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优质4篇】

时间:2011-06-07 04:37: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楚河汉界"。这个成语源自于楚国与汉国的界河,楚国在河的南岸,而汉国在北岸。两国势力互不相让,长期对峙,形成了"楚河汉界"的局面。

据史书记载,楚国和汉国之间的界河上有座小桥,桥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这座桥成了两国之间的分界线,楚国的士兵不能踏越桥来到汉国一步,汉国的士兵也不能踏越桥来到楚国。这个桥就像是界限的守护者,严格执行着两国之间的协议。

但是,一天,楚国的国王听说了汉国的一位美女绝世无双,心生欲望,便派出使者前去提亲。汉国国王知道楚国的用意后,便坚决拒绝了提亲请求。楚国国王怒火中烧,下令攻打汉国,要将那位美女掳回楚国。

楚国出动了大军,汉国也不甘示弱,双方在界河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进行到一半时,突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界河水位急速上涨,两军被困在了河中央。

这时,一位智者出现了,他告诉双方国王说:"天意如此,楚河汉界乃是上天所定,不可踏越。否则,将会招致天谴。"双方国王闻言,慌忙下令停战,撤退回国。

从此以后,楚国和汉国都遵守着界河的约定,不再跨越桥头。"楚河汉界"成为了一则成语,用来形容两方势力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也警示人们要尊重规则,遵循道义。

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尺瑜寸土"。这个成语源自于齐国的一个传说,寓意着珍惜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寸美玉。

相传,在齐国有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收藏了一块极为珍贵的美玉,这块美玉通体晶莹剔透,色泽艳丽,价值连城。商人十分珍惜这块美玉,每天都用尺来衡量它的大小,用寸来衡量它的重量,精心保管,不让任何人触碰。

一天,有一个贪婪的官员听说了这块美玉的传闻,心生贪念,便前去向商人借看。商人看出了他的用心,便笑着说:"尺瑜寸土,珍贵之物不可轻视。"官员听后心生怒火,便下令搜查商人的家,企图抢夺那块美玉。

商人得知消息后,便将美玉埋在了自家的菜园中,然后前去投案自首。官员搜查了商人的家,却找不到那块美玉,只好将商人绳之以法。商人受到了惩罚,但他却守住了心爱的美玉。

后来,商人被释放出狱,回到家中,发现美玉仍然在菜园中,丝毫未受损害。他深深感悟到了"尺瑜寸土"的含义,不管身处何地,都要珍惜身边的一切,不可贪心不足,更不可贪图外物。

"尺瑜寸土"成为了一则成语,用来形容珍惜每一份财富和每一寸土地,提醒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守住自己的底线。

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

,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

“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资料共享平台

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3、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4、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春秋战国经典成语故事【优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