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精彩3篇】

时间:2016-08-09 03:27: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篇一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反思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最近,我和同事们尝试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即利用小缆车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们发现小缆车的设计虽然很有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比如,小缆车的速度控制不够灵活,学生很难调整车速来适应不同的实验要求。同时,小缆车的运动稳定性也有待提高,有时会出现偏离轨道的情况,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小缆车的设计,使其更适合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其次,我们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缆车的使用方法和实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小缆车,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实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最后,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在使用小缆车进行实验教学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次小缆车实验教学的反思,我们意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培养。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篇二

在我们学校,小缆车实验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欢迎。最近,我们开展了一次小缆车实验,取得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实验条件,比如改变小缆车的质量、斜坡的角度等,来观察小缆车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学生们发现了小缆车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了运动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还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找出了影响小缆车运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和猜想。

除了实验内容本身,这次实验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验中的喜悦和成就。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总的来说,小缆车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总结,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科学的基本原理,还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这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篇三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人通过对五上《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几次教学,体会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在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备课。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制作一辆小缆车,需要研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因此,上课前,起码得准备小车和铁垫圈,可是学具袋里只有小车,没有铁垫圈,怎么办?我只好请人帮忙,好不容易找齐了100个铁垫圈,却发现实验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只要在绳子上挂上一个铁垫圈,小车就飞一般往前跑。我就在小车上加了一个钩码,一试,不行,还是一直往前冲?怎么办?后来,终于想到可以用回形针代替铁垫圈,可是,在小车不加钩码的情况下,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可以开展了。然而紧跟其后的是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堂如何开展又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应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句话我时刻记在心中,但教学时我们又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去追求创新,那也是不适当的。经过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课时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安装小缆车;二是研究用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三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可是,这样的设计在试教时就被否定了,因为本课中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在李校指导下,我将三个实验并成了两个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得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当然,在试开小缆车的活动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另外,在实验后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的一个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最终订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说,它能为我在课堂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很大帮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科学课堂教学需要讲求艺术,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艺术家。

1、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及注意点,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答而自己把实验要求讲得尽量详细清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我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等等。其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科学,如果简洁性不强,对问题的重复叙述较多,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因此,只有 “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2、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较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问题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功底”不厚,变得措手不及。在这课上,有一个小组得出的答案是“用三个回形针就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在分析数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差距时,他们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可能是我们小组操作不当造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遗憾的是我怕时间不够,没有及时“抓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熄灭了。如果我在教学中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抓彩”,适时的点拨“那你说说你们哪儿操作不当?” 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天文学家卡乐·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一杯“饮料”给我的启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试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例: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进一步认识水,课本中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活动。在课堂上,我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可是却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

中,对我的引导并不感兴趣,而是各自在忙着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配制“饮料”。学生的一举一动被我看在眼里。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与举动呢?在以前我一定会停下来批评学生,强迫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上好这节课。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对配饮料很感兴趣呢?”学生们一致表示肯定。我又说:“那好,现在我们不往下讲了,你们就想办法配饮料吧!”学生们可高兴了!我又对他们提出要求:“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乱配,要带着问题去配,问题是:(1)通过配饮料,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水有什么本领?(3)比比看,谁的发现多?”问题提出后,各小组的学生纷纷开始自己组内的配制研究活动。十几分钟过后,我看到大部分小组已经结束了了自己的研究,于是接着问:“通过配制饮料,你学到了什么?发现水有什么本领?”这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水能溶解别的东西。”有的说:“是能溶化果珍。”有的说:“水能溶化白糖和食盐。”还有地说:“是没有颜色。”我趁势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学生解释:“因为果珍是橙色的,放在水里还是橙色的。如果谁有颜色,那果真就会变色了。”另一学生说:“我把红墨水放在水里,水变红了,而没有变成其它颜色,而且变浅了。说明水是没有颜色的。”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肯定,“你们说得真好!”这是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我发现谁没有味道,因为我配的糖水仍然是甜的。”“我发现水是透明的。”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我直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解释:“我把水放在绿色的瓶子中,看上去水是绿色的。其实谁是透明的,能看见瓶子那边。”“我也发现水是透明的,我把一块红色的水果糖放进去,在没溶化之前,我看得清清楚楚。”“我还发现水比油重。”我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他说:“我在水里放上油,油总是在上面。”我此时引导学生,“你们相信吗?不妨试一试。”学生们又动起手来,他们实践后高兴的汇报:“油真地在上面!”这是一个坐在前面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发现水不能溶化油。”他的发现让我特别的高兴,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今后还应该这样。”我还发现学生不光把精力集中在放在瓶中的水上,还注意了瓶外的水,一学生说:“水有浮力,我的饮料瓶能浮在水面上。”又一学生说:“水还会流,我不小心把水洒在桌面上,水就会流到地上。”我问:“其它东西会流吗?”他说:“不会。”另一学生站起来就说:“那可不一定,沙子也会流。”我借着这个契机,告诉孩子们:“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话音刚落,一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水在瓶子中无论怎样放都是平的。”我说:“这叫做水平面。”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看得出大家还有些意犹未尽,我对大家说:“我很高兴,同学们发现了水的这么多秘密。回去大家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什么?”

我的思考:

这是我的一节由失败变为成功的课,学生原来是在“偷偷”的配制饮料。现在是在我的支持和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即通过配制饮料,研究水的性质,使无目的的玩儿变成有目的的学,达到了玩儿中学的目的。学生配制饮料特别认真,而且还不断讨论、交流。教室里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在捣乱。由于我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摆正了师生的位置关系。我在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学会了自己去发现,去自主获取知识,虽然他们在表达时有些言语不规范,但这样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配制饮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从此切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对我来说,则由此悟到了教育教学的机制,学会了如何使用教材,体会到什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感受到以人为本给课堂带来的巨大活力。从而真正体现了把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建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