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爨底下村散文【精彩3篇】

时间:2019-06-09 05:20: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走进爨底下村散文 篇一

清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小径上,微风吹过,带着一丝清凉。我来到了爨底下村,这个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古老村落。

走进村子,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古老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嘎吱作响,两旁是斑驳的石墙和青瓦房屋。村中的老人们坐在门口纳凉,悠闲地聊着天,看到我这个陌生人,纷纷笑着打招呼,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喝茶。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走进一户人家,品尝了地道的村姜茶,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古老建筑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一座座青砖瓦房保存完好,门楼上的木雕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手艺而感叹。在村子的一角,有一座古老的祠堂,祭坛上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画像,香火缭绕,让人感受到尊重和传承的重要性。

走进爨底下村,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底蕴,还能看到村民们勤劳的身影。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碌地耕种着庄稼,笑容满面。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用辛勤换来了丰收。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美好。

走出爨底下村,我心怀感慨,这个古老的村落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更让我明白了勤劳和坚守的重要性。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家族的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我想,爨底下村将会是永远留在我心中的一座村落,让我铭记着这份淳朴和美好。

走进爨底下村散文 篇二

在爨底下村,时间仿佛变得慢了下来。清晨,薄雾笼罩着整个村落,晨曦中,村民们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我跟随着他们,来到田间地头,看着他们辛勤的身影。他们弯着腰,手里拿着锄头,不停地耕种着土地。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换来丰收。

走进村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老人正在教孙子写毛笔字。他们坐在门口的石凳上,一边写字一边聊天,仿佛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老人的字体工整而优美,透露着岁月的沧桑和智慧,而孙子认真地模仿着老人的动作,一笔一画地书写着。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让我明白了尊重和教育的意义。

走进爨底下村,我发现村子里处处都透露着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墙角里的小花开得娇艳动人,院子里的老树枝繁叶茂,屋檐下的风铃轻轻摇曳,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美好。在村子的角落,有一座古老的石桥,上面斑驳的痕迹讲述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力量所折服。

走出爨底下村,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回望着这个古老的村落。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家族的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我想,爨底下村将会是永远留在我心中的一座村落,让我铭记着这份淳朴和美好。

走进爨底下村散文 篇三

走进爨底下村散文

  金秋的一个星期天,朋友邀我去北京门头沟西山区的古村落爨底下村一游,看看北京的古村落咋样?我欣然答应。

  早晨,我乘坐朋友的车很快驶出北京城区,转几个弯后朝门头沟方向驶去。车驶入高山峻岭,绕着盘山路辗转上行,透过车窗向外望去,一边是深谷,一边则是巍巍的耸立的绿树随车盘旋而上,人像是被悬浮在半空中一样。这种感觉很快化为一种飘飘然似的仙境,我期待邂逅心中的世外桃源立即能出现在眼前。

  据资料介绍:爨底下村历史悠久,是北京有名的“古迹山庄”,坐落在京西山区的深山峡谷中,距北京约九十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京西古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后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古村才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苍茫的大山深处。

  不知绕了多少座大山,车开始向下滑行,似乎是险象环生。大约三个半小时后,车开始驶入古村的路。沿途,出现了一些石彻的断壁残桓,不时有几处标有“爨”字的三角小旗在道旁飞扬。我们打开车窗,任微风夹带着附近山边野花的香气,感觉太阳光是金亮亮的,空气是新鲜的、甜甜的。

  车终于在村口停下了,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一路上颠簸形成的疲劳立即烟消云散。此时已值中午时分,大家的肚子早已咕咕直叫了。于是在农家乐小屋要了肉面和野菜大包子,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那野菜的清香至今还萦绕在舌尖。

  走进村里,大门口立即赶来几位年轻的迎宾姑娘,她们上身着桃红色绣花右衽上衣,下身着同色绣花宽腿裤,很有礼貌地接待我们。看着她们的打扮,觉得既有古的习俗又有现代的风格。大路边竖立着一块儿大牌匾,上面刻着村子的简介。“爨”字这块牌匾。“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就是它的大体架构,这字含着什么意思?大家立即议论起来。大家都说:最普遍的意思是烧火做饭。陪同我们参观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是刚从旅游学校学习后回来当导游的,黝黑的脸膛透着红润,说着一口带点乡土气息的普通话,穿着和我们进村口看见的那些女子一样,都是一身亮眼的桃红色,这是村里自己培养的导游。姑娘很会说话,一边走一边娓娓道来,听着她的介绍,我的思绪也飞翔起来。

