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乐寺塔记散文(经典3篇)

时间:2018-08-09 01:49: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妙乐寺塔记散文 篇一

站在妙乐寺塔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这座古老的塔,见证了无数次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

妙乐寺塔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塔身高耸入云霄,庄严肃穆。登塔而上,可以俯瞰整个寺庙和周围的风景。四周是茂密的树木和碧绿的草坪,远处是连绵的山峦,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在这里,人们仿佛可以摆脱尘世的喧嚣,找到心灵的安宁。

妙乐寺塔内供奉着佛祖和众多菩萨,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祷。塔内的壁画和雕塑都传承着唐代的艺术风格,栩栩如生,展现着当时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每一尊佛像都庄严肃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在妙乐寺塔的周围,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寺庙,每一处都充满着历史的痕迹。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信仰。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妙乐寺塔,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信仰,也承载着后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站在妙乐寺塔下,感受着历史的气息,我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加坚定。

妙乐寺塔记散文 篇二

妙乐寺塔,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建筑,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千年来的文化和信仰,见证了无数次风雨,却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世人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信仰。

登上妙乐寺塔,可以俯瞰整个寺庙和周围的风景。四周是茂密的树木和碧绿的草坪,远处是连绵的山峦,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站在塔顶,仿佛可以与天空相拥,与大地相连,感受着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脆弱。

妙乐寺塔内供奉着佛祖和众多菩萨,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祷。塔内的壁画和雕塑传承着唐代的艺术风格,栩栩如生,展现着当时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每一尊佛像都庄严肃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妙乐寺塔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它见证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也见证了人类对信仰的执着。站在妙乐寺塔下,我们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对古人的智慧和信仰心存感激和敬畏。愿妙乐寺塔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尊严。

妙乐寺塔记散文 篇三

妙乐寺塔记散文

  “柳絮满天飘,又是一年春来到”。周末无事,忽地想去妙乐寺塔看看,于是,简单收拾一下,步行至修武老汽车站,坐车去武陟。车上,询问了妙乐塔行走路线,一热心的同车人答曰在武陟南花台乘坐12路车即可。一路还算顺利,十时许在武陟转车,前往大虹桥方向。

  提起妙乐寺塔,还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好像是在《焦作日报》读到了有关介绍它的文字,遂产生了拜访的念头,只是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如愿。对于武陟,我是不陌生的,由于它距修武约20公里,交通便利,县域几个知名景点,像万花庄青龙宫、福慧寺,嘉应观、千佛阁、白马泉寺都先后游览过,唯独妙乐寺塔还没有拜访过,心特向往之。

  据了解,妙乐寺塔位于武陟县城西南大虹桥乡境内,距城区7.5公里,背靠沁河。该塔原名真身舍利供塔,始建于唐朝,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重修,高34.19米,塔体为13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之一,2001年6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武陟县志》载,后周的重建碑上有“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等文字记载。该塔是唐、宋过渡时期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例,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宗教史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一处传递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的精致载体,是与法门寺塔具有同等佛教地位的河南第一塔。

