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通用6篇)

时间:2018-02-01 01:25: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画龙点睛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先生的画家,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龙。他的画龙技法独特,栩栩如生,根据传说,看到他画的龙,龙便能活动起来。因此,他的画龙作品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天,张先生画了一幅龙的画作,画得非常精致,每一鳞片、每一条须都栩栩如生。然而,他觉得这幅画还是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停了下来。他想了很久,最终决定为画龙点睛。他用最细的画笔,轻轻地在画龙的眼睛中点了一点颜色。

不久之后,一阵阵微风吹过,画龙的眼睛突然睁开了,龙顿时活了过来。它从画中走出来,飞上了天空。张先生看着龙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感到非常高兴。他知道,正是他为画龙点睛,才使得这幅画作变得生动活泼。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画龙点睛”就是源自于此。它形容在一件事情中关键的一步,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像张先生为画龙点睛一样,只有在关键时刻给事物加上点睛之笔,才能使其更加完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都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事物点睛。只有在关键时刻,我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事物变得更加出色。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给事物点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一箭双雕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先生的弓箭手,他的箭术非常高超,每次射箭都能命中目标。他有一天听说,国王有一个难题,希望能找到一个能解决这个难题的人。

李先生来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告诉他难题是这样的:有两个敌人分别站在两边的山上,他希望李先生能一箭射中两个敌人,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先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他开始准备射箭。他拉满了弓弦,瞄准了左边的敌人,然后松开了手。箭飞向了目标,准确地射中了左边的敌人。然而,这个时候,箭头上的绳子弹了回来,将右边的敌人也射中了。

国王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他赞叹地说:“李先生,你真是一箭双雕啊!”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一箭双雕”就是源自于此。它形容一举两得,即一次行动同时达到了两个目标。就像李先生一箭射中两个敌人一样,他既解决了国王的难题,又展示了自己的箭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一举两得。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善于思考,找到一种能够同时达到多个目标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善于一箭双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鼓,敲战鼓;作,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经典成语故事 篇五

  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经典成语故事 篇六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