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糁子饭散文(实用3篇)

时间:2016-05-06 01:31: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故乡的糁子饭散文 篇一

小时候,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家乡的村子里就会传来香气扑鼻的糁子饭的味道。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道乡土美食,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会怀念起那份独特的味道。

糁子饭是一道由糯米和豆子磨成的面做成的传统农家美食。在我家乡,糁子饭是十分普及的一道菜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制配方。有的加入红豆,有的加入绿豆,口感各异,但都散发出浓浓的乡土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全村的妇女们都会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制作糁子饭。她们会先将糯米和豆子磨成面,再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揉成面团,最后搓成小丸子放入锅中蒸熟。整个过程充满了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吃糁子饭的时候,家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亲情与美食交织在一起。糁子饭热乎乎的,香气四溢,每一口都带着浓浓的乡愁。尤其是在离开家乡多年后再次品尝到这道美食,更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糁子饭,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家乡的情怀和记忆。它承载着家乡的乡愁和温暖,让我在异乡中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故乡的糁子饭散文 篇二

家乡的糁子饭,是我心中永远的味道。每当我闭上眼睛,便能闻到那浓浓的糁子饭香气,仿佛置身于家乡的田野间。

小时候,每当家里有喜事,母亲总会亲手制作糁子饭,糯米面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家里,让人垂涎欲滴。那时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看着母亲巧手搓揉糯米面,一颗颗小丸子滚烫地从锅中冒出,让我忍不住流口水。

家乡的糁子饭,不仅是家人团聚的象征,更是乡愁的化身。每一口吃下去,仿佛都能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呵护。即使在千里之外,只要闭上眼睛,便能唤起那份温暖与幸福。

糁子饭,是我心中的乡愁,是我永远的味道。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味道永远萦绕在我的心间,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愿家乡的糁子饭,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永恒的记忆。

故乡的糁子饭散文 篇三

故乡的糁子饭散文

  想起家乡,就想起那味美、喷香的糁子饭。那黄灿灿、光亮如玉苞谷粒,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真令人怀恋。

  我的故乡在豫西伏牛山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苞谷。因此,用苞谷糁作的糁子饭是家乡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家乡人最爱吃的一种饭。

  家乡的糁子是用石磨将黄色苞谷粒经过磨碎、过箩、去皮加工而成,大小如米粒。做糁子饭时,将水烧开后,把适量的糁子倒入锅内,用勺不停地搅动防止抓锅底。再放一点食用碱,然后用文火慢慢烧煮。直到糁子变稠、发粘,闻道香味,糁子饭就做成了。盛到碗里,那热腾腾,黄灿灿的糁子饭煞是馋人,更有阵阵新鲜玉米的醇香扑鼻而来,真是未曾入口“醉”三分,那味道毫不亚于南方的大米饭和陕北的小米饭。若在糁子饭中再煮一些小豆、蚕豆、红薯等,味道则更是别具风味。难怪家乡人说“啥饭都能吃腻,惟有糁子饭百吃不厌”。我从小就爱吃故乡的糁子饭,外祖母说我是吃糁子饭长大的,此话一点不错。

  虽说我国北方大都产玉米,但由于是水土气候的`原因吧,惟有伏牛山区产的苞谷加工出来的糁子最好吃。当年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曹靖华先生每次回卢氏老家探亲时,总要叫家人做几顿糁子饭吃。上世纪20年代末,曹靖华还专门从老家给他的好友鲁迅先生捎了一小袋小米和糁子,鲁迅食后,连称“好吃”。

  因家乡是深山区,产小麦很少,苞谷历来就成了故乡人民的当家粮。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苞谷更是成了家乡人民的救命粮。连苞谷皮、苞谷芯,也都成为乡亲们充饥、度荒的食物。

  近30年来,由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年年增长,产的粮食吃不完。家家细粮满囤,白面满缸,日子越过越富裕,却把苞谷打入了“冷宫”,很少吃苞谷了。现在,糁子饭反而成了稀罕饭。就连市场上卖的糁子和玉面,也比白麦面贵了几角钱。有时下乡或到朋友家做客,点名叫做糁子饭吃。乡下的亲戚朋友到城里来,还给带一点糁子尝鲜。不少餐馆把糁子加工成“糁子汤”“玉米羹”和“搅团”等,成为一道

人们爱吃的风味饭。

  故乡的糁子饭,就象山珍海味一样,闻着香,吃着美,过后想。我赞美它,因为每一粒糁子都凝聚着家乡人民的汗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故乡的糁子饭散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