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随笔美文摘抄【推荐3篇】

时间:2014-05-04 02:40: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端午随笔美文摘抄 篇一

端午将至,清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菖蒲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五月初五举行,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端午节的习俗。据传说,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食粽、赛龙舟、挂艾草等各种习俗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还有一些地方会进行端午节的民俗表演,如舞狮、舞龙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粽子更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每一颗粽子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家里都会包一些粽子,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包,他们总是教我怎么包粽子、怎么绑粽叶,那时候的我总是乐在其中。每当包好粽子后,爷爷总会拿出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粽子,发出清脆的声音,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而爷爷奶奶包的粽子,总是特别好吃,吃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在这一天,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会涌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愿每个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都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享受到快乐的时光。

端午随笔美文摘抄 篇二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等,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后来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这成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粽子是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再用粽叶包裹而成,有蜜枣粽、豆沙粽、肉粽等多种口味,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做法和风味。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对屈原的一种缅怀。

另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龙舟是中国传统的赛船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龙舟赛具有舞龙、划龙船等多种形式,吸引着许多人前来观赛。龙舟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节日,每年这一天都会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感慨岁月的变迁。愿每个人都能在端午节这一天,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端午随笔美文摘抄 篇三

  所有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的。

  雪不会再来,寒冷回到了北方。鞋子丢进床肚,裤腿卷过了膝盖。可以到村东头的河湾里摸鱼了;女伢们站在屋檐下,看归来的燕子,在嫩绿的秧苗上飞远飞近。学,是要上的。推上铁环,在乡村小道上飞奔,小书包在屁股蛋上直扑。早先迎来的是六一。若能被选上公社汇演,妈妈会四处举债,到集市上扯回几尺布,油灯下一针一线的缝;选不上也不要紧,娘不嫌自己的崽儿。只是没了新衣裳穿,沮丧淡淡的掠上心田。好在过不了几天,端午节就到啦。

  端午前几日。天没亮,妈妈叫醒你。套上补丁褂子,光着脚,影子一样随妈妈身后,到邻村的圩塘里打芦苇。妈妈告诉你,那梢上的太嫩,粽子会被煮炸,下边的太老,味儿难出。就打中间的吧。我一片一片打,妈妈一叠一叠垒。叶是湿漉漉的。妈妈说,露珠儿还没醒哪,你碰碎了她们的梦。太阳刚漏弯弯的线儿,妈妈左手牵我,右手挎起装满粽叶的篮。朝家走。接下来,妈妈每天都会认真的摊晾粽叶。江淮之间的梅雨季来了,不晾是会长霉的。但端午节的前一天早上,妈妈又会把粽叶泡进水桶。傍晚时分,淘好的糯米被装进盆里,由大一点孩子端进小院,一家人围上来,热闹的包。小一点的孩子不会,妈妈耐心的教。

  端午当日,鸡叫三遍的时辰,爸爸摇醒了你。你要跟爸爸去南山采艾蒿了。你是光着脚的,爸爸说天黑道上的碎石多呢。你就钻进了床下,找出落满灰尘的鞋。南山很远,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在山岙处的小溪边,那艾蒿长的比我还高。爸爸从腰间抽出镰刀,像电影里侠客抽出佩剑,唰唰两下,便倒下一片。爸爸插回“佩剑”,把艾蒿捆出大小两捆,小的我扛。回家的路上,爸爸说,艾蒿到处都有,但屋后垄上的没有山里的好,山里又长在水边的就更好。我问为什么,爸爸仰头半天:反正...是你爷爷说的。一定是要趁着天还没亮,把艾蒿插上门头和窗框的。这时,妈妈已煮熟了粽子。屋里屋外,到处飘着粽子的味儿,并和着艾蒿的清香无限弥漫。连妈妈的衣裳、头发、手指都散发这些味儿......你会凑紧你的小鼻头,使劲的嗅,从清晨到夜晚,不

愿停息。直到今天,我始终认为:端午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的味道啊!

  学还是要上的,妈妈早把煮好的粽子和鸡蛋塞进你的书包,并叮嘱你,谁家伢子没带,送他几个。端午节的学校热闹,老师也好,把课间操给自由活动了。我们蹦蹦跳跳的、把自己的粽子分给没有的同学,和有粽子的同学比大小,最好玩的是所有伢子都掏出鸡蛋,相互轻轻的碰......看谁的坚固呢。

  前年端午节的早晨,还是学生的女儿背上书包打开了门,妻子说,带几个粽子吧?女儿未加思索脱口两字“不要”!让我想去很多......有一年的端午,妈妈来回跑了近百里山路,到江苏的亲戚家要回几斤糯米。那时伢子多,总得让大家都吃上几个吧。妈妈就在糯米中加了白米,感觉还是不够,又把上年存下的山芋干剁成丁,掺了进去。如今粽子花样多,蜜枣豆沙的、蛋黄咸肉的,比过去好吃了许多,孩子却闻都不闻。有年旱灾,庄稼没有收成。第二年的春节刚过,村里很多人就出去逃荒了。端午不会因为贫穷而不来的。只是连肚皮都填不饱,谁家还包得起粽子!就有传说在端午节的前几日流行:说某家庭殷实的主妇去圩塘打苇,忽然从苇丛中冒出一个“白胡老头”,告诉她,今年不让吃粽子了。妇人没理会继续打。“白胡老头”又说,回去吧,我在粽叶上按了三个手印,谁吃谁会生病的。妇人仔细端详粽叶,发现真有三个印儿,心里一阵发悚。待抬头寻找老人,白胡老头却瞬间消失。妇人吓得跑回家便卧床不起,最后还是把打来的粽叶送还圩塘才好。不信?今天你仍可以看到粽叶上的三个手印。但这肯定是智者编出的善良故事。贫穷年份,揭不了锅的端午节,家家都吃不上粽子,自有一种平衡的慰藉。没有攀比,心境自然踏实许多。节过与不过都是要离开的,日子继续朝下走。今年的端午又来了,眼看着这个我喜欢的节日,越来越没有什么味儿了,心里隐隐的痛。我不是恋旧的人。孩提时懵懂无知所经历的,今天一想起就会让你眼眶发热的事,我弄不清它的原由。像今天我依然不懂,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鸡蛋,艾蒿为什么要采撷于山水之间,并且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插上门头?连小时扎粽子的细长且结实无比的草类植物,我怎么也想不起它的名字。

  也许我真该遁入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境地了。只是我坚信端午节是有味道的,那就是母亲的味道!没有了母亲的味道,端午节将会沦为只是放几天假的事儿。

端午随笔美文摘抄【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