的眉头,于心不忍地安慰道。

  “但愿真如你所说。”听了我这句话,他的眼中闪出一丝期待的光芒,嘴角也禁不住微微上扬了。

  我也跟着他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关于杜甫的作文2

  在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唐诗。凝神聚视,仿佛隐约看到,在书的扉页中走出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手中的拐杖一敲,一本《诗圣人生三部曲》便呈现在眼前,老者消失了。

  良久,我方才醒悟,刚才的老者便是杜甫呀--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份欣喜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

  立志

  泰山巍峨,屹立在朗朗乾坤之间,其实如此磅礴,却仍然比不上一代诗圣的豪壮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么豪放不羁!此时此刻,他的思绪在无限翻飞,他设想着自己的宏伟蓝图--有朝一日能在诗坛上一展风采。无志不成材,正是他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一代诗圣,奠定了杜甫在唐诗上的深刻造诣。

  这份激情,我欣赏!

  自然

  杜甫不仅有李白的豪情四溢,他还有一种李白没有的柔情和细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盛唐之期,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让他无比陶醉,独自漫步江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流连戏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清爽的意境啊!杜甫的诗把美源自自然的观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份自然,我喜欢!

  爱国

  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杜甫少年时代的美好梦想。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祖国人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有以文人的眼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愤。他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一足”为人民安饱,不惜自己冻死。杜甫用文字,诗句抨击了没落的黑暗现实。他的爱国,又使他因收河南河北之事,写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复蓟北而欣喜若狂,可见杜甫对国家何等忠贞。

  这份诚挚,我独爱!

  合上书,掩面而思。杜甫,你的豪情壮志,你的轻柔细腻,你的忧国忧民,让我如此钦佩,如此崇敬。你蘸一笔浓墨,写下心中的供养。你是我心中的一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不愧为一代诗圣--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朦胧之中,那位老者的身影又浅浅显现,既而渐远离去。可最后的那一抹背影,永远在我的心海中,定格。

  关于杜甫的作文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人们对你的赞扬。

  回眸历史你是如此遥远而又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而又如此平凡。悲苦结束了你的一生,文章诗歌却延续着你的生命

  回忆儿时,初读罢你的《春夜喜雨》,字里行间浮现出一个阳光的你,我仿佛听见了你对春雨的赞美,也看见了你对自然的热爱。体会出你对生活的愉悦。然而人生是无情的,这黑暗腐朽的大唐王朝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拥有快乐,战乱不同意你似李太白般洒脱。因为历史选择了你,也只有你才能用诗歌记录下这段黑暗的历史。

  你也曾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鸿鹄之志,但上苍残酷,你空有满腹才华,却未有一个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当一句“忧端齐终难,澒洞不可掇”一次次浮现在我眼底,眼前仿佛出现了身着忧愁编制的衣裳,愁苦覆盖脸颊的你,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每声脚步里都透出沉重。但我明白明白你不是因为自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不顺,你忧虑的诗天下的苍生。

  当国都陷落你被俘虏后,你又开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你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你对这大唐王朝爱的深沉。但这表面无尽繁华内里却以千疮百孔的的大唐广厦并没有因为你的爱而逃脱坍塌的命运。你这短暂的一生,却见证了盛唐的繁盛与衰落。

  你的一生都在漂泊,被生活放逐,被苦难放逐,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束余光,就被这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潇潇的江畔。这世间也唯有蜀地的草堂才是你在这人间的唯一栖息地,在这你不再是诗人,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眼泪里,默默承受着幼子新亡的哀伤。

  一江怅惘的江水,一盏无眠的鱼灯,一个忧郁的诗人。我想起了你,你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喧嚣,也避开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

