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评书散文【实用3篇】

时间:2016-02-06 05:43: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闲话评书散文 篇一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坐下来细细品味一番古老的艺术形式——评书。评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说唱艺术,通过说书人的讲述,将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英雄豪杰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评书曾经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小时候,我常常偷偷躲到邻居家的屋檐下,听着评书先生在那里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故事。那时候,我对评书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觉得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直到长大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评书的魅力所在。每当我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时,我就会找一张躺椅,听着评书的声音,慢慢地入睡。或许是评书中那种古老的气息,那种叙事的技巧,让我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评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食粮。通过评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那些英雄豪杰的风采。评书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心灵的净土,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安宁。

闲话评书散文 篇二

评书,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在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的冲击下,评书这种传统的说唱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评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依然有着自己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近年来,一些评书艺人开始尝试将评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一些新颖的节目,吸引了一批年轻的听众。他们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思维方式来讲述古代的故事,让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这种方式,评书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评书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库,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英雄豪杰的事迹。通过评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那些英雄豪杰的风采。评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食粮,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心灵的净土,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安宁。愿评书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传承下去。

闲话评书散文 篇三

闲话评书散文

  下班回家,门口换鞋之际,瞅见儿子躺在沙发上,和他打了声招呼,小子居然没理我。定睛细瞧,原来跷着个二郎腿,抱着个PAD正听评书。侧耳一听,是刘兰芳的《岳飞传》。爱人正在厨房忙晚饭,请示了一下,没什么要帮忙的,我也就乐得轻松,乘机偷个闲。走过去拍拍儿子的腿,示意他给我腾点空间。于是坐在一旁,靠着沙发,闭上双眼,和他一起听起来。正听得起劲,耳边也未闻“且听下回分解”,那评书声突然戛然而止,原来儿子把PAD关了。问他缘何一集未听完便不听了,他回答的甚是干脆:不想听了,想听再听。听罢不禁感慨,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有了网络,让这个世界彻底变了个样,就像这听评书,只要你有空,你想听多少集,就听多少集。只要你高兴,你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全凭你做主,完全不受什么限制。感受着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变化的同时,又不由怀念起那记忆中的评书声来……

  记得小时的广播评书,一天只播一集。一般都是早上一次,下午重播一次,除非是礼拜或节假日,早上那一场是没有耳福了,下午那场刚好是放学后的时间,就不能再错过了。回到家,赶紧把那学校的作业糊完,便迫不及待地打开那一台老式的半导体收音机了,先是快速的旋转机械旋扭,将那指针调到要听的频道附近,接着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来回转动旋钮,定要将它置于效果最佳的状态才肯罢手。然后趴在桌前,静静地等待那广播里评书的开场。听评书时,屏息静坐、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仿佛整个人的身心都沉浸在一种状态,当讲到《长坂坡》里赵云在那曹营浴血厮杀而七进七出时、《空城计》中诸葛亮独坐城头吓退司马懿时,似乎整个心都卡在嗓子眼里了。有时尿意来了,宁可小肚子被憋得一鼓一鼓的,也强忍着,生怕漏听了几句,半步也不愿离开。到了吃晚饭的点,母亲喊吃饭,若那评书还未听完,我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手里犹举着那还贴在耳边的半导体收音机,母亲常笑骂:“我儿读书若有此般境界,何愁将来考不取大学”。

  小时候,听过许多广播评书故事,有名的如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而印象最深,至今仍念念不忘的,还数听袁阔成大师的《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是我听的第一部评书,也许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大抵都会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吧。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没读原著之前,我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的认识就源于袁老的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之声。大师两年前离我们远去,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我也像许多喜爱听他评书的人一样,怀念袁老留给我们的那一段段经典,感谢他带给我们生活之余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书是一种民间艺术,是大众的娱乐。我不曾有过茶馆或者露天广场听书的经历,只是在影视的片段里见过一些零星的画面。却也曾听长辈说起过农村里听书的回忆:那是秋后的'夜场,庄稼收割拾掇完了,场地和人都清闲了。一张破旧的桌子,一盏孤零零的煤油灯,挤挤压压的人影,这里或那里偶尔闪现着火柴点烟划出的红火。天上的月亮,那白里透着青的月光像洒在人们身上的凉水,好些人衣服薄了些,却宁可哆嗦着也舍不得回家添换。嚼着自家炒的花生、蚕豆,磕着自家炒的瓜子,那真是物质、精神两享受。再看那说书之人,拭桌剪灯,端起茶碗喝上一口润润嗓,便开腔款款言之。也不完全依那说本,边说边编,却也有鼻有眼、活灵活现,只要你听上几句,好像就被粘住似的。等那书场收了摊,还有些人久久不肯离去,你一言我一语的,在为刚才说书里的人物故事争论着,就像是现场的一场文学评论。

  随着电视的普及,评书又多了一种更佳的传播渠道,我们可以在家里独

自享受镜头表演和传统语言表达的巧妙结合。在评书界素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我认为袁老在评书艺术上的造诣远胜于前人。先从形象上来说,电视评书里的袁老虽没有刘备“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如朗星,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垂轮”的出众相貌,但是和张岱笔下“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的柳敬亭相比,那舞台形象要不知胜出几筹来。再说表演,古时的说书艺人大都是一人坐于桌后的表演,只能算作半身表演。袁老的现代评书率先打破这一传统,撤掉了那桌案,将电视、话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他满腹的文情都融于他的全身表演当中,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音、气、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为如何将古老的评书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发展,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发扬,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锣鼓听音,不能光听热闹,要听其腔,这才是老艺术家最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的精神所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地翻新变化着,听评书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欣赏和文化娱乐活动,正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劈开混沌取须眉,嚼碎虚空寻笑骂”、“眼前活立太史公,口内龙门如水泻”的说书艺人越来越少,那种儿时听评书,简单却又真挚的一份期待也再难找寻。这世上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即使再次相遇,也会因环境、心境亦或是其它的不同而无法重复,有些可能会换种形式变得更加美好,而有些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往昔岁月里难忘的一种回味。

闲话评书散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