  原来,“爨”字姓中包含着一个十分难忘的故事。相传明代中叶,一场特大的洪水将原村冲毁了,村里的人都被洪水冲走了,惨不忍睹。最后,全村只剩下同宗远亲姑侄二人外出避过大难。然而村里一无所有,到处是乱石堆和泥滩。二人抱头大哭一场,发誓重建家园。但古代有个规矩,同村同姓同宗不攀亲。因为是同出一宗,不知道能否结婚?他们就用石磨测天意。这一天,男女各背一块石磨上山,俩人对天诉说:苍天呀,如果这二块石磨同时从山上推下后能合二为一的,说明神灵赐福于我们……石磨块被推下山后,俩人赶忙奔下山坳去看,果然,石磨合二为一了……从此,他们勤劳耕耘,常年相守,繁衍后代……听到到这里,不禁回想起沿途所经过的山上,看到有许多被废弃的杂草丛生的梯田,古代人艰难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人们用这个字来为村子命名,就是把一种理想寄托在大山深处,渴望终身衣食无忧,日子代代越过越兴旺……

  这真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古老村落,放眼望去,5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地沿山道层层排列,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直到达峡谷北侧的缓坡,村里到处是石。用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上去十分幽雅古朴。村子分上下两层,由一条人工筑成的坡道连接,坡道旁的弧形护墙约有20米高,气势雄伟,似一道天梯一般,从低处看到高,村子似乎成了“布达拉宫”,古朴而庄重,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燿人的眼球。这里的古村谈不上山清水秀,但古色古香的建筑着实让人真切地领会到了山里人的智慧。

  在姑娘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一条由紫石、青石铺就的小巷,蜿蜒着向前走去。随着岁月的打磨,车来人往的早已把石头磨得异常平整光滑。在阳光下,一些石头在隐隐反射着异样的光芒,似乎在向我们诉说村子的悠远历史。小巷边上,沿山砌有一座石头高墙,满满的全是爬山虎,形成了一片翠绿色,似一条绿毯裹住了,像是一条绿色的`长龙。

  拾阶而上,沿着民居和高墙中间的石阶,缓缓向前,触摸古街石头带来的美丽。许多房子是用石头垒成的,墙砖全部都是打好的片石,一层层地垒起来。在一些农家,还可以看到用石头精制出来的石磨、石桌、石凳。从山边石墙探出头去看屋的侧面,有一些条状石头很有规则的向外突出,据说这是为防洪水攀升而用的。看到这些,我忽然想到九十年代初去过福建的泉州的一个石村,初识了石头的功效,看到了石头在村里的各种用处,石窗框、门框等。为此曾我写过一篇赞美石头的散文。现在,身处爨底下村,更觉这座古村的神秘了,无论从石头的用途和建筑,无论是使用的历史,都是一种潜在的超越,是一种对石文化的传播与收藏。

  爨底下村的四合小院形状介于北京城和晋陕的窄院之间,很讲究地理位置和风水。每家的大门开在前院的东南角,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正房、倒座房大多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房顶为清水背脊,还伴有雕塑花纹,独具艺术性。房内设防寒土坑、地炉、地上铺方砖,条砖墙裙。古村的四合院由石头包裹着,主次分明,工艺技术一流,古色古香的房屋不仅全村统一构思,又各成单元。门楼影壁构思巧妙,石垒院景、砖雕、石雕、木雕……刀法都被古村学专家誉为有鬼斧神工之精。

  山回路转,我们一行爬爬陡坡,拍拍照片,不知不觉就来到姑娘口中所说的关帝庙。这里是一个香火极盛的地方。庙前的两块岩石间树立着一棵桃树,粉红色的小花挂满了枝头。据说它已经很多年不开花了,近几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加,又返老还童地露出了笑颜。原来人们都说“铁树开花是真挚”。现在,这石头村中也隐藏着一颗温柔的火红心呀,心中顿时涌动着惊喜。

  从关帝庙外面望下看,这个古老村落的全貌几乎尽收眼底了。一幢幢半坡屋顶从下而上,鳞次栉比,在苍茫的天空下保持着静穆的姿势,似乎托起了一段沉沉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走累了,导游小姐会安排在一处光滑的石头上坐下,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仰望天空中流动的云朵,看云飞过后似在变幻着的山貌。偶尔,还有小鸟飞过,时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和着风在山间穿行,那是一道不能不看的风景。站起来,眺望远处的山峦,山坡上到处都是沉甸甸的金黄色,它们和着明媚阳光下的深红色,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收获的时节。耳畔,传来了一阵阵叫马的声音,从那声音里,听到的是农家清纯甜蜜的快乐。

  是的,在这大山深处,收获和感悟其实也是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平和,此时的我们,心中也仿佛有了一种返朴归真的快乐。

走进爨底下村散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