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写作背景(优秀3篇)

时间:2017-08-03 08:30: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背影》的写作背景 篇一

《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童年时期对父亲的一段深刻记忆,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那么,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鲁迅先生是一位热爱中国的爱国主义者,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在创作《背影》之前,曾经多次表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化的向往。因此,他通过这篇小说,试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孝道等价值观念,并且在其中融入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其次,鲁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目睹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苦难和压迫,也看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因此,他通过《背影》这篇小说,试图引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希望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

最后,鲁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也受到了自身经历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对父亲的尊敬和依赖,这种亲情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背影》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和纪念,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颂扬和传承。

总的来说,《背影》这篇小说在创作背景上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关注,也展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这篇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背影》的写作背景 篇二

《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童年时期对父亲的回忆,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那么,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幸和苦难。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矛盾的文化冲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在创作《背影》时,试图通过对父子情感的表达,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其次,鲁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也受到了自身家庭背景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对父亲的尊敬和依赖,这种亲情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背影》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和纪念,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颂扬和传承。

最后,鲁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也借鉴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创作技巧。他尝试通过叙述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情感描写,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心理变化。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背影》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综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小说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欣赏和珍视鲁迅先生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创作成就。

《背影》的写作背景 篇三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本名朱自华,1898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东海县。朱自清的出生,令全家上下喜气洋洋。朱自清曾有两个哥哥,还未成年就不幸相继夭折了。在他之后,又有了众多的弟妹。父亲对朱自清抱很大的希望,给他取名“自华”,这个名字源于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自清”则是他在读北大预科时为了自警自策而改的名字。

  1903年,朱自清6岁时父亲朱鸿钧将家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就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朱自清在家中颇受宠爱,但父母对他并不娇惯。他先随父开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念书。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当时他身子结实,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老师眼中,这个孩子有点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做事踏实,从不缺课。他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志向46一个“文学家”。毕业时,校方授予他品学兼优的奖状。当时有一个同学不服气,认为学校不公,感到朱自华比不上自己,但老师都认为这个学生虽然成绩好,但英华外露,不如朱自华老实忠厚。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背影》中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二年”是指1916年夏到1918年冬。“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那年”指的是1918年,当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一年级,他的父亲在江苏徐州谋事。

  《背影》第三段中说“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个原因是“父亲赋闲”就是失业。失业前,朱自清的父亲在扬州做一个小官,既没有声名显赫的靠山,也没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朱家被一个乡绅敲诈走一笔钱财。1918年初,他的父亲卸了差事,家庭经济就更拮据了。父亲卸职,人口众多,生计很难,家道衰微。作为长子,朱自清自然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很大压力。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他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但朱自清还是有所察觉,1918年他放暑假回家,对家事就一清二楚了。从此,朱自清暗下决心帮家里减轻负担,他学习更加刻苦,把本来应读两年的预科提前一年学完,投考北大本科,进入了哲学系。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丧事”。1918年冬朱自清的祖母病逝,朱自清接到噩耗后,连忙赶到徐州与他的父亲会齐,一起奔回扬州发丧。为了安葬祖母,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变卖典当了许多家产,又借了一笔高利贷,才勉强办完了丧事。

  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肺腑的一幕。

  拓展阅读;《背影》赏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背影》的写作背景(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