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最新3篇】

时间:2016-02-06 04:25: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 篇一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它不仅仅是文字和书籍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生活的态度。

耕读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那时候,读书耕田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古代的文人们除了耕种农田以维持生计,还会腾出时间来研读经史子集,追求自我修养和学识的提升。他们将农耕与读书相结合,认为这是一种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眼中,农耕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读书则是一种内心升华的过程,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耕读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仍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或者在城市中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以放松心情。这种将耕读文化融入生活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传承和弘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热爱读书的心,保持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耕读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让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永不消逝。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 篇二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读书已经不再重要,农耕更是遥不可及。然而,正是这种耕读文化,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

耕读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在古代,读书耕田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追求知识和修养的途径。而在现代社会,耕读文化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融入到了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来放松心情。耕读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珍惜和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耐心和坚持。读书和农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促进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农耕,我们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一颗敬畏之心。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到耕读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让我们传承下去,让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愿耕读文化永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传家宝。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 篇三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

兄长:

  您好!近来忙乎?工作、生活与休闲得还顺心吧。

  弟有空方便时,一定前去拜访你们一家。顺便再与兄长探讨一下我们祖先的“耕读堂”。

  目前,家父看电视看得比较少,看报纸倒是看得比较多,家父尤其关心报纸中某些家族的修谱工作。例如,近年来,无锡市曾有的荣毅仁家族修谱工作、无锡市北宋宰相李刚家族修谱工作以及无锡著名“秦”氏和“吴”氏等家族的修谱工作。

  家父说,我们手中现存的《耕读堂》房谱,很不完整,我们尚不知前十代祖先的名字,更不知“翊庆定永嘉”以后的字辈。家父还说,我们支系仅为宁波砌家李总家谱中的一个分支系,我们为“三藩节制李”。别人家的宗祠家庙之扁额是横写的,我们的“三藩节制李”是竖写的,而这种竖写往往只有经皇帝特批才可以。家父吩咐弟有空认真查查资料,如若能将“三藩节制李”找到,那真是最好的了!

  好久以后,弟终于在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中将我们的宁波砌家李的总家谱残本找到!按该家谱残本上表述,我们终于知道,翊(绎)庆定永(享)嘉后,后面还有二十几代字辈呢!这真是老天在护佑我们呀!

  我们常深深怀念与感恩的是,生育养育我们的上辈与上前几辈。唐宋之前的“李”姓,已经远去,已经模糊,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李”来源于黄帝之下的大理司。若要更清楚,则最好要去宁波“天一阁”学习一下了。续写家谱,任重而道远,现在才刚刚开始。

  宁波“天一阁”的那套家谱,家父已粗阅,兄长随时可拿去复印。弟阅罢浙江图书馆砌家李家谱残本后,心潮澎湃,深深为我们东钱湖畔列祖列宗们的'丰功伟绩而自豪。族谱中,明清各代皇帝给我们族的诏书

就多达二三十份。弟私下曾设想为先祖们心甘情愿做一些事情,因为我与先祖同在,祖即为我,我即为祖。

  弟阅罢家谱残本也感到,我们手中《耕读堂》房谱前十一世公至前二十世公的实际辈份,与砌街李氏家谱残本中所记载的辈份是基本吻合的,只是“翊庆定永嘉”与“绎庆定亨嘉”有所出入。我们的名字愿按先祖的要求命名。综观手中家谱的“翊、庆、定、永、嘉”之笔迹,弟感到这很不像原版的毛笔字,很像伯父的钢笔字,其中的“永”字值得商榷。而砌街李氏家谱中此处的辈份字为“亨”字。

  经参考其他家族的家谱,弟发现也有类似现象。原因是分支中的子孙辈份与先世公的辈份重迭,故子孙的辈份就要改动,这称为避“忌讳”。即:我们所属分支——“三藩节制李”中先世公或许已有“绎”和“亨”的辈份了,或者我们支系在明朝末年时,已为“亨”房了,所以我们现在是“翊庆定永嘉”。弟亦窃以为,“翊庆定永嘉”绝不可能轮回使用。

  家谱有欧式和苏式,我们的家谱为五字一读,据说为“火土金水木”,“翊庆定亨嘉”中的“定”属金,“亨”属水,金生水,而“永”属金。

  我们的名字中,“定”后面的字最好属水,不要属木,草字头和木偏旁可能均属木。“孝”也属木,“定孝”也不妥。“一”和“龙”均可能属水。

  因为宁波“天一阁”是藏书楼,要水来灭火。据说“天”属金,“一”属水,大金生大水,所以“天一阁”从未有火灾。

  据我们砌街李氏宗谱记载,我们的七世公李循义公之三子李生春公晚年喜欢风水,也据说我们的属地东钱湖畔“赤塘岙”是李德先公购买的,那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起名字应该有五行的讲究。

  迄今为止,弟尚不知各位嫂嫂尊姓芳名。为避尴尬,兄长不妨一一介绍给弟,兄长看怎样?弟十分想了解各位嫂嫂的姓名以及先伯父们的生平事迹和出版物,因为赠我砌街李氏家谱的族兄为了做好家谱,他很想知道这些(据说,他可以做到保密)。假如兄长有兴趣,也可与他直接联系。兄长方便时不妨顺便将爷爷、奶奶、以及伯父三位遗照也一起发过来,谢谢了。如果兄长能将十来年前伯父的悼词,以及伯父墓地照一起发过来,那么也是最好不过了。

  父辈的名讳可能要以“庆”字入家谱,据说,“光”字是因“德气”不足而为之。现在看来,我们的“德气”可能是足的。

  爷爷的事迹最好也整理一下,几十年来,也应该有一个“思念”。家谱中,侄子为叔叔,孙子为爷爷,甚至连十几代后的孙辈为先祖所作的“思念”纪念文章,也是有的。

  最后,兄长以为的我们始祖为游牧文化,弟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以后我们碰头时,不妨当面作一番详细探讨。众所周知,我们砌街李氏为“耕读堂”文化。耕读堂,即为农耕文化,而非游牧文化。我们砌街李氏一直传承着耕读文化,一直传承着理论联系实践,一直传承农耕的忠孝文化。兄长和弟以及我们的上辈们,几乎都不是很富有,不曾专职脱产读书,几乎都是边工作边读书的呀,几乎走的都是成人继续教育哦。而游牧文化,就不是这样了。游牧文化,不妨可以直接去想想蒙古民族了!

  就是在今天,在许多农村新建住宅的门额上,还时常会见到“耕读”二字呢。为何?这是因为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而耕田又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所以,耕读文化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目标。耕可致富,读可荣身,是农耕时代祖先们一种最好的既耕又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祖先们解决了生活上的温饱之后,可以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意思。一般的劳动人家,可以一边耕种,一边读书,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求知学习。我们古代的的耕读文化,正表达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生活理想。

  耕读文化,是我们砌街李的传家宝,更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传家宝。


耕读文化是我们的传家宝散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