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精选6篇】

时间:2017-07-07 03:34: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名人故事 篇一:孔子的智慧与仁爱

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和仁爱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卓越的才智和渊博的学识。他鼓励学生们追求真理,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仁爱精神是他最引人瞩目的品质之一。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和谐相处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他的仁爱理念在《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后世追随者们的宝贵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强调了自律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他教导学生们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孔子的智慧和仁爱精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赞誉和尊重。他的思想被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名人之一。他的智慧和仁爱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世方式都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古代名人故事 篇二:司马迁的坚韧与智慧

司马迁,古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编年体史书《史记》的作者。他的坚韧和智慧使他成为古代名人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真相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曾被判徒刑,被迫在监狱中度过长达十年的时间。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的事业。他利用监狱中的时间来进一步研究历史,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著作。最终,他成功地完成了《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司马迁的智慧和才华也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中。他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审视历史,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他的《史记》不仅是历史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杰作。他的文笔优美,表达方式生动,使得他的著作在古代名人中独树一帜。

司马迁的坚韧和智慧使他成为了古代名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史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故事鼓舞着后人不畏艰难,坚持追求真理和知识。他的智慧和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古代名人故事 篇三

  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程门立雪

  宋朝时,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他拜程颐为老师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一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守门的告诉他们,程老夫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寒风打在他们脸上,两人都冷得发抖,可他们还是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他们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古代名人故事 篇四

  姬侨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古代名人故事 篇五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 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 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 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 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 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 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 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 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 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 才实学的诗人。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古代名人故事 篇六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古代名人故事【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