  杜甫,你是一颗星,照亮了大唐的夜。你是一幅画,描绘出人间的疾苦。你是一面旗,引领者我前进的方向。

  “草堂留后世,诗圣驻千秋。”杜甫,你的路平凡而伟大。

  关于杜甫的作文4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关于杜甫的作文5

  唐代诗人杜甫中年时期在成都一间草堂内定居,生活虽然很清苦,但十分悠闲宁静。

  初春的一天,大诗人杜甫叹道:“现在正是植物萌发的季节,要是能下一场春雨就好了!”老天像是听懂他说的话似的,过

了几天。雨就飘飘撒撒的下了下来。“哗啦啦……”的声音传入大诗人杜甫的耳中。杜甫朝窗外一看,目光随着雨和风落在小花、小草的身上,由于春雨的无私奉献,路边那刚开放不久、娇嫩的鲜花有点沾湿,显得沉重;不光是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那小草、树木,也都被装点的生机勃勃。而在乡间小路上,乌云黑的像碳,湖泊上偶尔经过一艘灯火璀璨的明船。

  诗人不由得联想到:“外面的花怎么美丽,想必明天锦官城里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了吧!嗯,明天锦官城里凡是种满花草的地方一定都是一片万紫千红了吧!”第二天一早,诗人早早的起了床,进了城。真的,锦官城里凡是有花的地方全是一片万紫千红!锦官城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看到这里,诗人不由得诗兴大发,吟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也就是现在的《春夜喜雨》!

  关于杜甫的作文6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便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就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于杜甫的作文7

  喜欢杜甫,并不包含什么价值取向,只因为他恰好迎合了我“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天性。我偏好于将杜甫称为杜少陵抑或是少陵野老,觉得这更有一分亲密感,更因为他恐怕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中国唐朝现实的代言人吧!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历尽安史之乱动荡艰辛漂泊的生活,又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的高超艺术技巧,因而创作出许多光辉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面貌,大胆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忧患意识,他的诗作也被后人誉为“诗史”。

  乘着思想的快马,我一路倾听他浪迹天涯的足音。

  泰山在杜甫“贵脚”踩着之后,顿时身价倍增。“岱宗夫如何?齐鲁青为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笔力浑厚,境界阔大,意象奇伟,这只有升平盛世中意气风发的诗人才能写得出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家长期颠沛流离,几经搬迁,后定居在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草屋,即有名的“杜甫草堂”。草堂风光绮丽,处处是翠竹、红蕖、杨柳、梅花、水鸥、黄鹂,杜甫或流连山色,或游览名胜。同时裴迪、高适、严武等故友也相继来到成都,互相寻访,饮酒唱和。所有这些,都使杜甫心情舒畅,诗兴倍增。“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是作者从现实世界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它以准确、精细的描写,营造出生动、逼真的境界。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或许是由于草堂的出现,杜诗多次打破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比如《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底,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洋溢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喜悦激情。谁敢断言,它会缺乏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艺术魅力?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等节度使60万大军兵败邺城,为了补充兵力,四处漫无节制、毫无法规地抓人。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住所,路上目睹这种社会惨象,写成两组新乐府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中把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人民从军的鼓励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

  杜甫于晚年漂泊在唐州,巧遇昔日的朋友,音乐家李龟年。李龟年“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迫于时代的感伤和身世的感伤,《江南逢李龟年》便从杜甫的笔尖滑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战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锋对峙,并称“李杜”。杜甫与李白的关系是难以用笔写清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冠盖满京师,斯人独憔悴”,(《梦李白》)杜甫那支“神笔”总也锁不住他与李白的莫逆之交。这也为后来者研究二位大诗人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

  我喜欢杜甫,说他独特,颂他不朽。

  关于杜甫的作文8

  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甫弃官以后来到四川,在成都郊外盖了一间草堂。

  一天,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来到成都,特地去草堂拜访杜甫。

  杜甫与岑参意外相逢,很是高兴,当下取出酒来吩咐家人设宴招待。可是,杜甫的妻子翻遍了所有的柜子,仅仅找出了两个鸡蛋、一棵葱。

  杜甫的妻子很为难。不料,杜甫却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家中有啥吃啥,咱们拿出所有的食物,以诚相待就是了。”

  不一会儿,杜甫家待客的第一道菜便端上来了。原来,这道菜是两个蛋黄做成的,而蛋黄之间又极巧妙地放了一根葱叶。杜甫十分热情地举起筷子,轻声吟道:“两个黄鹂鸣翠柳……”

