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精选3篇)

时间:2018-06-03 04:12: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篇一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典故,讲述了一个智谋过人的人利用计谋诱使自己的敌人相互争斗的故事。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和戏剧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智慧和智谋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其中,齐国和楚国是两个势力强大的国家,互为敌对。齐国的君主孟尝君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深知齐国无法与楚国正面交锋,于是决定利用计谋来削弱楚国的实力。

孟尝君假装向楚国投降,并把自己的妻子作为质子送给了楚国的君主。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利用楚国君主对他的信任,不断挑拨楚国内部的矛盾。他故意传达一些虚假的消息给楚国君主,让他误以为自己的大臣有叛意。同时,孟尝君也通过各种手段煽动楚国内部的不满情绪,使其内部矛盾不断升级。

最终,楚国内部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原本团结一致的楚国大臣们开始相互猜忌和争斗,使得楚国的实力大大削弱。孟尝君见势不妙,立即派人救出自己的妻子,并带领齐国军队进攻楚国。由于楚国内部已经陷入混乱,楚国无力抵抗,最终被齐国攻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谋可以战胜武力。孟尝君利用计谋和智慧,成功地削弱了楚国的实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利用智慧和计谋的领导者。这个典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面对困境和强敌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篇二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利用计谋破坏了敌人的联盟关系的故事。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文学作品和戏剧中。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彼此之间争夺地盘和权力。其中,齐国和楚国是两个势力强大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为了对抗强大的齐国,楚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齐国的君主孟尝君深知自己的国力不足以与联盟抗衡,于是决定利用计谋瓦解这个联盟。

孟尝君派遣使者来到楚国,假装向楚国投降,并且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礼物。楚国的君主非常高兴,他对孟尝君表示了极高的信任,并且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然而,孟尝君并没有真心投降,他利用楚国君主的信任,不断挑拨楚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孟尝君故意传达一些虚假的消息给楚国君主,让他误以为其他国家的君主有叛意。同时,孟尝君也通过各种手段煽动楚国内部的不满情绪,使得楚国内部的团结瓦解。最终,楚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破裂,联盟解散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谋和计谋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孟尝君利用计谋和智慧,成功地瓦解了敌人的联盟,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典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困境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智慧和策略,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篇三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史记·周本纪》

  【翻译】

  周幽王有一个叫褒姒的妾,非常宠爱。这个褒姒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笑,大概就算是个"冷美人"吧。为了让褒姒笑一下,周幽王使尽了招数,什么法子都试验过了,就是不灵。

  周幽王与周围其他诸侯国有约,一旦朝廷受到侵犯,白天以狼烟为号、晚上看不见狼烟就举火把,大概如果赶上下雨天就擂鼓,周围的诸侯见到或听到信号后必须马上来援救。有一次情报有误,守城的士兵以为有敌进犯,马上如约点起狼烟求救,各地诸侯纷纷赶到城下救援。可是进犯的军队买有来,空紧张了一场。谁知看到这个场景,冷美人褒姒突然笑了,笑得那样开心、那样前仰后合。周幽王很觉意外——原来美人儿喜欢这一口儿!于是幽王有事没事地就点起狼烟,把各路诸侯诳来,为的是看褒姒一笑。几次过来,各路诸侯再也不相信原定的狼烟、火把,说什么也不来了。

  【释义】

  这是一个有关诚信的古老的故事,连同"狼来了"一起,都是教育小孩子,说瞎话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其实这则典故所说的,还表现出对不讲诚而信违约的惩罚后果。

  周幽王与可以承担救援的诸侯之间一定存在一种约定,当周天子受到军事威胁的时候,以点燃烽火的方式通知约定的另一方;而约定的另一方也有见信号即刻驰援的义务和责任。周幽王有一次大概是情报不准或是其他的某种原因,以为有军队来袭,所以如约向诸侯发出狼烟的信号,各路诸侯来到之后发现进犯之兵没有来——这在军事行动中也是常见的事情。履约的各路诸侯也没有因此而对周天子所施放的信号产生不信任感。可是当周幽王偶然发现这种误会可以博得冷美人一笑,于是他就不断在没有遭到军事侵犯的前提下点燃烽火,这种非出于军事需要的行为,违反了他与诸侯之间的约定。其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了约定的另一方各路诸侯也就因此而终止约定的继续履行,真的有事儿谁也不管了。这是一则很古老的由于违约带来的悲剧,对于我们现代生活仍具有警戒意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诚信的缺失往往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不履行曾经的承诺、爽约等这些对双方约定的漠视行为。比如不按约定时间赴约(包括早于约定时间也是违约的一种)。任何违约都会对双方有所伤害,但是对被动一方的伤害只是暂时的、一时一事的';而对主动者的伤害则有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朋友资源都是有限的,伤害了一个人极有可能会使周围一批人产生信任危机,用不了"长此以往"那么长的时间,就再也没有可以共事的朋友了。于是,不讲诚信的人最后必定沦落成为"无冕皇帝"——孤家寡人拉倒。

  烽火戏诸侯典故

  公元前782年,幽王姬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

  公元前771年(幽王13年),犬戎、申侯乘幽王游幸骊山,分两路出兵,直扑骊山行宫。当幽王正与褒姒开怀畅饮时,忽见敌兵云集,顿时吓得魂飞天外,急令点燃烽火召兵,只见狼烟四起,却不见诸候一兵一卒,幽王望眼欲穿,无奈之时,与褒姒上车随郑伯等人出后宫而去。申侯恐幽王逃走,急令兵将放箭,幽王和伯服死于乱箭之中,褒姒被犬戎兵将俘虏,献给戎王。

  相关诗句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

  骊山高不极,上有百尺台。

  妖姬博一笑,举火诸侯来。

  但谓当时戏,讵尔成祸胎。

  无何构戎难,辇遒蒙尘埃。

  火即再三举,四国兵互猜。

  宗周遂扑灭,黍离良不哀。

  千古存炯戒,兹台犹崔嵬。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典故(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