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抒情散文(通用3篇)

时间:2017-04-05 04:17: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碾子抒情散文 篇一

在家乡的小巷里,有一座古老的碾子,它静静地立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逝。每当我走过这里,都会被碾子那沧桑的外表所吸引,仿佛它在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碾子是一种古老的农具,用来磨谷物。它由一根长长的木轴和两个圆形的石盘组成,人们把谷物放在石盘之间,然后拉动木轴,让石盘转动,将谷物磨成粉。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但却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我看到碾子,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场景。那时候,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幸福。我记得每当收获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会聚在一起,一边磨谷物,一边聊天笑语。碾子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村庄,仿佛在述说着丰收的喜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碾子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磨粉机。碾子渐渐被人们遗忘,只能在一些乡村博物馆或者景区里见到它的身影。然而,碾子却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是农村生活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每当我看到碾子,就会被一股莫名的感动所淹没。它虽然只是一个农具,但却承载着太多的人情和故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碾子会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人们珍视和传承下去。

碾子抒情散文 篇二

碾子,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存在,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它见证着农村生活的变迁,记录着人们的汗水和欢笑。

每当我看到碾子,就会想起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磨谷物的场景。奶奶是一个善良而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总是一边唠叨着一边拉动着碾子,把谷物磨成粉。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辛苦,只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碾子的轰鸣声伴随着我们的欢笑,仿佛在述说着我们之间浓浓的亲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碾子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磨粉机。奶奶也渐渐老去,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拉动碾子。每当我回到家乡,看到那座废弃的碾子,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感慨。它见证了奶奶的辛勤劳作,记录了我们曾经的欢乐时光,而如今却显得孤寂而冷清。

碾子,是一个小小的存在,却蕴含着太多的情感和回忆。它是农村生活的见证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碾子会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人们珍视和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那个曾经存在的美好时光。

碾子抒情散文 篇三

碾子抒情散文

  我很小的时候,石头碾子在农村是很普通的。那些殷实人家,外院或跨院总要盖个棚子,里边放着石磨或者碾子。石磨,就是把粮食粒儿磨成面粉,赶上荒年寒月,没有多少粮食,石碾子,可就要大显身手了。稻草、棒子骨,树皮树叶,酱渣子,棉籽饼·····都要靠碾子轧碎了才能蒸成窝头。合作化以后,碾子大多是全村公用了,用的人多,碾子少。乡亲们商量好,依次使用,也很和谐。

  如今想来,我们村的碾子,是很不平凡的。我的家乡,一马平川,方圆百里,不见山石。一盘碾子,要用两块大石头,石头是从哪儿运来的呢?

  再细想,碾子更非等闲之物了。一盘碾子,用用两块大石头。这选石料,旧的有眼力,还要把石头凿出眼,凿出均匀的沟沟,全凭手工,手艺也好生了得。者眼力,这手艺,大概从原始社会就流传至今吧!想到我们的古代先人,真的是很不简单呀。

  我的故乡都是盐碱土地,只能适合种糜子和黍子。这两种小粒儿粮食,不高产。农田改造以后,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有一句诗道:“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说的糜子,就是这种当时家乡最常见到粮食。糜子和黍子这两种小粒儿粮食,犹如“姊妹花”,大体相似。也有不同,一是颜色,黍子金黄,糜子,淡红,二是口味,黍子是粘的,可蒸年糕。糜子,不粘,有点甜。蒸出的窝头,暄腾,很可口。这两种粮食粒儿,都要用碾子,碾去皮儿以后,就变成了亮晶晶的米粒儿,才可上磨,磨成面粉。可见,当时的石碾子关系到乡民们的生计,谁个也小视不得的`。

  记得我还不到10岁时,就和妈妈一块儿进碾坊了。我见爸爸在前面推,妈妈在后面一边推,一边手里拿着笤帚扫碾盘上的谷粒儿。碾完了,妈妈还要用簸箕簸一簸,用萝筛一筛。我见他们推碾子时吃力,就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就帮您推碾子。妈妈说:“你会干活了我就享福了。“碾子吱吱呀呀地转了一圈又一圈。金黄的黍子米碾出来了,妈妈说:”再磨成面,就能让你吃上年糕了。”至今,我还记住妈妈的这句话,因为不久,我在小学课堂里,学到一篇《万人糕》的课文,课文里说,吃上一块年糕,要经过好多人的努力呀。从碾子的吱吱呀呀的转动声中,仿佛在诉说着艰难时的满腹心事,我也分明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要让碾子转动起来,就靠人来推,农家都叫推碾子。上了初中,我就有了推碾子的搭档。他叫王庆友,是家里的独生子,我们俩就结成了密友。我帮他,他帮我。虽然碾砣子很沉,我们两个人一齐使劲,也就不觉得累了。我们一边推碾子,一边还能背诵古诗。一心二用,就更不觉得累了。。

  去年,我回了一趟故乡,在村里我问村民:“村里还有碾子吗?”一位老人人说:“现在全用电了,石头碾子,早就见不到了。回来的路上,心里仿佛有一种失落感。“海不会枯,石不会烂,”那么多石头碾子能到哪里去了呢?在乡亲们的指点下,我终于在一个水塘边发现半截碾盘,一大半还被淤泥掩盖了。果真是世道沧桑。这半块碾盘,也

许正是难得的历史遗存吧。

  在粮食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年月里,碾子,就成了乡亲们的“大救星”了。有了碾子,才能让干巴巴的稻草,硬邦邦的棒子骨、红薯梗子,变成面,变成窝头,人民可以充饥果腹。我对碾子的记忆,也记载着一个乡村农家生活发展变化的历史,如今,碾子已经功成身退了,但我心里永远忘不了昔时难忘的岁月。忘不了碾子的功劳。写下此文,就是想让今天的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吧!

碾子抒情散文(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