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精彩3篇】

时间:2015-03-07 09:24: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随笔 - 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依然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它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考核,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被迫背诵大量的知识,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因此,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倡导素质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随笔 - 篇二

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奉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使命,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起责任,更要以奉献的心态去教育学生。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灵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奉献。教育工作者应该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真心关爱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茁壮成长。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以奉献的心态去教育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需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履行教育的使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教育随笔 - 篇三

教育随笔 -范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随笔

。”

教学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更是一门艺术。有位教育家曾告诫我们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不能做,而且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能做。”的确如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命令或大声喝止上,是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成效的。教育的举措只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触击了学生的心根,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请看下面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请把故事读给学生听。

晨会课,是班主任老师每天的“必修课”。每到晨会课时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一般都喜欢先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告诉学生;接着,表扬班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批评一下违反常规、学习马虎等表现不佳的学生;最后,再严肃地向学生提出当天的各项要求,如此等等。

有没有更好的晨会课上课范式呢?最近,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偶然发现了《中华美德故事》一书。于是,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诞生了——每天选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在众多故事的浸润下改造心灵,提升品位。

对,就这么办!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晨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挑选故事,以便上晨会课时朗诵故事给学生听。具体读什么故事呢?那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表现情况而定了:当学生学习精力分散,学习不够用心时,我选择《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冰心》读给他们听,让孩子们从少年冰心的身上汲取读书的力量;当学生懒散,不思进取时,我选择《苏秦刺股图发奋》、《闻鸡起舞》的故事读给学生听,让孩子们在苏秦、祖逖进取行为的感召下重新点燃起前进的火焰;当学生自卑时,我选择《左思笨鸟先飞》、《齐白石:从木匠到国画大师》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左思、齐白石的身上获得启迪;当学生没有爱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时,我选择《生命因奉献而美丽》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小明白“爱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当学生胸无理想,缺乏斗志时,我选择《古今贤文(志向篇)》读给学生听,帮助学生从小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我还注意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朗读“全国十佳少先队员”、“CCTV——感动中国”等先进人物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营养” 的滋养与恩泽。

爱听故事本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们听于耳,感于心,更重要的是用故事来启发学生,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浸润,从而懂得做人之道。

案例二:德育资源开发手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电视和网络也已走进了千加万户,它们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蕴育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积极开发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不失为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平时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爱心教育。如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是在长辈们精心呵护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虽然他们享受着长辈们更多的“爱意”与“关怀”,却鲜有孩童知道继承爱意,向别人奉献自己的“爱”。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爱心” 这一客观现实,我特意把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专访“慈善大使——成龙”的电视纪录片剪辑下来。继而,利用一节班会课,开了一节 “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的主题班会。

班会课上,首先,我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让学生看录像剪辑带;接着,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畅谈看录像后的感受,谈自己从成龙大哥身上得到的启示;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化为具体、实在的行动——制定“爱心行动计划”。这么做,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慈善大使学习。

“爱,是可以传递的。”我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长大后,爱的因子一定会在他们身上发芽、开花和结果的。

2、吃苦耐劳教育。如今的孩子,在家往往扮演着“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据权威部门研究发现,中国的孩子平均每天只劳动12分钟,而美国的孩子平均一天劳动72分钟。越来越多的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针对这一状况,我利用一节品德课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电脑房上网。我把“CCTV——7军事频道”的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走进”绿色军营,了解当代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的风采。学生们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了解到国旗护卫班战士为了能达到目视前方、不看剑鞘,而能让剑一下子直接进剑鞘的这一技巧,训练了不知多少次,手也不知被戳了多少个口子,才练就了一身绝技,学生们无不被国旗护卫班战士的英勇所感染了;利用网络,学生们了解到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进了部队,成了一名伞兵。由于自己不是从部队基层训练摔打上来的,身体素质并不是很好,与从基层选上去的战友很有差距,但她毫不气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艰苦的训练。在一次训练意外中,摔断了五个肋骨,臀部也受了重伤,但她毫不言败,继续刻苦训练,终于在世界军事跳伞锦标赛中勇摘桂冠。学生们读着这样的故事,一个个精神得到了洗礼,情感得到了升华,心情无不为之动容。更重要的是 我的育人目标也顺利达成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班主

任工作千头万绪,既要搞教学,又要花大量时间在班级日常琐碎事务上,有的时候真的是挺费神的。每天面对着几十名学生,遇到顺手的事还好说,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那就很麻烦了。当然,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说不定能化难为易,迎刃而解。请看两则案例:

案例一:调位置的“风波”。

本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按照惯例,开学初,班主任要安排学生座位。我按照正常的规律,按学生的高矮个子,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别就坐。结果,位置安排好了,第二天就有一名家长跑到学校来找我,说他的女儿眼睛不好,坐在后面看不见黑板。可他的女儿虽然只有十二岁,但个子足有一米五高,怎么办呢?

