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散文欣赏(精简3篇)

时间:2014-08-09 02:27: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卢沟晓月散文欣赏 篇一

卢沟晓月,千年古刹中的宁静之地。清晨的卢沟山,烟雾袅绕,仿佛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面纱之下。而在这面纱之后,隐藏着一轮明月,清冷如水,静静地悬挂在苍穹之间。这便是卢沟的清晨,宁静而又神秘。

步入卢沟古寺,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古老而庄严的世界。古寺的瓦片斑驳,青苔从石阶上蔓延而上,仿佛在述说着千年的故事。寺内的佛像金光闪闪,散发出一种神圣的光芒,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之情。静坐在古寺之中,闭目静思,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思绪得到了安抚。

卢沟晓月,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的净化。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淀心灵,感受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杂念,静静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心灵的归宿。卢沟晓月,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向往。

卢沟古寺,是一座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殿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与历史对话,与传统相融。卢沟古寺,是一座精神的灵魂之地,是一座承载着文化与信仰的神圣之地。

卢沟晓月散文欣赏 篇二

卢沟晓月,如同一首古老的诗歌,唱诉着岁月的沧桑与传奇。清晨的卢沟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雾之中,仿佛是一位含羞的少女,静静地等待着初升的太阳。而在这静谧的清晨中,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冷而又神秘,照耀着卢沟山下的一切。

走进卢沟古寺,仿佛是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城堡,一座庄严而神秘的殿堂。古寺的瓦片斑驳,青苔从石阶上蔓延而上,仿佛在述说着千年的故事。寺内的佛像金光闪闪,散发出一种神圣的光芒,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之情。坐在古寺之中,闭目养神,仿佛可以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与历史对话,与传统相融。

卢沟晓月,是一种精神的净化,一种心灵的追求。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深处。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杂念,静静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心灵的归宿。卢沟晓月,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向往。

卢沟古寺,是一座承载着文化与信仰的神圣之地,是一座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殿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与历史对话,与传统相融。卢沟古寺,是一座精神的灵魂之地,是一座永恒的信仰之地。

卢沟晓月散文欣赏 篇三

卢沟晓月散文欣赏

  清晨,冬日的微寒轻拢故都的街巷,黎明的曙光洒下,映照着熙熙攘攘的车流和行人,渐行渐冷的天气也挡不住人们生活的脚步,通往市郊的马路依旧繁忙如故。寒风中,载着我们一行人的大客,在低沉又略带嘈杂的声响中缓慢前行,跟随如波的车流,时不时的还停下等待异常繁忙的十字路口。

  抬起惺忪的睡眼,转头用眼角瞥向车窗外,已是隆冬的北京清晨,俨然一片肃杀之气,天空中蒙着一层灰白的薄雾,远处,一栋栋高高低低的大楼若隐若现,而道路两旁的树木,也早已是光秃秃的,只剩下干枯的枝头在猎猎寒风之中迎风招摇,时不时的,还会出现三三两两的几颗青松,在这单调又灰暗的画面中显得格外显眼。放眼匆匆的人群,却是另一番景象,顿时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繁忙,似乎所有的行人皆是形色匆匆,或疾步快行于人行道上,或形态焦急的等在公车站旁,或骑车疾驰在本该属于行人的路上,凝视着这一幕幕的场景,恰若电影里加快了速度的街区镜头似的,浮光影动,几番轮回。

  客车驶上北四环高速,行驶的速度明显加快了,窗外的一切疾驰而过,坐在车里的我,感觉特别像是一幕幕难以抓住的幻象飞速而逝,理科的思维,却为此给出了科学的答案,虽然少了些文学的遐想,不免淡了许多情趣。陷入沉思的我,被车上叽叽喳喳的谈话声惊醒,定神一看,猛然发现车已停下了,同学正在和司机讨论是不是走错了路,一番争论之后,司机仍然坚持己见,带我们绕到了宛平县城的背面,几分钟车程之后,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卢沟桥,虽然是在背面,好在并不影响行程。

  一番短暂的休憩之后,买票进入景点,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卢沟桥的桥身和标志性装饰物——肃立在桥栏杆之上形态各异的狮子,小的时候,那篇描写卢沟桥各种各样狮子和七七事变的课文,至今记忆犹新,多少次想象着要来这里一睹石狮的庄容,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不免心头涌上一股热流,强摁内心的'激动,抬头却望见一块高耸的石碑,立于神兽赑屃之上,上用繁文楷体刻着卢沟桥事迹,与后面的一座华表相互映衬,在桥头简略的布景当中,显得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可谓点睛之笔。

  走上桥身,仔细观看每一个石狮,它们形态各异、举止迥同,或轻抚小狮,或嬉戏玩耍,或眺望远方,或凝视桥下。手指轻轻拂过细腻又冰凉的石身,注视着这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却看到许多残缺不全的作品,有的仅剩半个狮头,有的仅残留基座,其上的狮子早已换成了新的,甚至还有的连基座都换成了新的,思来不禁感伤、百感交集。蓦然想起,这儿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纷飞的弹雨和连天的炮火,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创伤和历史的记忆,战火的洗礼,让华夏民族恢复了血性,七七事变,也拉开了中国人民对抗外族侵略战争的伟大序幕,而卢沟桥,却非常有幸的成为了其最好的见证者。

  立于拱桥的最高处,抬头远望,初升的冬日暖阳懒懒的洒在整个大地之上,蜿蜒的永定河早已结冰了,在阳光的照映下,雪白发亮的冰面在冬日单调又暗淡的背景当中分外耀眼,远远望去,远近几处高低不平的民居和一些各式各样的树木,在这样的映衬下,却显得略微有点孤独和不协调。

  走下桥身,就到了宛平城前,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一片诺大的广场,早晨微冷的寒风中,显得格外的空旷,临近桥身的,是一座立于阶台之上的汉白玉质地的碑亭,碑上刻着据说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卢沟晓月”四个行楷大字,其背面是行书的一首七言律诗,字体飘逸、雍容典雅。矗立在旁边是另一座立于神兽赑屃之上的汉白玉石碑,其上用满汉双文记载着康熙年间由于河水泛滥重修卢沟桥的事宜,年代久远,许多字迹已是模糊不清了。与之成三角鼎力状的,则是另一块高耸洁白的华表,整个画面布景互为补充、相互映衬,质朴典雅中又不失恢弘大气,是整个桥体风景中最为精彩和出神的部分。广场左侧却是一幅浮雕,旁边还有一排生铁浇铸的大炮模型,为整个平静的广场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氛。此时,如若抬头向东望去,便依稀可见宛平城的西关城门,青灰色的城墙和朱红的城楼墙体,显得庄重大气,浓郁的古风气息扑面而来。

  回首再次凝望卢沟桥,正午的阳光洒在整座桥体之上,通体泛黄,营造出一种温馨迷人的画面,丝毫不曾看出这里历史的沉重和创伤,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她永远植根在每一个热爱祖国与和平的中华儿女心中!

卢沟晓月散文欣赏(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