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故事【实用6篇】

时间:2011-06-06 03:42: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达尔文的故事 篇一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自然历史学家,被誉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生物进化和物种起源的理论,最终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

达尔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国肯特郡的一个富有家庭,从小就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和自然科学,但更喜欢探索自然界的奥秘。1831年,他登上了一艘名为“贝格尔号”的船只,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之旅。在这段旅程中,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观察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种分布,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回到英国后,达尔文开始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发现不同地区的物种存在着适应环境的差异,并提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这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会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正式提出了进化论。这部著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反对。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证据的积累,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

达尔文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他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证明了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达尔文的故事 篇二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在19世纪,他提出了进化论这一震撼世界的理论,成为了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他曾在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深入研究物种的适应性和变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逐渐形成了进化论的基本框架。

达尔文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遭受了来自社会和学术界的种种质疑和攻击。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理论,并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最终,他的进化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成为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达尔文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真正的科学成就。达尔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达尔文的故事 篇三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达尔文将来也能从医,于是把他送到医学院学习。可是达尔文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亲非常生气,又送他到剑桥大学学神学。然而,达尔文仍然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正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蠕动,于是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逃跑。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了过来。看着这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达尔文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后来,人们把达尔文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命名为了"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参加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回来后,达尔文大胆地提出了"物种逐渐变化"的假设,摒弃了物种不变的说教,并在1859年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故事 篇四

  19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他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他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达尔文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学校剑桥大学走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紧接着,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版这部巨著。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达尔文本人认为“他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他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如:达尔文本人所写的著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本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达尔文的故事 篇五

  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遗憾的是,发现真理和发现者家庭的悲剧却重叠在一起了。1839年1月29日,达尔文同他的表妹埃玛在梅庄教堂举行了婚礼,埃玛是达尔文舅舅齐赛亚的小女儿,她聪明、美丽、温柔。达尔文16岁那年到梅庄乔赛亚舅舅家过暑假,开始了两人间纯洁、珍贵的友谊,达尔文结束了艰苦的环球考察后的第三年,同埃玛结成了伉俪。婚后,达尔文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埃玛为丈夫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但是,由于他们是表兄妹结婚,这就给家庭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达尔文结婚以后,埃玛一共生了10个孩子。其中,长女安娜·伊丽莎白,次女玛丽·埃莉诺和最小的儿子查理·弗林均幼年夭折。虽然他的其他7个孩子有幸长大,但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他的二儿子乔治、三儿子弗朗西斯、五儿子霍勒斯后来都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可是他们兄弟三人和终生未嫁的四女儿伊丽莎白均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乔治特别喜欢谈论别人的病痛,弗朗西斯被达尔文称为忧郁的小伙子,霍勒斯总说自己有病,伊丽莎白多疑,有时用装病来引起父母的同情。其他三个孩子:长子威廉、三女儿亨利埃塔和四儿子伦纳德,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但他们婚后却都没有留下后代。后人研究了达尔文的家庭,发现达尔文的祖父和叔父都长期患有医生无法诊断的神秘疾病,到了达尔文这一代也有十分明显的病态迹象,达尔文自己从中年起已得了一种折磨他后半生的精神抑郁症。由于近亲结婚,这种精神抑郁症终于可怕地在他的后代中保留下来。

  在达尔文同埃玛热恋的年代,人们已经根据经验模糊地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但这两个年轻人感情代替了理智,终于酿成了这场家庭悲剧。达尔文在《兰花的传粉》一书中明确指出:自然厌恶近亲授精,人类的繁衍也是如此。可惜他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为时已晚!

达尔文的故事 篇六

  在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曾用5年的时间环球航行)原版的英文日记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

  失策的达尔文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他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达尔文的故事【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