  车子出南关,过阳城,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安张村,妙乐寺塔就在该村东。该村古称“五车口”,历史上曾是四方物资集散地。通过车窗,看见路边不远处塔吊林立,新建的楼台殿阁已初展雄姿,车上的售票员说,这是新建的妙乐寺,寺塔在后边。等车子绕过一个弯,我下了车,远远地就看到了妙乐寺塔美丽的身影。在景区入门处,遇到一崔姓大姐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老太太,一问方知,她们是附近南张村的,周末没事,来这里转转。不知何故,今天来妙乐寺塔游玩的人不多,只有她们母女和我三个人。进了景区门,左拐,绕过简易的几间“庙宇”,妙乐寺塔便展现在眼前,巍然耸立,秀气挺拔。由于崔姓大姐是附近人,也多少知道点关于妙乐寺塔的掌故,再加上她很健谈,真是有缘遇到一个向导了。在塔前,我帮她们拍了几张照片,老太太也很高兴。期间,崔姓大姐向我讲起妙乐寺塔的故事。她说,小时候她经常来这里玩,当时还没有开发,就一座塔和三间小庙,香火不断。听村里老人讲,1939年日本鬼子扒开沁河大堤水淹沁南,塔曾被水淹,原来的寺院全毁,只剩下了这个塔。当时淹埋后塔门尚可进人,后平整土地时,塔门被埋,人不能再从塔门进入,目前,仍保留有各个朝代的碑刻13通。关于妙乐寺名字的由来,她说道,“妙”字取于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的第一字,“乐”字来源于“极乐世界”的第二字,意思是熟读、感悟和忠实于佛教经文,便可修成正果,圆寂于极乐世界。听了她的热心讲解,看着眼前这座造型优美的古塔,我不由感慨万千,它能屹立千年不倒,又历经洪水、地震、战乱而得以幸存,实为幸事!

  仰视妙乐寺塔,只见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二层有山花蕉叶,二层以上南、东、西壁有数目不等的佛龛,内置佛像。诸层塔檐的檐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有铁风铎,清脆悦耳之声数里可闻。塔顶的.塔刹为铜制鎏金,高约六七米,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成,与塔身浑然一体。塔前立有一通石碑,碑身为明崇祯二年(1629)周万书的融楷、篆、画为一体的如来佛画像碑,此碑阴阳线刻与平面减地刻互为交替运用,无论书法和画技雕工,艺术价值颇高,铁笔为沁阳人,碑外有玻璃罩,向前认真观看,碑文内容为:“积智成明,积因成业,能仁奚感,将吼妙法。驻景上天,降生右胁。如出四门,终超九劫。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物我兼谢,心行同泯。一去后心,百非宁尽。或资理悟,悟以言陈。言不自布,出之者身。有来必应,如泥在钧。应我以形,而余蒙瞽。守兹大夜,焉拔斯苦。仰寻尊灵,法言攸吐。不有仪形,薆焉谁睹。梁·沈约《释迦佛像铭》”。落款为:“万历四十一年,妙乐寺舍利塔东南隅,自上至第七级,是夜三鼓,其声大震若雷,坠下一角,若电光闪烁,似释迦像现,又闻洪军路过,架炮复打,佛现金手遂止。塔院僧镜爱异而告众,纠施主孟守道等六人,重拯复兴之。自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改元间竣,爱逝。今孟师汤谨斋心砻石,仍肖释迦金像欲上,令十方善士瞻诵有归。崇祯二年十月吉旦成县吏萧屏撰虹桥周万书画并书。”碑阴字迹模糊,需仔细方能辨认,随后,让崔姓大姐帮我在碑旁和塔前各拍了几张照片,以示留念。

  关于妙乐寺塔,也曾让几多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唐宋诗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调元等皆留恋此地,为后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明隆庆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途经妙乐寺时,曾作《过妙乐塔》诗:“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人。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明人牛自新在《怀宫咏古诗》中也有:“妙乐塔前聊纵目,清风岭上有悬萝”的诗句。牛自新一说是康熙乙卯举人。史载,塔前原有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寺院--妙乐寺,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刻《佛像并罗汉圣像记》碑载:“妙乐寺昌盛时,六院分裂,形式甚阔。今所存遗址有山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白衣殿、中殿、大殿、僧房等。”近年来,为发展旅游经济,重现妙乐寺塔昔日辉煌,武陟县斥巨资整修妙乐寺塔,全力打造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区。相信,不久的将来妙乐寺景区定成为武陟乃至焦作的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

  在妙乐寺塔前,我凝视沉思良久,不舍离去。说真的,今天的到访也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想,让我近距离欣赏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精美建筑,感触良多。同时,也为妙乐寺塔能屹立在沁河南岸这片沃土而倍感欣慰和羡慕。期待下次故地重游,届时将细睹妙乐寺的芳容!

妙乐寺塔记散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