家长反映的是实情,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但怎么解决呢?虽然不是让谁坐在后面就意味着谁成绩不会好,就意味着没前途,但无论如何随意把谁调到后面都可能造成“帮了一个学生,而伤害了另一个学生,

范文

《教育随笔》()。”说不定还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想来想去,我决定改变以往我“点将”调位置的方法,改由学生帮助调位置。

一上课,我便郑重其事地对学生们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乐于助人的人呢?你怎样来评价这些人?”学生们发言、讨论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在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丁志锋。丁志锋同学因为个子挺高的,所以老师把他安排在最后一排。但是,今天他爸爸告诉我一个秘密——他的眼睛不好。谁能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一下呢?”话音刚落,教室内就有了十几名学生举起了小手。我选择了坐在中间的骆辛琪同学,让他和丁志锋调换一下座位。为了不影响他人,我把丁志锋坐的凳子换了一张矮一些的,而把骆辛琪坐的凳子换了一张高一些的,以便让每一个同学都能获得最佳的视角。当然,我还特地表扬了和丁志锋换座位的骆辛琪同学,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就这样,班级“调位置”的风波和平解决了。想调位置的学生如愿以偿,帮助别人的学生虽然坐在后面,但心情也爽。调位置的难题就在友好与掌声的氛围中结束了。同时,在帮助学生“调位置“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这有利于解决班级今后遇到的难题,促进班级“团结、友爱、互助”风气的形成。

案例二:“再来一次”,给马虎学生的一剂“药方”。

我们班有个叫胡维维的男生,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可就是学习态度马虎,特别是作业态度极度不认真,语、数、外都一样,虽然正确率每每都是挺高的,但写的字像一条条蚯蚓,让人看了极不舒服。他作业从来没有得一个“优”。虽然我们科任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他千万遍,可就是效果不明显,真是让我们的老师伤透了脑筋。

一次,我又改到他马虎了事的课堂作业,气就不打一处来。但这一次我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把作业本撕得粉身碎骨。而是把他叫到跟前,和风细语地问他:“这作业……你满意吗?”他摇摇头。“你认真做了吗?”他还是摇摇头。我鼓励他说:“你很聪明,认真做一定能得‘优’!老师相信你。”听了这话,他的脸上顿时漾起一丝笑意。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便趁热打铁:“你想得‘优秀’吗?”他点点头,我立即让他把作业本拿回座位。

下午,我一到教室,他便把自己重新做的作业递了过来。乍一看,还没有能够达到得“优秀”的标准,但毫无疑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他的作业本上打了个 “优秀”,以褒奖他的进步。这可是他本学期得到的第一个“优秀”噢!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作业我都心平气和地问他:“你满意吗?”不满意时,他就主动地拿回去重做。就这样,他的'作业慢慢地好了起来。

有的时候,不妨换一下教育的方式方法,便可能创造出新的教育机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需要老师不断地表扬和鼓励。但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套的表扬与鼓励方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打动学生的心根,收效就很甚微。如果我们的老师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出贴近学生心灵的鼓励方式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转化学生,便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请看下面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歌声因你而起

一天早晨,又轮到我值日,我便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当我走进偌大的校园时,发现我班的王萍同学已经独自一人在我班清洁区认真地打扫卫生了,而同被安排在一天值日的其他同学一个都没有到。王萍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等大家都到齐了再打扫,而是默默地一扫把一扫把地打扫着。看到我,还礼貌地请叫了一声:“老师,早上好!”我也礼貌地回敬了她。见了此情此景,我很是感动。

那天上晨会,我把我看到的这“感动的一幕”动情地讲述给全体同学听。同时,我提议把每天晨会课必唱的歌曲改为“送歌”的形式,把歌声送给表现好、有进步的同学。歌的曲目由表现好、有进步的同学点,其余同学站起来为他唱一支歌。

班长在我的暗示下,走到王萍跟前问:“你喜欢什么歌?”她的脸一下子红了,显得十分腼腆。在班长的一再追问下,她才羞涩地说:“我喜欢《种太阳》。”顿时,动听的歌声在校园内骤然响起。王萍同学的脸上也早已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显得异常幸福。

从此以后,我们班每天晨会课唱歌都改为“送歌”的形式,学生们也十分喜欢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们听到自己想听的歌,又激起了全体学生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

案例二:我给家长发“喜报”。

对学生的表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内。有道是:“表扬时人越多越好,批评时人越少越好。”为了让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给家长发喜报”的活动。

在我们教室后的黑板上,专门精心设计了一个表扬栏。图案由喜庆气氛浓烈的红灯笼、红绶带、奖状、奖杯等图案构成,凸显表彰的气氛。每天晚上放学前,当天的值日班干就要把当天表现好的人和事写到表扬栏内“公示”,接受学生监督和学习。第二天上晨会,我的首要任务——念表扬栏内的内容,宣读被表扬的人和事,号召大家向表现棒的同学学习。

每月统计一次,表扬栏内表扬次数最多的前五位同学,我将把精心设计的“班级喜报”填写完整,从邮局寄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我这么做,激发了全体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和共赢。

《人民教育》杂志社的任小艾老师说:“正如医生不可以对病人说‘你怎么得这种病?’一样,我们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怎么人家学好了,你学不好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不好,表现差,不能怪学生,只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还没有找到适应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班主任,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创造出班级管理的新元素,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晴空,让学生在老师们阳光雨露般的滋润下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教育随笔 -【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