  久别重逢,岑参见杜甫仍把自己当好朋友,立刻与杜甫举杯畅饮,备觉亲切。

  紧接着,第二道菜也端上来了。这道菜是用两个蛋清做成的,乍一看,让人觉得有点寒酸。但随着杜甫那“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吟出,这道菜便别有一番情趣了。

  第三道菜是杜妻用一大截葱白做的,看起来并不怎样,可它在大诗人眼里却同样也有了生机。

  “窗合西岭千秋雪……”

  “妙啊!妙!”岑参一边品酒,一边赞不绝口。

  这时候,杜甫家待客的最后一道菜端上来了。岑参见状,惊喜不已,几乎与大诗人同时吟出第四句诗:“门泊东吴万里船。”

  原来,这第四道菜是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清水汤,而汤水上面居然漂荡着像船儿一样的两个鸡蛋壳。

  诗成酒毕,两人同时开怀大笑。从此,两个鸡蛋一棵葱一首诗,把两位大诗人的心牵得更近了。

  关于杜甫的作文9

  浩大的诗歌王国,才华横溢的诗人数不胜数,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他的破茅屋被风吹走茅顶时,杜甫还能喊出“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的话,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多么大气!尽管他一生过得艰难,尽管他遭受了无数挫折,但他没有意志消沉,无论何时,他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泪涕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把杜甫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和即日回到故乡的欣喜若狂都在字面上显现出来。杜甫虽然苦,虽然穷,但他的爱国心并没有减弱,尤其听到故乡收复的消息,几乎要飞回故乡。他的爱国心是炽热的,是值得肯定的。在那外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杜甫被迫离开了故乡,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回到故乡的喜极而泣令人感动。而现在,这种有情有义、热爱故乡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杜甫;当我远离故乡时,我会想起杜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已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滋润着我的灵魂。

  关于杜甫的作文10

  唐朝因为繁华多了些喧闹,喧闹的余音是凝重的叹息。世界被李白嘹亮的歌声无限放大,又被杜甫压抑的沉吟召唤得悄悄还原,最后聚敛成悲怆的质点。

  李白失意于现实,寄情于浪漫,因此他活得洒脱而豪放,即使爽朗的笑声夹杂着些许悲凉。

  而杜甫正好相反,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但这之间的狂飙巨澜让杜甫气喘吁吁。杜甫浪漫的绝望,只能锁定伤心的现实。他紧握手中与他同样正直的笔,注视着所有悲哀,透过繁唐的表象,他看到腐败的实质,拔开历史的风尘他预感到大唐正朦胧地走入朝代兴亡的循环。他不能不疾呼不能不呐喊,他的每一声疾呼都被人闻而惊心,他的每一声呐喊都使人振耳发聩。然而此时的君王,早已被轻歌曼舞声色犬马所腐蚀,无意中排斥着一切逆耳之声。文人大多善于并痴于幻想,而杜甫则较早地摆脱亢奋转入冷静,这正是他思想的高明和成熟之处。

  然而在杜甫的诗中并不一味地只有悲伤,杜甫真挚,这是大幽默的特质。如杜甫年届五十,坐客农人,说不出的苦,当索米不成空手而归时,“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愁颜面对愁颜面,是不应有的一模一样。再如写逃离安史叛军回朝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状窘境也是自嘲。读者此时有些想笑,但被悲伤笼罩了。“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是大幽默景象。后人如果在此发笑,笑声里已含满了泪水。

  杜甫把握了华夏的杠杆,立在诗歌的支点,缩紧眉头使劲一按,便把深藏于富丽堂皇的大唐撬上尤如明镜的万里晴空。局外人惊异于这种暴露的突然性和彻底性。以至于心中余悸在后代不断传承。杜甫将司马迁和屈原合二为一,这更让人深深折服。一种穿透万物的洞察力,一种广泛深入的沉思,一种至死不渝的赤诚,一种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种了出口成章的才气,被集中,被组合,被凝炼,轰然一声,杜甫的形象升华为永恒,仁人志士都向他看齐,他屹立在历史的中心。

  哭唐的泪水,一半源于杜甫。

杜甫的作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