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祠散文(精简3篇)

时间:2016-05-02 05:25: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象山祠散文 篇一

在南京的莲花山下,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祠——象山祠。这座祠堂建于明代,是为了纪念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而修建的。象山祠坐落在山脚下,背靠青山,面朝湖泊,环境清幽,气氛庄严肃穆。

踏入象山祠,便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祠堂内供奉着朱元璋的塑像,四周挂满了古老的字画,每一幅字画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风雨洗礼。祠堂内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祈求着平安和幸福。

走出祠堂,登上象山,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的美景。远处的紫金山、鸡鸣山、梅花山清晰可见,城市的轮廓也尽收眼底。站在山巅,吹着清风,眺望远方,心旷神怡,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变迁。

象山祠不仅是一座古老的祠堂,更是南京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走进祠堂,仿佛能穿越时光,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信仰。登上象山,俯瞰南京城,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和辉煌。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让人感慨万千。

象山祠散文 篇二

象山祠,一座庄严肃穆的古祠堂,承载着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祠堂内供奉着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塑像,四周挂满了古老的字画,每一幅字画都透露着历史的印记和信仰的力量。祠堂内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祈求着家庭的平安和国家的繁荣。

走出祠堂,登上象山,可以一览南京城的美景。远处的紫金山、鸡鸣山、梅花山如诗如画,城市的轮廓清晰可见。站在山巅,吹着清风,眺望远方,心旷神怡,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

象山祠是南京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座精神家园。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信仰,体会到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传承。每一次踏入这座祠堂,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愿象山祠永远矗立在南京这座古城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象山祠散文 篇三

象山祠散文

  一

  有些人既不是达官,也不是显贵,却被历史深深地牵挂着,他们的文辞或观念成为非物质的遗产保存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之中,陆九渊就是。

  以前有人到南昌,见街市名称中有象山、叠山、老福山等等,惊曰:“平坦的南昌城原来是挖出来的呀。”我笑言:“象山、叠山是人名。”

  我曾有一段时期上学,每天都经过象山路,几乎是在“象山翁”陆九渊的名字里长大的。问过家里的老人,南昌城为什么用这么长的一条路来纪念陆象山?老人说城里有过一座很有名的东湖书院,是陆学的代表性书院,还说那片风光旖旎的象湖也是陆先生开坛讲学的地方。

  当下中国人的读书生涯似乎总停留在求职谋生的层面,对心灵的塑造过于草率,使我常想起陆九渊这位思维独特的哲学家、教育家。

  二

  应该去趟贵溪,看看最早的象山书院,它的建立与存在的确与众不同。

  象山书院的创建缘由一次偶然的机会,而且并不是陆九渊本人。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陆九渊的门人彭兴宗到贵溪应天山麓拜访一位姓张的朋友,在登山游览的过程中,发现这里“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动议结庐迎请陆先生讲学。恰逢陆九渊仕途不畅,正好可以静下心来聚徒开讲,在书院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象山精舍落成了。

  显然陆九渊很喜欢这个地方,见山如巨象,遂改为象山,并以象山翁自居,称自己的住所为方丈,喜欢吟诗的陆九渊在《应天山》中写道:“我家应天山,山高数万丈。上开园池美,平林千万状。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寒清漾微波,暖翠团前障。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吾党二三子,幽赏最清旷。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碧桃吹晓笙,白鹤惊春帐。一笑咏而归,千载犹可尚。”不过条件有限,所谓精舍也就是寺庙故址兴建的草庐而已,更不像有些书院那样有学田、藏书馆、斋舍、祠堂等。陆九渊干脆因陋就简,凡求学者自己解决食宿问题,短短五年间先后数千人慕名而来,环精舍结庐而居,竟形成了一座有趣的学生村。

  这是令人羡慕的壮阔场景,在偏僻的山区,一群人不畏物质的贫只惧心灵的瘠,众星拱月一般围守着先生,峻秀的应天山因此厚重起来。所以也很容易理解陆九渊与朱熹之间虽然哲学观点不一致,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个人友谊,道德的力量使文人相重相亲成为南宋时代的宝贵气质。

  这位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讨厌繁文缛节,他本人不注重著书立说,更不像别的书院那样制定学规。但每天鸣鼓开讲他却特别地讲究,陆先生坐着山轿而来,一定是衣冠整肃、精神迥然,一定是一丝不苟、音读清响,身旁还时常会有一位助教。他讲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讲“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兴致来了,还领着学生们到大自然去感悟心灵,好朋友朱熹来信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至其间,观奇揽胜。”

  三

  随着陆九渊在仕途上的转机,象山精舍则走向衰败,从此讲堂上再也见不到大师的风采,尤其陆九渊不久就与世长辞,象山精舍的魂魄全无,辉煌已是往事。

  三十多年后,有一个官员到贵溪巡视,去了趟应天山,他叫袁甫,是陆九渊得意弟子杨简的门下,他曾说过: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我心契,其乐无涯。”就是这位心学的忠实信徒完成了陆九渊的遗愿,建一座像模像样的`象山书院。

  经朝廷批准,象山精舍改迁交通便捷的三峰山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初破土到年底,拥有学田、斋舍、祠堂等固定资产的象山书院落成了。袁甫还请人整理出来一本《陆象山文集》作为教材,从此,陆学有了崭新的根据地。

  四

  袁甫上书请理宗皇帝御赐“象山书院”四个字是刻于匾额上,到了明朝,调皮

的武宗皇帝所书这四个字摩崖在了三峰山西峰峭壁,威武得很。皇上的字没有被雨打风吹去,象山书院倒是几经坎坷,值得一提在陆九渊的故乡金溪和福建象山等地也出现了象山书院。

  我更愿意用明朝张居正时代的叫法称它为象山祠,书院已失去当年的特征和功效,现在的意义在于缅怀。陆九渊不过是知荆门军的小官,我们以祠的形式祭奠。人类的肉身需要阳光、土地和水,灵魂同样需要,哲学尤同温暖的阳光照亮着每一颗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串厚重的名字,在我们民族的祠堂里,高耸着他们的牌位,可以讲它们是整个民族的老师,陆九渊当之无愧名列其中,甚至他还深刻影响了日本这样的海外民族。中国人重教,但教育的本质在哪里?陆先生一语道破:

  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

  祖宗们的东西,过时的我们放弃了,没过时的也放弃了,许多属于我们民族特色的更是草率地还给了历史。我们深情地怀念陆先生和他所提倡“明理、志道、做人”,恰是当下的缺失呀。

象山祠散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